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剂施用下的土壤降酸培肥效果——基于中国酸性土壤改良研究的Meta分析
1
作者 明润廷 万方 +4 位作者 那立苹 吴海程 王薇 谭文峰 伍玉鹏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0-410,共11页
为了准确评估土壤改良剂施用对中国酸性土壤的降酸培肥效果,对127篇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明确了酸性土壤改良剂施用对土壤酸度、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改良剂在极强酸性土壤(pH≤4.5)中的降酸效果最好,施用后... 为了准确评估土壤改良剂施用对中国酸性土壤的降酸培肥效果,对127篇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明确了酸性土壤改良剂施用对土壤酸度、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改良剂在极强酸性土壤(pH≤4.5)中的降酸效果最好,施用后土壤pH增幅达14.39%,土壤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的削减率分别为68.61%和69.90%。改良剂本身的pH和碱度是影响改良剂降酸效果的主要因素,其中以石灰类改良剂降酸效果最好,施用后土壤pH增加18%,交换性酸减少75.81%。改良剂本身的养分含量和施用量是影响改良剂培肥土壤的主要因素,其中有机肥类改良剂施用对土壤速效氮、有效磷的提升效果最好(分别为60.16%和135.30%),生物质炭类改良剂对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的提升效果最好(达75.52%和76.02%)。施用改良剂通过降低土壤酸度、增加土壤肥力达到增产的效果,其中以生物质炭类改良剂的增产效果最好(达78.23%)。综上,对于强酸性土壤建议施用石灰、高碱度生物质炭等高pH、高碱度改良剂;对于酸性且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建议施用高碱度有机肥、生物质炭等改良剂;对于酸性且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建议施用生物质炭、矿物类改良剂;而对于弱酸性土壤,建议施用普通有机肥。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无机类和有机类改良剂的配合施用研究,以此获得较好的酸性土壤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土壤 土壤改良 改良剂 土壤肥力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橘园绿肥种植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魏振康 王雪 +2 位作者 伍玉鹏 胡荣桂 姜炎彬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本研究以当阳凤凰山长期定位施肥柑橘试验基地为平台,进行了自然生草(NG)、人工种植光叶苕子(LP)以及光叶苕子混播于自然生草(NL)等三种绿肥处理,通过植物群落调查、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以及qPCR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的方法,阐明橘... 本研究以当阳凤凰山长期定位施肥柑橘试验基地为平台,进行了自然生草(NG)、人工种植光叶苕子(LP)以及光叶苕子混播于自然生草(NL)等三种绿肥处理,通过植物群落调查、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以及qPCR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的方法,阐明橘园土壤氨氧化微生物AOA和AOB的功能基因丰度和群落结构对不同绿肥种植处理的响应特征,并探讨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因子对它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NG,人工种植绿肥(LP和NL)对AOA和AOB数量的影响不一,LP降低了AOA和AOB的amoA基因拷贝数,NL降低了AOA-amoA但增加了AOB-amoA基因拷贝数;LP和NL中AOA的Ace指数和Chao指数显著高于NG,LP中AOB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NG,三个处理的β多样性差异显著;三种绿肥种植处理下AOA共获得119个OTU,优势门和属分别是泉古菌门和norank—Crenarchaeota,其中norank—Crenarchaeota在NG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P和NL;AOB共获得142个OTU,优势门和属分别是变形菌门和亚硝化螺菌属,其中亚硝化螺菌属的相对丰度在不同处理中有显著差异,其LP中最高,为45.87%;Mantel检验和冗余-层次分割分析结果表明,氨氧化微生物的丰度、多样性和组成受到绿肥种植后的植物因子(如群落高度、盖度、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根系碳氮含量等)和土壤因子(如pH、土壤含水量、总碳、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等)的共同影响。该研究说明在橘园种植绿肥可改变地上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从而使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其中光叶苕子混播于自然生草的生草模式可明显增加土壤氨氧化微生物量,促进土壤的硝化作用和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因此,实际应用中可优先考虑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微生物 绿肥 功能基因 群落组成 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下蚯蚓活动对农田氮转化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那立苹 刘亚林 +4 位作者 熊兴军 朱超亚 王薇 明润廷 伍玉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7-608,共12页
