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学术论文写作的伦理要求专家共识
1
作者 卜友泉 曹永福 +36 位作者 昌增益 陈宏宇 陈晓巍 陈园园 陈柱成 邓蕊 丁洁 范仲凯 高国全 高旭 胡兰 胡晓青 贾弘禔 孔英 李恩民 李凌 李玉华 刘俊荣 刘志强 罗亚平 吕雪梅 裴雁曦 彭小忠 汤其群 万有 汪勇 王明旭 王宪 谢广宽 解军 严晓华 尹梅 于忠山 周春燕 朱瑞芳 《解剖学报》编辑部 《生命的化学》编辑部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6-832,共7页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不断拓展科研边界的同时,也引发了著作权归属、内容真实性、引用失准、责任认定等一系列伦理与规范挑战。面对人工智能深度参与学术内容生成的趋势,构建公开...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不断拓展科研边界的同时,也引发了著作权归属、内容真实性、引用失准、责任认定等一系列伦理与规范挑战。面对人工智能深度参与学术内容生成的趋势,构建公开、透明、可控、可信的伦理治理体系,已成为保障科研诚信和维护学术共同体信任的关键课题。本专家共识围绕人工智能辅助学术论文写作的核心环节,从研究选题、数据管理、文献引用、成果署名等方面,系统提出了伦理要求。旨在明确人工智能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适用边界与伦理准则,确保科技工具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坚守诚信底线,为构建负责任、可持续的科研生态提供治理参考和制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学术论文 伦理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编寄语
2
作者 万有 樊碧发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共1页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迎来了《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创刊30周年。1995年,韩济生院士创立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会刊《中国疼痛医学杂志》。自创刊之日起,《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始终以...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迎来了《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创刊30周年。1995年,韩济生院士创立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会刊《中国疼痛医学杂志》。自创刊之日起,《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始终以发展中国疼痛医学为己任,关注疼痛医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主导了北京大学中法疼痛诊疗中心的培训工作,为中国的疼痛医学队伍培养了最早的一批人才;同时杂志积极组织学术交流与合作,持续助力疼痛学科发展,参与了系列的国际东西方疼痛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等专业学会的学术活动,主导了“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尤其是由杂志主办的“全国疼痛科建设高峰论坛”,历经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重要的里程碑式成果:2007年国家卫生部颁布“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在国际上首次设立疼痛科,推动了中国疼痛医学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强国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师协会 专业学会 学术活动 中国式现代化 疼痛医学 国家卫生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载体介导的lacZ基因在NG细胞系及大鼠黑质的表达 被引量:4
3
作者 万有 马端端 +5 位作者 王晓民 王昕虹 经兴军 徐国恒 于常海 韩济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07-412,共6页
本实验用标记基因lacZ5型重组腺病毒(Ad5CMVlacZ)转染培养的NG细胞系,X-gal染色检测转染效率.在培养的NG细胞系,当病毒滴度为2×108时,转集率达到50%,当滴度为2×109时,转染率达1... 本实验用标记基因lacZ5型重组腺病毒(Ad5CMVlacZ)转染培养的NG细胞系,X-gal染色检测转染效率.在培养的NG细胞系,当病毒滴度为2×108时,转集率达到50%,当滴度为2×109时,转染率达100%,有较好的量效关系;固定病毒液度为1010,培养2~16h,细胞的转染率随时间延长而提高,有较好的时效关系。将Ad5CMVlacZ注射到大鼠黑质部位后,分别于注射后3~120d取脑、切片、X-gal染色,发现黑质局部从第7d开始有部分蓝染,第10d达高峰,注射局部感染率100%;90d时开始下降,持续至120d;纹状体等其它部位无蓝染.上述结果提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标记基因可在培养的神经细胞系和中脑黑质部位高效表达,为进一步开展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尤其是帕金森氏病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载体 标记基因 中枢神经系疾病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啡肽基因敲除小鼠2Hz电针镇痛效果显著降低 被引量:8
4
作者 万有 JS.Mogil +1 位作者 黄诚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61-167,共7页
