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橡胶树与白粉病菌Oidium heveae亲和互作组织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万三连 梁鹏 +3 位作者 刘文波 张宇 缪卫国 郑服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36,共11页
白粉病是橡胶树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是由粉孢属病菌Oidium heveae Steinm.引起。目前,对该病原菌在寄主中侵染行为及其与寄主互作的组织细胞学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利用显微技术,结合多种染色方法,观察了橡胶树白粉菌侵染橡胶树叶... 白粉病是橡胶树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是由粉孢属病菌Oidium heveae Steinm.引起。目前,对该病原菌在寄主中侵染行为及其与寄主互作的组织细胞学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利用显微技术,结合多种染色方法,观察了橡胶树白粉菌侵染橡胶树叶组织的细胞学变化及寄主的抗性反应。O.heveae在寄主上发育要经历5个关键发育时间点,即分生孢子萌发高峰(4hpi)、附着胞形成高峰(8hpi)、侵入结构(初生吸器)形成高峰(15hpi)、次生菌丝形成高峰(24hpi)、分生孢子梗形成高峰(5dpi);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寄主前,其能量来自自身贮存的能量物质。在互作过程中,病原菌初生吸器形成之后,橡胶树叶组织开始出现明显的氧暴发、胼胝质和乳突等抗性反应,活性氧在橡胶树与病原菌互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橡胶树叶片中活性氧积累较低时,有利于O.heveae的发育及入侵,活性氧积累较高时,则引发寄主氧暴发等以阻止病原菌进一步扩展。O.heveae在寄主上发育的5个关键发育时间点分别属于病原菌侵染前期、潜育期和侵染后期,橡胶树叶组织早期亲和互作与中后期非亲和互作保持了专性寄生菌与寄主间发育平衡的进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橡胶树白粉菌 侵染 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树白粉菌收集及DNA和RNA提取方法比较 被引量:9
2
作者 万三连 梁鹏 +4 位作者 宋风雅 张宇 刘文波 缪卫国 郑服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4-139,共6页
橡胶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是专性寄生的病原真菌,难以获取足量和纯度高的菌体,因而不易提取到足够多和质量高的核酸,阻碍了该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目前关于橡胶树白粉菌核酸提取方法少有报道。采用软毛笔刷取和醋酸纤维乙酯撕取两种... 橡胶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是专性寄生的病原真菌,难以获取足量和纯度高的菌体,因而不易提取到足够多和质量高的核酸,阻碍了该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目前关于橡胶树白粉菌核酸提取方法少有报道。采用软毛笔刷取和醋酸纤维乙酯撕取两种方法收集白粉病菌。在尝试使用常规的菌物RNA提取方法基础上,通过优化操作步骤、方法等,研究出改良的Trizol法,用该法能高效率提取到纯度高的橡胶树白粉菌RNA。比较不同DNA提取方法的效率,推荐使用得率高、纯度好的OMEGA FungalDNA kit提取法,用于提取橡胶树白粉菌的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白粉菌 RNA提取 DNA提取 改良Trizol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市槟榔黄化病为害情况初步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万三连 肖春雷 +4 位作者 刘勇 岑美婷 柯用春 吴乾兴 孔祥义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1,共3页
为了摸清三亚市槟榔黄化病的为害情况,对三亚市两区六镇(河东区、河西区、吉阳镇、育才镇、海棠湾镇、天涯镇、崖城镇、凤凰镇)的槟榔种植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三亚市各区镇槟榔种植水平存在差异,河东区、河西区由于城镇化槟榔种植面... 为了摸清三亚市槟榔黄化病的为害情况,对三亚市两区六镇(河东区、河西区、吉阳镇、育才镇、海棠湾镇、天涯镇、崖城镇、凤凰镇)的槟榔种植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三亚市各区镇槟榔种植水平存在差异,河东区、河西区由于城镇化槟榔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三亚市槟榔黄化病零星发生,总体为害较轻。除育才镇1个槟榔园发病率50%以上外,其他地区发病率均在3%以下;其他病虫害发生率与种植管理水平有关。分析了外界报道的槟榔黄化病发生严重而与实际调查情况不符的原因,提出应对槟榔黄化病的相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 槟榔黄化病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三亚地区豇豆上普通大蓟马的毒力 被引量:25
4
作者 肖春雷 刘勇 +6 位作者 吴青君 张友军 吴乾兴 袁廷庆 罗丰 万三连 孔祥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4-166,170,共4页
采用叶管药膜法在室内测定了7种药剂对三亚6个镇的豇豆上普通大蓟马的毒力。结果表明,相同药剂对不同的镇区的普通大蓟马种群表现出不同的毒力,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蓟马田间种群表现出很高的毒力水平,建... 采用叶管药膜法在室内测定了7种药剂对三亚6个镇的豇豆上普通大蓟马的毒力。结果表明,相同药剂对不同的镇区的普通大蓟马种群表现出不同的毒力,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蓟马田间种群表现出很高的毒力水平,建议轮换使用这些药剂;而吡虫啉和噻虫嗪的室内毒力表现较低水平,不建议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大蓟马 毒力测定 豇豆 三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枯萎病菌遗传多态性及其致病力分化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文波 孙亮 +5 位作者 万三连 王慕瑾 张宇 邬国良 缪卫国 郑服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71-78,F0002,共9页