蚯蚓在自然土壤中既能促进植物氮(N)素利用、增加土壤N固持,也会导致土壤N素气逸和淋溶损失,但农田土壤中持续的N肥施用如何影响蚯蚓的这些作用却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提取了52篇文献中的202对数据,利用Meta分析从N肥类型、施肥量和施... 蚯蚓在自然土壤中既能促进植物氮(N)素利用、增加土壤N固持,也会导致土壤N素气逸和淋溶损失,但农田土壤中持续的N肥施用如何影响蚯蚓的这些作用却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提取了52篇文献中的202对数据,利用Meta分析从N肥类型、施肥量和施肥方式3个方面进行研究,评估N肥施用下蚯蚓活动对农田N转化的影响。总体结果表明,N肥施用下蚯蚓活动显著增加了作物生物量(地上部、地下部分别增加了12.00%、19.30%)及作物总氮(TN)含量(地上部、地下部分别增加了20.35%、21.06%),显著增加了土壤可利用N(9.16%)、微生物生物量氮(MBN,23.19%)及脲酶活性(23.73%),但与此同时也导致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和N淋溶增加了16.41%和16.15%。蚯蚓活动对不同肥料类型、施肥量及施肥方式下土壤N转化过程的影响不同。有机-无机N肥配施时,蚯蚓活动对作物生物量和TN含量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7.90%、18.03%;地上部、地下部TN含量分别增加了37.62%、25.76%);无论N肥施用量为多少,蚯蚓活动均显著增加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TN含量,但对其他指标无显著影响;N肥深施时,蚯蚓活动显著增加了作物生物量(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6.75%、22.75%)、TN含量(地上部、地下部TN含量分别增加了33.24%、27.62%)和微生物活性(MBN、脲酶分别增加了27.87%、28.21%),而N肥表施时,蚯蚓活动仅显著增加了土壤可利用N含量(17.56%)和脲酶活性(9.03%)。蚯蚓活动显著增加生态系统多功能性(5.93%)。N肥深施相比N肥表施更有助于充分发挥蚯蚓在农田土壤N转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而N肥类型和施用量对蚯蚓诱导的N转化过程的综合作用并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氮肥 农田土壤氮转化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伍玉鹏 邓婵娟 +1 位作者 姜炎彬 胡荣桂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58-1964,共7页
以湖南省3个国家级稻田土壤肥力变化长期定位监测点(新化、宁乡和桃江)的土壤为对象,研究了20年不同土壤培肥方式(不施肥、单施化肥、化肥配施中量/高量猪粪和化肥配施秸秆)对土壤全氮、有机氮组分及氮素矿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不施肥... 以湖南省3个国家级稻田土壤肥力变化长期定位监测点(新化、宁乡和桃江)的土壤为对象,研究了20年不同土壤培肥方式(不施肥、单施化肥、化肥配施中量/高量猪粪和化肥配施秸秆)对土壤全氮、有机氮组分及氮素矿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不施肥相比,单施化肥对土壤全氮的影响在新化和宁乡点均不显著,但化肥配施猪粪或秸秆在三个试验点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碱解氮和微生物量氮的含量。总体来看,长期施肥能够提高土壤有机氮各组分的含量,并提高氨基糖氮和氨基酸氮在全氮中的占比,但不同类型肥料施入后对有机氮组分的影响因试验点的不同而异,这可能是不同试验点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导致的。相关分析显示土壤酸解有机氮组分与氮矿化势极显著相关,且在三个监测点,有机物配施化肥的处理土壤氮矿化势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研究表明,虽然土壤性质上的差异可能导致土壤氮组分对施肥措施的响应不同,但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土壤供氮潜力的效果均优于单施化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长期施肥 有机氮组分 土壤氮矿化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配施下不同C/N作物残渣还田对红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伍玉鹏 刘田 +2 位作者 彭其安 Muhammad Shaaban 胡荣桂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53-2062,共10页
氮肥配施能够促进还田秸秆的分解,为了解其对不同C/N秸秆还田下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油菜饼(C/N为4)、玉米秸秆(C/N为28)、水稻秸秆(C/N为41)和小麦秸秆(C/N为71)等4种不同C/N植物残渣在不同量氮肥(无氮、低氮和... 氮肥配施能够促进还田秸秆的分解,为了解其对不同C/N秸秆还田下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油菜饼(C/N为4)、玉米秸秆(C/N为28)、水稻秸秆(C/N为41)和小麦秸秆(C/N为71)等4种不同C/N植物残渣在不同量氮肥(无氮、低氮和高氮)配施下对红壤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氮肥配施增加了不同植物残渣的CO2-C累积排放量,且仅在高C/N的小麦秸秆处理中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低氮和高氮下CO2-C累积排放量分别达到1 271.44、1 212.83 mg·kg-1,显著高于无氮肥配施的883.40 mg·kg-1。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最大的为油菜饼处理组,低氮量的配施进一步增强了N2O的产生,其累积排放量达到5 550.42μg·kg-1,显著高于无氮肥配施的4 430.44μg·kg-1,然而当氮肥施用量进一步增加时却抑制了N2O的排放(3752.84μg·kg-1)。