针刺镇痛的机理研究发现,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释放中枢内不同的阿片肽,即2 Hz 低频电针主要释放β内啡肽,而100 Hz 高频电针主要释放强啡肽。本实验试图在缺乏β内啡肽( P O M C 基因敲除) 的小鼠上进一步验证这... 针刺镇痛的机理研究发现,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释放中枢内不同的阿片肽,即2 Hz 低频电针主要释放β内啡肽,而100 Hz 高频电针主要释放强啡肽。本实验试图在缺乏β内啡肽( P O M C 基因敲除) 的小鼠上进一步验证这一理论。实验在缺乏β内啡肽的小鼠和相应的野生型小鼠上进行,以热辐射甩尾潜伏期测定痛阈,选定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H A N S) 的恒流、方波输出进行电针刺激。实验发现:(1) 与相应野生型小鼠相比,缺乏β内啡肽的小鼠2 Hz 低强度电针(0 .3 ~0 .4 ~0 .5 m A) 镇痛作用明显减弱;(2) 100 Hz 低强度电针(0 .8 ~1 .0 ~1 .2 m A) 镇痛,两种小鼠无显著差别;(3) 2 Hz 高强度电针(0 .8 ~1 .0 ~1 .2 m A) 不论在野生型小鼠还是缺乏β内啡肽小鼠均有镇痛作用。上述实验结果表明,2 Hz 低强度电针镇痛主要由β内啡肽介导,进一步验证了不同频率电针具有不同神经化学机理的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镇痛 基因敲除 电针疗法 Β-内啡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疼痛早期治疗的必要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万有 刘风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2-5,共4页
神经病理痛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外周神经损伤后早期的异位放电不仅是早期急性痛的重要原因,而且这些异位放电不断轰击脊髓背角等中枢部位,诱发中枢敏化,成为神经病理痛后期维持的重... 神经病理痛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外周神经损伤后早期的异位放电不仅是早期急性痛的重要原因,而且这些异位放电不断轰击脊髓背角等中枢部位,诱发中枢敏化,成为神经病理痛后期维持的重要机制。早期阻断异位放电,可以阻断神经病理痛急性期向慢性期的转变,有效阻止神经病理痛的发生。因此,临床医生应尽早治疗神经损伤后的急性痛,越早治疗,病人越早康复,无需忍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折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痛 异位放电 钠通道 环核苷酸门控的超极化阳离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啡肽基因敲除小鼠电针镇痛作用增强 被引量:6
6
作者 万有 Bonnie Peng +1 位作者 John E.Pintar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 :孤啡肽是阿片受体样受体 (ORL1)的内源性配基 ,它能调节疼痛与镇痛反应以及针刺镇痛反应 ,但各个实验室所得结果各不相同。本文利用OFQ基因敲除的小鼠为工具 ,观察内源性OFQ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小鼠电... 目的 :孤啡肽是阿片受体样受体 (ORL1)的内源性配基 ,它能调节疼痛与镇痛反应以及针刺镇痛反应 ,但各个实验室所得结果各不相同。本文利用OFQ基因敲除的小鼠为工具 ,观察内源性OFQ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小鼠电针方法 ,选用穴位足三里 (SP 36)与三阴交 (SP 6) ,电针参数采用韩氏仪恒流方波输出 ,强度 1.0 1.2 1.4mA ,每 10min递增一级。痛阈的改变以热辐射甩尾来评价。结果 :与野生型小鼠相比 ,OFQ基因敲除小鼠基础痛阈明显延长 ,对 10 0Hz电针镇痛反应显著增强 ,但不影响 2Hz电针镇痛。结论 :在整体情况下 ,内源性OFQ有紧张性的致痛敏作用 ,并对 10 0Hz针刺镇痛有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啡肽 电针治疗 镇痛 基因敲除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镇痛与针麻镇痛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万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5-65,共1页
针刺用于临床各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构成疼痛处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除传统的手针以外,现代发展起来的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f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在国内外也同样得到广泛... 针刺用于临床各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构成疼痛处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除传统的手针以外,现代发展起来的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f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在国内外也同样得到广泛应用;后者的优势之一在于参数统一、操作简便以及人力节省等。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推动了针刺及其应用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镇痛 经皮穴位电刺激 急慢性疼痛 针麻 镇痛机制 国内外 应用 FT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啡肽基因敲除小鼠电针镇痛作用增强(英文) 被引量:3
8
作者 万有 韩济生 John E.Pintar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6-379,共4页
目的:采用痛敏肽/孤啡肽FQ(OFQ)基因敲除的小鼠,进一步明确OFQ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选用足三里和三阴交两个穴位,电针参数如下:恒流输出方波,电针强度为0.5、0.7、0.9 mA递增,每一强度持续10min,电针频率分别为2 Hz或100 Hz。采用... 目的:采用痛敏肽/孤啡肽FQ(OFQ)基因敲除的小鼠,进一步明确OFQ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选用足三里和三阴交两个穴位,电针参数如下:恒流输出方波,电针强度为0.5、0.7、0.9 mA递增,每一强度持续10min,电针频率分别为2 Hz或100 Hz。采用热辐射甩尾方法测定痛阈,在电针前、电针中和电针后评价痛阈的变化。结果:OFQ基因敲除小鼠的基础热痛阈比野生型小鼠明显延长。无论是2 Hz还是100 Hz电针,对OFQ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都有镇痛作用,对OFQ基因敲除小鼠的镇痛作用更强。结论:在体情况下,OFQ致痛敏,但拮抗电针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类 电针 针刺镇痛 痛阈 小鼠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万有 徐国恒 +2 位作者 马端端 王晓民 韩济生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01-306,共6页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1993年发现并克隆的神经营养因子,对巴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和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等的治疗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对其蛋白质的性质、基因结构、分布以及...