为了明确我国香蕉主要种植区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的致病力及其遗传多态性,本研究采用对寄主鉴定和RAPD技术分析来自海南、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的FOC生理小种、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态性。结合巴西蕉和... 为了明确我国香蕉主要种植区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的致病力及其遗传多态性,本研究采用对寄主鉴定和RAPD技术分析来自海南、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的FOC生理小种、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态性。结合巴西蕉和粉蕉鉴定与RAPD技术,与香蕉枯萎病菌1号(FOC1)和4号生理小种(FOC4)对比,55个FOC菌株中,有28个菌株属于1号生理小种,海南10个、广西8个、广东4个、福建4个、云南2个;27个菌株属于4号生理小种,海南20个、广西4个、广东1个、福建1个、云南1个。强致病力菌株有23个菌株,中致病力菌株有15个,弱致病力菌株有17个;通过遗传多态性分析,9条引物PCR扩增供试菌株,共扩增出136条谱带,其中多态性的条带有126条,多态性位点频率为93.4%,在遗传阈值为0.68时,55个供试菌株与FOC1和FOC4划分为4个RAPD菌群,除1号生理小种BF26菌株单独形成Ⅳ菌群外,4号生理小种和其余1号生理小种均未单独形成菌群,Ⅰ、Ⅱ、Ⅲ菌群同时含有1号和4号生理小种。因此,我国香蕉种植区香蕉枯萎病菌仍以1号和4号生理小种为主,但是生理小种的遗传分化在分子水平上趋于复杂化,香蕉枯萎病菌群体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其致病力的强弱和菌株遗传关系无直接的相关性,跟地理分布也没有相关性,香蕉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态性可能更多依赖其寄主。这些结果为香蕉的抗病育种、品种的合理布局以及香蕉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菌 生理小种 遗传多态性 RAPD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西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爽 刘勇 +5 位作者 罗丰 肖春雷 万三连 韩晓燕 柯用春 孔祥义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8-70,I0003,共4页
近年来细菌性果斑病在海南西瓜、甜瓜生产上发生严重,其原因不仅与当地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不当等有关,也与各地进行南繁的瓜类品种繁杂、种子消毒不彻底、病原远距离传播扩散有关。
关键词 细菌性果斑病 海南省 发生与防治 西甜瓜 远距离传播 甜瓜生产 气候条件 栽培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割茎再生技术对黄秋葵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勇 万三连 +3 位作者 吴乾兴 罗丰 肖日升 孔祥义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51,共3页
采用割茎再生技术,研究其对台湾五福、绿羊角、东京五角、早生五角、黄秋葵1号、黄秋葵2号等6种冬种黄秋葵品种的果实性状、品质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割茎再生技术可以使黄秋葵的采摘期提前40d左右,采收期延长30d左右;割茎再... 采用割茎再生技术,研究其对台湾五福、绿羊角、东京五角、早生五角、黄秋葵1号、黄秋葵2号等6种冬种黄秋葵品种的果实性状、品质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割茎再生技术可以使黄秋葵的采摘期提前40d左右,采收期延长30d左右;割茎再生技术可以在冬种黄秋葵种植采收末期应用,黄秋葵果实可作越夏蔬菜供应;割茎再生后的台湾五福黄秋葵的果实性状、品质及经济效益最好,每667m2纯收益增加8800~9750元,日均收益达62.0~68.7元,是最适宜在海南省三亚市进行割茎再生栽培的黄秋葵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秋葵 割茎再生技术 品质 经济效益 台湾五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豇豆上三叶草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种群分布调查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罗丰 孔祥义 +3 位作者 王爽 肖春雷 刘勇 万三连 《热带农业科学》 2016年第8期49-51,共3页
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是海南地区发生和危害比较严重的2种蔬菜潜叶蝇,通过对两种斑潜蝇在豇豆上的种群分布调查研究表明:三叶草斑潜蝇在豇豆上的种群数量达到了97%... 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是海南地区发生和危害比较严重的2种蔬菜潜叶蝇,通过对两种斑潜蝇在豇豆上的种群分布调查研究表明:三叶草斑潜蝇在豇豆上的种群数量达到了97%以上,已上升为豇豆上斑潜蝇的优势种;三叶草斑潜蝇主要集中在80 cm以上的空间,种群百分比达到了71.30%,美洲斑潜蝇主要集中在40-120 cm的空间,种群百分比为61.29%。种间竞争使得两种斑潜蝇在豇豆上空间生态位分布产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三叶草斑潜蝇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