氮肥配施并未显著影响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处理组的N2O累积排放量。在培养期内,每一个处理均表现为CH4的吸收现象,氮肥施用能够增加土壤对CH4的累积吸收量,但差异显著性仅在对照和油菜饼处理中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残渣还田 温室气体排放 氮肥配施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限有机种植与常规种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对比——以湖北省水稻种植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伍玉鹏 陈远新 +1 位作者 吴中波 胡荣桂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1-209,共9页
为了深入分析有机农业在资源利用方面相比于常规农业的优势及特点,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水稻种植的农业生产过程分析和有机农业特点,建立了适用于有机、常规水稻种植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北... 为了深入分析有机农业在资源利用方面相比于常规农业的优势及特点,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水稻种植的农业生产过程分析和有机农业特点,建立了适用于有机、常规水稻种植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北省水稻种植为例,开展了不同年限有机种植与常规种植农业资源利用的评价调查。指标体系以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人工投入和资源可持续性作为评价要素,共包含18个评价指标。评价结果显示,有机种植由于较低的生物产量导致其在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上的得分普遍低于常规种植。但在水资源、生物资源、人工投入和资源可持续性评价要素上,有机种植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种植。总体来看,小于3 a的有机水稻种植样本资源利用评价得分为0.867,与常规种植得分相当(0.857);但随着有机种植年限的增加,其评价得分逐渐提高(3~6 a有机种植样本评价得分为0.927),当有机种植〉6 a时评价得分为0.976,比常规种植得分提高14%。研究表明,有机农业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优于常规农业,但这种差异在有机种植前期并不明显,随着种植年限的不断延长有机模式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逐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种植 常规种植 水稻栽培 农业资源 综合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油菜秸秆微贮饲料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伍玉鹏 刘恒恒 +2 位作者 胡荣桂 徐志宇 王砚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34-139,共6页
破坏油菜秸秆表皮的纤维结构并充分发挥乳酸菌的作用是微贮制备优质油菜秸秆饲料的关键。本研究利用秸秆腐熟剂破坏油菜秸秆表皮结构,利用高温蒸煮调控优势菌群,通过比较高温蒸煮、秸秆腐熟剂好氧发酵和乳酸菌厌氧发酵的不同组合,筛选... 破坏油菜秸秆表皮的纤维结构并充分发挥乳酸菌的作用是微贮制备优质油菜秸秆饲料的关键。本研究利用秸秆腐熟剂破坏油菜秸秆表皮结构,利用高温蒸煮调控优势菌群,通过比较高温蒸煮、秸秆腐熟剂好氧发酵和乳酸菌厌氧发酵的不同组合,筛选较优的油菜秸秆微贮饲料化前处理方法,以提高油菜秸秆微贮效率和发酵品质。不同组合处理的结果对比显示:利用秸秆腐熟剂进行7 d的好氧发酵,然后进行高温蒸煮,最后利用乳酸菌进行33 d的厌氧发酵是对油菜秸秆进行饲料化微贮的最佳方法。该方法在不延长总体饲料制备时间的前提下,获得了最高的秸秆饲料感官评分(82分),较常规微贮提高了78%,显著低于常规处理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分别为62.3%和47.2%),并拥有更高的粗蛋白质(CP)(5.67%)和乳酸(3.42%)含量,能够有效提高油菜秸秆饲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秸秆 微贮 饲料品质 预处理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生态工程综合实习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被引量:5
8
作者 伍玉鹏 胡荣桂 +4 位作者 万小琼 赵劲松 赵小虎 姜炎彬 唐铁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4期223-224,共2页
通过对环境生态工程综合实习课程进行改革与建设,打破原有理论课程内容的界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从课程建设现状入手,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课程改革与建设思路、课程改革对策与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兄弟院校相... 通过对环境生态工程综合实习课程进行改革与建设,打破原有理论课程内容的界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从课程建设现状入手,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课程改革与建设思路、课程改革对策与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兄弟院校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态工程 综合实习 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互动模式探索——以《现代生态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伍玉鹏 王佳 +1 位作者 赵小虎 谭中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期340-341,344,共3页