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1993年发现并克隆的神经营养因子,对巴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和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等的治疗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对其蛋白质的性质、基因结构、分布以及其在生理、病理情况下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 神经营养因子 病理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二醇对豚鼠哮喘的影响及其与β受体的关系
10
作者 万有 翁世艾 +2 位作者 陈剑雄 吴红霞 曹永舒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95-297,共3页
豚鼠分4组;Ⅰ.去势+E_2400μg;Ⅱ.去势+E_z50Oμg;Ⅲ.保留卵巢+茶油;Ⅳ.去势+茶油。卵白蛋白(Ova)ip致敏,14 d后吸入Ova攻击诱发哮喘,共10 d,致敏同时开始皮下注射E_2,发现第Ⅰ、Ⅱ、Ⅲ组Ova引喘潜伏期较Ⅳ组缩短,Iso对His引喘的保护作... 豚鼠分4组;Ⅰ.去势+E_2400μg;Ⅱ.去势+E_z50Oμg;Ⅲ.保留卵巢+茶油;Ⅳ.去势+茶油。卵白蛋白(Ova)ip致敏,14 d后吸入Ova攻击诱发哮喘,共10 d,致敏同时开始皮下注射E_2,发现第Ⅰ、Ⅱ、Ⅲ组Ova引喘潜伏期较Ⅳ组缩短,Iso对His引喘的保护作用减弱、RLBA法发现第Ⅰ组肺脏β受体Rt值较第Ⅳ组降低,K_d值不变,推测E_2加强哮喘的作用与β受体功能降低和数目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卵白蛋白 雌二醇 组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硒酸钠对狗急性缺氧性肺、脑血管反应的影响
11
作者 万有 王迪浔 余上斌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2-163,共2页
亚硒酸钠对狗急性缺氧性肺、脑血管反应的影响万有,王迪浔,余上斌同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武汉430030关键词缺氧症;肺血管;脑血管;硒中图法分类号R845.2.R331.2.R599.1我们曾观察到急... 亚硒酸钠对狗急性缺氧性肺、脑血管反应的影响万有,王迪浔,余上斌同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武汉430030关键词缺氧症;肺血管;脑血管;硒中图法分类号R845.2.R331.2.R599.1我们曾观察到急性缺氧时,大鼠肺组织超氧阴离子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症 肺血管 脑血管 亚硒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144
12
作者 于生元 万有 +20 位作者 马柯 王家双 卢振和 刘延青 刘小立 刘慧 刘若卓 邓列华 李焰生 陈向军 陈军 张达颖 郑宝森 赵华 常建民 黄东 傅志俭 熊东林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61-167,共7页
一、定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定义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1]),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2])。PHN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 一、定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定义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1]),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2])。PHN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3])。二、流行病学PHN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因疼痛持续时间和强度的定义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神经病理性疼痛 NEURALGIA 中国专家共识 疼痛持续时间 痛觉超敏 中枢敏化 加巴喷丁 阿片类药物 神经介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源性痛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3
作者 孙瑞卿 王韵 +1 位作者 万有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神经源性痛(neuropathic pain或neurogenic pain)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以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和痛觉超敏(allodynia)为特征.自发性疼痛表现为自发性、随机性和持久性... 神经源性痛(neuropathic pain或neurogenic pain)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以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和痛觉超敏(allodynia)为特征.自发性疼痛表现为自发性、随机性和持久性的烧灼痛、绞痛、抽痛等异常感觉;痛觉过敏是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异常增强和延长的疼痛;痛觉超敏是指由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痛觉过敏 敏化 机械性 痛觉超敏 动物模型 脊髓背角 神经源性痛 背角神经元 神经源性疼痛 神经元发生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 Hz电针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邢国刚 刘风雨 +2 位作者 万有 姚磊 韩济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3-457,共5页
