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栽培模式下人参萜类成分的对比研究
1
作者 严星茹 刘屹湘 +5 位作者 熊冰杰 张澳 黄佑国 何舒 何霞红 施蕊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9-135,共7页
[目的]对大田和林下栽培的人参萜类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为推广林下参栽培模式和完善人参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2年生大田参和林下参的根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两者萜类成分的差异。[结果]共检出... [目的]对大田和林下栽培的人参萜类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为推广林下参栽培模式和完善人参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2年生大田参和林下参的根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两者萜类成分的差异。[结果]共检出105种萜类化合物,按其种类及数量排列前3的依次为三萜皂苷>三萜酸>三萜烯;共筛选出26种差异物,按其种类及数量排列前3的依次为三萜皂苷>三萜酸>环烯醚萜苷,其中有21种化合物在林下参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大田参,包括常见人参皂苷Rd,稀有人参皂苷Rh4、K、Rh10、Rh2、F1、RG4、F2和Rg3,三七皂苷Ft1和Fe,三萜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结论]不同栽培模式会影响人参萜类成分的合成与积累,林下栽培模式更有利于人参产生丰富的稀有人参皂苷、齐墩果酸和熊果酸,推测影响其合成途径的关键因素是林下土壤因子。本研究为推广林下参栽培模式和提高林下参质量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人参 萜类化合物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林下三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熊冰杰 何舒 +5 位作者 张澳 黄佑国 王美玲 严星茹 何霞红 施蕊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0-87,共8页
为探究林下三七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三七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林下三七为材料,设置不施肥对照和施用生物菌有机肥处理,通过扩增16S rDNA序列对两种处理下林下三七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微生物多样性分析、OTU分析、菌群分析... 为探究林下三七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三七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林下三七为材料,设置不施肥对照和施用生物菌有机肥处理,通过扩增16S rDNA序列对两种处理下林下三七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微生物多样性分析、OTU分析、菌群分析;运用UPLC-MS/MS技术分析林下三七的次生代谢物差异。结果表明:(1)施用适量生物菌有机肥有利于林下三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在门水平下,处理组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5.57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9.509%)、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2.267%)组成。在属水平下,处理组菌群主要包括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10.185%)、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4.816%)、节杆菌属(Arthrobacter,5.133%)、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3.249%)。(2)对三七的次生代谢物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处理组和对照组样本第一主成分明显分离,与三七根际土壤的结果相似;三七的酚酸类次生代谢产物有4种上调,29种下调。综上,适量施用有机肥能提升林下三七的品质和土壤质量,为缓解三七连作障碍和种植高品质三七提供了新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三七 生物菌有机肥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差异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三七不同部位黄酮类物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黄佑国 施蕊 +5 位作者 李彪 何舒 熊冰杰 严星茹 张澳 何霞红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9-79,共11页
为了解林下三七中药材不同部位的黄酮类,以林下三七中地下部分根和地上部分茎、叶、果为材料,用上调LC-MS/MS技术检测其黄酮类活性物质。应用MVDB和代谢信息公共数据库对三七不同部位黄酮类物质的差异代谢物进行PCA分析、OPLS-DA分析、... 为了解林下三七中药材不同部位的黄酮类,以林下三七中地下部分根和地上部分茎、叶、果为材料,用上调LC-MS/MS技术检测其黄酮类活性物质。应用MVDB和代谢信息公共数据库对三七不同部位黄酮类物质的差异代谢物进行PCA分析、OPLS-DA分析、样本重复相关评估等,通过KEGG数据库注释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途径,从中筛选出差异显著的差异代谢物以及在不同部位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三七4个部位共检测出149个黄酮类次级代谢产物,三七中黄酮类数量排序为S(茎)>F(果)>L(叶)>R(根),叶、果、茎较根中含有更多的黄酮类物质;以地下部分根为对照组,比较了其与地上部分茎、叶、果的差异,其中F vs.R组中筛选出上调6个(没食子儿茶素、扁蓄苷、圣草酚-3′-O-葡萄糖苷等),下调14个(槲皮素、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圣草酚-8-C-葡萄糖苷等);L vs.R组中筛选出上调2个(异鼠李素-3-O-阿拉伯糖苷、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下调18个(芍药花素-3-O-葡萄糖苷、山奈素-3-O-葡萄糖醛酸苷、杨梅素-3-O-半乳糖苷等);S vs.R组中筛选出上调4个(4′,5,7-三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棕矢车菊素)、扁蓄苷、山奈酚-7-O-葡萄糖苷等),下调16个(槲皮素、山奈素-3-O-葡萄糖醛酸苷、杨梅素-3-O-半乳糖苷等);叶、果、茎中含有大量与根中不同的特有差异次级代谢产物,如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牵牛花素-3-O-芸香糖苷、异鼠李素-3-O-(2′′-O-木糖基)葡萄糖苷等可作为区别根的标志性差异物。三七不同部位的黄酮类活性物质存在较大差异,黄酮类含量以叶、果、茎中相对含量多,根中黄酮类相对含量相较其他部位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林下栽培 不同部位 黄酮类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的林下三七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分析
4
作者 张澳 严星茹 +5 位作者 熊冰杰 黄佑国 何舒 周发金 王澍 施蕊 《南方农业》 2023年第9期16-22,共7页
为了挖掘林下三七地上部分的利用价值,给提高三七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供新思路,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法分析了林下三七的果实、叶片、根三个部位的生物碱类成分。结果表明,林下三七果实、叶片和根共检测到5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但... 为了挖掘林下三七地上部分的利用价值,给提高三七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供新思路,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法分析了林下三七的果实、叶片、根三个部位的生物碱类成分。结果表明,林下三七果实、叶片和根共检测到5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但各部位总含量不相同,果实>叶片>根;多元统计分析发现果实与根、叶片与根成分差异显著,分别有26个和24个差异化合物,果实中3-吲哚丙酸、甲氧基吲哚乙酸和油酰单乙醇胺的含量较高,叶片中3-羟基吡啶、N-甲基烟酰胺和5-羟基吲哚-3-乙醇的含量较高;筛选得到鉴别果实、叶片、根的生物碱类差异标志物,分别是油酰单乙醇胺、3-羟基吡啶和乙酰色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三七 生物碱类成分 代谢组学 差异化合物 植株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