笔者在分析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现代生态学》为例,通过在课堂中引入科研实例,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和优化。结果显示,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互动模式能够有效地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3个相对独立... 笔者在分析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现代生态学》为例,通过在课堂中引入科研实例,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和优化。结果显示,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互动模式能够有效地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3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结合在一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为学生后期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课程教学 科学研究 互动模式 实践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预处理对猪粪高温堆肥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砚 李念念 +3 位作者 朱端卫 周文兵 陈焰鑫 伍玉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21-2028,共8页
通过预处理技术打破秸秆中的木质纤维素复杂结构,能够有效加速秸秆的分解过程。为了探讨不同秸秆预处理方法对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堆肥效率的影响,通过添加秸秆腐熟剂(B)和氢氧化钙(C)分别对水稻秸秆进行10 d(B1、C1)和20 d(B2,C2)的预... 通过预处理技术打破秸秆中的木质纤维素复杂结构,能够有效加速秸秆的分解过程。为了探讨不同秸秆预处理方法对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堆肥效率的影响,通过添加秸秆腐熟剂(B)和氢氧化钙(C)分别对水稻秸秆进行10 d(B1、C1)和20 d(B2,C2)的预处理静态堆置,以无预处理的秸秆为对照(CK),与猪粪按比例混合后进行好氧堆肥。运用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对预处理前后的水稻秸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不同处理堆肥过程中温度、p H、水溶性铵态氮/水溶性硝态氮(NH+4-N/NO-3-N)、电导率(EC)、T值[(C/N)终点/(C/N)起点]和种子发芽率(GI)的变化来研究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堆肥腐熟过程的影响,通过对比堆肥产物总养分含量来进一步确定最优的秸秆预处理方式。结果显示,秸秆腐熟剂预处理能够有效破坏水稻秸秆细胞壁和复杂的纤维结构,使其内部组织暴露、出现大量的孔隙和微孔道。氢氧化钙预处理也能对水稻秸秆结构产生破坏,但其内部组织暴露较少,几乎没有微孔;秸秆腐熟剂对水稻秸秆进行预处理,其破坏性强于氢氧化钙处理,且处理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相比对照,秸秆腐熟剂处理后能够缩短堆肥高温期8~13 d。堆肥结束后,所有秸秆预处理的堆体p H均降至8.5以下;B1、B2、C2的NH+4-N/NO-3-N小于0.5,符合腐熟评价标准,但CK和C1未达到腐熟标准;除B2外各处理T值均低于0.6,所有处理的GI均在堆肥第28 d达到50%。秸秆预处理后的堆体总养分含量均高于CK(CK、B1、B2、C1、C2的总养分分别为11.09%、11.49%、13.29%、11.75%、11.37%),其中B2总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总体来看,秸秆预处理可以加快堆体的腐熟过程,提高堆肥产物质量,其中采用秸秆腐熟剂预处理20 d的效果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生物预处理 化学预处理 堆肥腐熟度 堆肥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预处理对猪粪高温堆肥过程中磷素形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砚 李念念 +3 位作者 朱端卫 周文兵 陈焰鑫 伍玉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3-971,共9页
[目的]明确秸秆预处理加快堆肥效率的同时,考察其是否能对堆体中磷的转化产生影响。[方法]通过添加秸秆腐熟剂(B)和氢氧化钙(C)分别对水稻秸秆进行10 d(B1、C1)和20 d(B2、C2)的预处理静态堆置,以无预处理的秸秆为对照(CK),与猪粪按比... [目的]明确秸秆预处理加快堆肥效率的同时,考察其是否能对堆体中磷的转化产生影响。[方法]通过添加秸秆腐熟剂(B)和氢氧化钙(C)分别对水稻秸秆进行10 d(B1、C1)和20 d(B2、C2)的预处理静态堆置,以无预处理的秸秆为对照(CK),与猪粪按比例混合后进行好氧堆肥。用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水稻秸秆的改变程度,并用传统方法分级测定了堆肥过程中连续浸提的磷形态。[结果]秸秆腐熟剂预处理对秸秆结构破坏性更强,且预处理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秸秆腐熟剂预处理可缩短堆肥高温期,促进水稻秸秆与猪粪混合堆肥的进程,而氢氧化钙预处理则并无明显效果。堆肥结束后,C1和C2的总磷含量分别为26.47和23.68 g/kg,CK为22.51 g/kg;而B1和B2处理分别高达29.84和32.88g/kg。不同处理堆体中各形态磷含量差异较大,但整体来看各形态总磷含量高低依次为HCl-P>NaHCO3-P>H2O-P>NaOH-P。