目的 :观察 2Hz电针对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 (long termdepression ,LTD)的诱导 ,以阐明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Sprague Dawley大鼠的腰 5 /腰 6 (L5 /L6 )脊神经紧结扎 ,造成神经病理... 目的 :观察 2Hz电针对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 (long termdepression ,LTD)的诱导 ,以阐明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Sprague Dawley大鼠的腰 5 /腰 6 (L5 /L6 )脊神经紧结扎 ,造成神经病理痛模型。采用电生理学技术记录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场电位 ,作为 2Hz电针诱导LTD的指标。电针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HANS)输出 ,参数是 :频率 2Hz ,波宽 0 .6ms,强度 1、2、3mA各 10min递增 ,刺激时间 30min ;电针的正极接“三阴交”穴 ,负极接“足三里”穴。结果 :(1)在神经病理痛大鼠 ,2Hz电针作用于“三阴交”和“足三里”穴位 30min ,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场电位的最大幅值 ,可由基础对照水平的 (10 0 .1±1.2 ) % ,降低到 (4 9.4± 0 .6 ) % ,并且在长达 3h的记录时间内均维持在此较低的水平 ,经非配对t检验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n =6 ) ,即 2Hz电针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场电位产生显著的LTD ;(2 )静脉注射NMDA 受体阻断剂MK 80 1(0 .5mg·kg-1) ,或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 (1mg·kg-1) ,均可以阻止这种 2Hz电针诱导的LTD。结论 :2Hz电针 (HANS穴位电刺激 )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的突触传递 ,产生NM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Hz电针 诱导 神经痛 脊髓 病理生理学 突触传递 神经元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 Hz电针减轻神经源性痛大鼠的痛觉超敏和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 被引量:32
15
作者 孙瑞卿 王贺春 +3 位作者 景峥 王韵 万有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20-224,共5页
目的 :已知电针能减轻大鼠辐射热引起的疼痛和急、慢性炎症痛 ,本文探讨电针能否减轻大鼠神经源性痛。方法 :将大鼠右侧L5/L6 脊神经结扎 ,用引起 5 0 %缩足的机械刺激阈值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 ,用大鼠 5min内在 5± 1℃冷板上的缩... 目的 :已知电针能减轻大鼠辐射热引起的疼痛和急、慢性炎症痛 ,本文探讨电针能否减轻大鼠神经源性痛。方法 :将大鼠右侧L5/L6 脊神经结扎 ,用引起 5 0 %缩足的机械刺激阈值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 ,用大鼠 5min内在 5± 1℃冷板上的缩足次数反映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给予电刺激 ,波宽 0 .6ms ,频率 2Hz ,电流强度为 0 .5 ,1和 2mA ,各 10min ,共刺激 30min。结果 :2Hz电针能减轻痛觉超敏 (持续 1h)和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 (持续 12小时 )。电针前15min皮下注射纳洛酮 (1mg/kg)能阻断电针对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的作用 ,但不能阻断对痛觉超敏的作用。结论 :低频 (2Hz)电针可能通过阿片机制减轻持续性的神经源性疼痛 ,低频电针也能减轻机械性痛觉超敏 ,该作用可能不是通过阿片机制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Hz电针 神经源性痛 痛觉超敏 冷诱发 持续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可塑性变化 被引量:16
16
作者 邢国刚 刘风雨 +2 位作者 姚磊 万有 韩济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6-230,共5页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可塑性的变化 ,阐明在伤害性刺激及神经损伤时“中枢敏化”(centralsensitization)在神经病理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将Sprague Dawley大鼠的腰 5 /腰 6 (L5 /L6 )脊神经紧结扎造成神经病理痛模...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可塑性的变化 ,阐明在伤害性刺激及神经损伤时“中枢敏化”(centralsensitization)在神经病理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将Sprague Dawley大鼠的腰 5 /腰 6 (L5 /L6 )脊神经紧结扎造成神经病理痛模型 ,采用电生理学技术记录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场电位 ,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LTP诱导的差异。结果 :(1)在神经病理痛大鼠 ,高频、低强度的条件电刺激 (频率 10 0Hz,波宽 0 .5ms,强度 10V ,串长 1s ,串间隔 10s的 4串电刺激 )作用于坐骨神经即可诱导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产生LTP ;然而在假手术对照组大鼠 ,同样的刺激则不能诱导LTP的产生 ,只有高频、高强度的条件电刺激 (强度30~ 4 0V ,其余参数同上 )作用于坐骨神经才可诱导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产生LTP。 (2 )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相比 ,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C 纤维场电位的诱发阈值显著降低 ,而幅值显著升高。结论 :神经损伤情况下 ,在脊髓背角更容易诱导出C 纤维诱发场电位的LTP ,使脊髓伤害性感觉的突触产生“超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中枢敏化 脊髓背角C纤维 长时程可塑性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疼痛研究的新亮点:星形胶质细胞 被引量:28