从植物有效磷(H2O-P+NaHCO3-P)含量上来看,秸秆腐熟剂预处理效果要优于氢氧化钙预处理(B1和B2分别为14.44和13.74 g/kg,C1和C2分别为12.27和12.02 g/kg)。不同的秸秆预处理时间对堆肥过程中磷素形态的转变影响不大,但与氢氧化钙预处理组相比,秸秆腐熟剂预处理更有利于NaOH-Po向NaOH-Pi的转化。[结论]秸秆腐熟剂对水稻秸秆进行预处理破坏性强于氢氧化钙预处理,且预处理时间越长效果越好。预处理有利于促进秸秆、猪粪混合堆肥过程中磷植物有效性的提高,且秸秆腐熟剂预处理效果要优于氢氧化钙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预处理 猪粪堆肥 秸秆腐熟剂 氢氧化钙 磷素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驱动的环境生态类课程教学改革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小虎 邱国红 +4 位作者 伍玉鹏 姜炎彬 刘广龙 王昭 唐铁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6期271-273,共3页
环境生态类专业知识更新和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对环境生态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国家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将环境生态类课程建设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内容二者结合。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思路等方面对环境生态... 环境生态类专业知识更新和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对环境生态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国家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将环境生态类课程建设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内容二者结合。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思路等方面对环境生态类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并指出了该模式下课程改革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 环境生态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端好氧预处理对油菜秸秆黄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砚 伍玉鹏 +3 位作者 王亦闻 石祖梁 樊丹 刘兵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16-121,共6页
油菜秸秆具有较高的营养成分,但较高的木质纤维素含量极大限制了其的饲料化应用。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好氧预处理黄贮油菜秸秆饲料方法,期望在好氧条件下利用秸秆腐熟剂打破油菜秸秆中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三者之间紧密连接的结构,促... 油菜秸秆具有较高的营养成分,但较高的木质纤维素含量极大限制了其的饲料化应用。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好氧预处理黄贮油菜秸秆饲料方法,期望在好氧条件下利用秸秆腐熟剂打破油菜秸秆中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三者之间紧密连接的结构,促进后期的厌氧黄贮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好氧预处理黄贮油菜秸秆饲料的干物质(DM)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分别为32.62%和53.40%,均显著低于常规黄贮油菜秸秆饲料(35.14%和55.1%)(P<0.05),好氧预处理黄贮油菜秸秆饲料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为0.54%,显著高于常规黄贮油菜秸秆饲料(0.35%)(P<0.05),好氧预处理有助于提高油菜秸秆黄贮饲料品质。对油菜秸秆结构进行表征,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好氧预处理后的油菜秸秆相比原样表面出现塌陷,并且细胞壁有褶皱和破损,出现孔洞,比表面积增加;红外光谱图显示,好氧预处理明显降低了油菜秸秆羟基峰强度,但并未改变芳香族骨架振动吸收峰;X-射线衍射显示,好氧预处理明显降低了油菜秸秆在15~20°和22.5°处的纤维素结晶衍射峰。油菜秸秆结构表征说明,好氧预处理并未降解木质纤维素,但通过破坏油菜秸秆纤维的内部结构促进了后续厌氧发酵,进而提高油菜秸秆黄贮品质。结果表明,本研究提供的好氧预处理黄贮技术在不增加总体处理时间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提高油菜秸秆黄贮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预处理 油菜秸秆 黄贮 饲料品质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教学改革 被引量:3
14
作者 谭中欣 何建荣 +3 位作者 伍玉鹏 赵慧 唐铁军 唐仁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4期241-242,共2页