17
作者 李卉丽 秦绿叶 +2 位作者 万有 韩济生 于常海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8,共4页
一直以来疼痛被认为仅仅是由神经元调节的。目前的研究表明 ,星形胶质细胞与疼痛有密切的关系。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许多重要功能如参与信号转导、被激活而表现出激活的特性 ,如释放促炎性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 ,在疼痛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 一直以来疼痛被认为仅仅是由神经元调节的。目前的研究表明 ,星形胶质细胞与疼痛有密切的关系。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许多重要功能如参与信号转导、被激活而表现出激活的特性 ,如释放促炎性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 ,在疼痛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星形胶质细胞与疼痛关系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疼痛 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药复合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云霄 陈冀衡 +6 位作者 万有 王祥瑞 范志毅 黄川 陈克能 孔国华 李晓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64例,年龄18-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2例。针药复合组(A组)32例,对照组(C组)32例。A组于麻醉诱导前30 ...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64例,年龄18-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2例。针药复合组(A组)32例,对照组(C组)32例。A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术中持续及术后3次(术后6 h、24 h、48 h)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为2/100 Hz,术前、术后电刺激强度为引起感觉阈强度2-3倍即10-15 m A,术中麻醉期间刺激强度为30 m A,刺激部位是患者双侧合谷、内关、后溪及支沟穴,30 min/次;C组也以相同的装置和时间点连接在患者双侧合谷、内关、后溪及支沟穴处但以较小电刺激强度4 m A进行电刺激,频率为2/100 Hz。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行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IA)。术后6 h、24 h、48 h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镇痛药物的用药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A组患者术后6 h、24 h、48 h镇痛泵用药量及术后6h、2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术后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术后有效按压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可以有效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肺癌 针刺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素及其受体 被引量:32
19
作者 骆昊 万有 韩济生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5,共5页
可以感受痛觉刺激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周围末梢被称为伤害性感受器。这些小直径神经元的末梢可将化学、机械和热刺激信号转化为动作电位 ,并将这些信息上传到中枢 ,最后使机体产生痛觉或不舒服的感受。但到目前为止 ,人们对这些可探测到... 可以感受痛觉刺激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周围末梢被称为伤害性感受器。这些小直径神经元的末梢可将化学、机械和热刺激信号转化为动作电位 ,并将这些信息上传到中枢 ,最后使机体产生痛觉或不舒服的感受。但到目前为止 ,人们对这些可探测到伤害性刺激的分子所知甚少。 1997年成功克隆的辣椒素受体亚型 1(vanilloidreceptorsubtype 1,VR1)是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分子” ,它是表达于伤害性感受器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已有诸多证据表明其可探测和整合诱发痛觉的化学和热刺激信号。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分析也有力证明了该离子通道参与了疼痛及组织损伤后痛觉过敏的产生 ,而且是热诱发疼痛发生过程的关键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感受器 辣椒素 辣椒素受体 背根神经节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mma神经振荡产生机制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静 李小俚 +1 位作者 邢国刚 万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88-693,共6页
Gamma神经振荡的频率在30~100 Hz之间,存在于动物和人类大脑的多个区域,如丘脑、体感皮层以及海马等部位,在各个尺度水平上都可被检测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是产生此高频节律性活动的主要条件之一.皮层的gamma神经振荡与丘... Gamma神经振荡的频率在30~100 Hz之间,存在于动物和人类大脑的多个区域,如丘脑、体感皮层以及海马等部位,在各个尺度水平上都可被检测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是产生此高频节律性活动的主要条件之一.皮层的gamma神经振荡与丘脑-皮层系统有关.Gamma神经振荡具有易化突触可塑性和调节神经网络的作用,主要参与感觉特征绑定、选择性注意以及记忆等高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mma神经振荡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特征绑定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