结合农业院校环境学科的发展历程,提出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建设改进方案,主张通过加强认识实习指导团队建设、优化认识实习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建立环境专业的科学思维与面向农业环保应用需求相结合的认识实习体系... 结合农业院校环境学科的发展历程,提出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建设改进方案,主张通过加强认识实习指导团队建设、优化认识实习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建立环境专业的科学思维与面向农业环保应用需求相结合的认识实习体系,形成多元化、引导式、自主型特点的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教学体系,培养优秀的农业院校环保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认识实习 课程建设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基因+基金+基地”驱动生态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5
作者 赵小虎 石磊 +2 位作者 伍玉鹏 姜炎彬 邱国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9期266-267,270,共3页
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学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基因+基金+基地”驱动构建生态学卓越人才培养的理念。从人才培养的使命、课程内容、平台搭建、创新思维、基地建设、实践技能等方面对生态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具体措... 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学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基因+基金+基地”驱动构建生态学卓越人才培养的理念。从人才培养的使命、课程内容、平台搭建、创新思维、基地建设、实践技能等方面对生态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具体措施,并指出了实施该培养体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卓越人才 培养体系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对秸秆施入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姚影 何静 +2 位作者 张一 李钰飞 伍玉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17,共8页
蚯蚓能够通过自身生命活动和对土著土壤生物的调控作用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为探索蚯蚓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机理,在混入水稻秸秆的灭菌/未灭菌土壤中接种蚯蚓(Eisenia fetida),以不接种蚯蚓的处理为对照,比较30 d微... 蚯蚓能够通过自身生命活动和对土著土壤生物的调控作用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为探索蚯蚓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机理,在混入水稻秸秆的灭菌/未灭菌土壤中接种蚯蚓(Eisenia fetida),以不接种蚯蚓的处理为对照,比较30 d微宇宙培养后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接种蚯蚓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CO2累积排放量,但仅在灭菌土壤中存在显著性差异。接种蚯蚓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则因土壤是否灭菌而异。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T-RFLP)分析显示,在灭菌土壤中接种蚯蚓获得了更多的末端片段(TRFs),而在未灭菌土壤中蚯蚓的存在并未明显改变TRFs的数量,且接种蚯蚓与无蚯蚓的处理共享了近50%的TRFs。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因蚯蚓是否存在而不同,但仅在灭菌土壤中接种蚯蚓的处理同时与LOC、DOC、MBC和CO2累积排放量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认为,在该实验的灭菌土壤中,来源于蚯蚓肠道的微生物可能通过快速繁殖并成为优势种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但这一作用在未灭菌土壤中则有可能因为土壤土著微生物的竞争作用而被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土壤灭菌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后蚯蚓对植物吸氮及微生物固氮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那立苹 李宇婷 +2 位作者 何纪强 李剑峰 伍玉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3-350,共8页
为探讨尿素施用后蚯蚓对植物吸氮量及微生物固氮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以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为试验材料,对比有、无蚯蚓作用下15N标记的尿素施入后植物氮素含量的差异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培养结束后对植... 为探讨尿素施用后蚯蚓对植物吸氮量及微生物固氮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以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为试验材料,对比有、无蚯蚓作用下15N标记的尿素施入后植物氮素含量的差异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培养结束后对植物进行取样测定,发现不同处理间植株氮含量并无显著差异,但接种蚯蚓的处理增加了植株生物量,进而导致蚯蚓作用下的植株总吸氮量提高了约30.8%。从分配比例上看,接种蚯蚓显著增加了植物吸收土壤氮的比例,却显著降低了植物吸收肥料氮的比例。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两处理的全氮(TN)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但土壤中来源于肥料的氮却随着培养的进行逐渐降低,且接种蚯蚓使其下降速度更快。微生物生物量氮(M BN)先下降后上升,且接种蚯蚓处理的MBN含量在试验初期(第5d)与试验末期(第30d)较高,但MBN中固定的肥料氮含量始终低于不接种蚯蚓的对照处理。试验过程中,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 ON)的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与MBN变化趋势一致。与对照处理相比,接种蚯蚓处理的铵态氮(N H4+-N)含量降低,硝态氮(N O-3-N)含量则差异不显著。综上,蚯蚓可通过调节微生物生物量形成氮素缓冲库,从而促进植株对土壤氮而非尿素氮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尿素氮 土壤氮 微生物生物量氮 植物吸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作用下不同C/N秸秆还田对土壤CO_2及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争妍 雷紫烟 +1 位作者 叶志雄 伍玉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08-1915,共8页
为探讨蚯蚓作用下不同C/N秸秆还田对土壤CO_2及N_2O排放的影响,利用室内培养实验,选取不同C/N的四种秸秆(油菜饼、玉米叶、水稻秸、玉米秆)为材料,以无秸秆的处理为对照,比较有、无蚯蚓(Metaphire guillelmi)作用下不同秸秆施入土壤后的... 为探讨蚯蚓作用下不同C/N秸秆还田对土壤CO_2及N_2O排放的影响,利用室内培养实验,选取不同C/N的四种秸秆(油菜饼、玉米叶、水稻秸、玉米秆)为材料,以无秸秆的处理为对照,比较有、无蚯蚓(Metaphire guillelmi)作用下不同秸秆施入土壤后的CO_2及N_2O排放规律。为期60 d的培养显示,无论添加何种秸秆,土壤CO_2和N_2O的累积排放量均不同程度增加,且CO_2排放系数(EFs-C)与秸秆C/N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827 3)。蚯蚓活动刺激了土壤CO_2和N_2O的产生,接种蚯蚓后的油菜饼、玉米叶、水稻秸、玉米秆和对照处理CO_2累积排放量较相应的无蚯蚓处理分别增加了0.3、0.5、0.9、1.0、1.8倍,N_2O累积排放量较相应的无蚯蚓处理分别增加了1.4、1.7、1.7、1.4、9.5倍。然而,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蚯蚓提高了低C/N油菜饼处理的N_2O排放系数(EFs-N),却降低了其他秸秆处理的EFs-N。此外,低C/N油菜饼混入土壤后在培养前期即产生了较高含量的无机氮和可溶性碳,而其余秸秆混入土壤后却导致无机氮含量低于对照处理;虽然接种蚯蚓在培养后期缓慢增加了高C/N秸秆处理的无机氮,但仍低于无秸秆的蚯蚓对照处理。研究表明,接种蚯蚓和施入秸秆均能促进土壤CO_2及N_2O的排放,但蚯蚓作用下不同秸秆施用对EFs-N的影响却可能因秸秆C/N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秸秆还田 C/N 二氧化碳 氧化亚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四环素含量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19
作者 李金津 胡宏宇 +1 位作者 王弘圣 伍玉鹏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81-84,共4页
为了准确测定土壤四环素含量,科学合理开展四环素污染土壤治理及利用,基于已有的液相色谱四环素测定方法,从浸提剂的选择、浸提液固相萃取的方法及溶解液的选择入手,比较了不同组合前处理下的土壤四环素提取率差异。结果显示最优的土壤... 为了准确测定土壤四环素含量,科学合理开展四环素污染土壤治理及利用,基于已有的液相色谱四环素测定方法,从浸提剂的选择、浸提液固相萃取的方法及溶解液的选择入手,比较了不同组合前处理下的土壤四环素提取率差异。结果显示最优的土壤四环素测定前处理方法为:选择草酸/乙醇作为萃取溶剂,2 mL甲醇、2 mL超纯水活化Oasis HLB固相萃取柱,浸提液以1 mL/min的速率通过Oasis HLB固相萃取柱进行富集,5 mL超纯水、5 mL甲醇-水(5∶95,V/V)淋洗,减压抽干10 min后用5 mL的甲醇溶液缓慢洗脱,石英蒸发皿中40℃下水浴蒸发至近干,2 mL色谱纯甲醇搅拌溶解,之后过0.22μm滤膜。该方法四环素提取率可达100%,可有效提高土壤中四环素含量测定的效率与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土壤 前处理方法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秸秆饲料化潜力及展望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亦闻 伍玉鹏 +4 位作者 王砚 樊丹 石祖梁 刘兵 《农学学报》 2020年第5期77-83,共7页
为了研究油菜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对油菜秸秆的研究,发现油菜秸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较高,饲用潜力大,但油菜秸秆因其木质化程度高、适口性差在实际生产中难以饲喂而存在大量丢弃、焚烧的情况。有关油菜秸秆饲料化技... 为了研究油菜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对油菜秸秆的研究,发现油菜秸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较高,饲用潜力大,但油菜秸秆因其木质化程度高、适口性差在实际生产中难以饲喂而存在大量丢弃、焚烧的情况。有关油菜秸秆饲料化技术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油菜秸秆饲用的限制因素难以得到解决,因此,今后还需研究如何改善油菜秸秆的适口性以增加动物的采食量,提高油菜秸秆的利用效率。本研究从油菜秸秆的饲用潜力出发,探讨了限制油菜秸秆饲用的因素,综述了目前已有的氨化、青贮、微贮等油菜秸秆饲料化技术,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油菜秸秆饲料化有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秸秆 饲料化 潜力 技术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