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演文学”理论视野下的陈少云表演艺术研究
1
作者 孙红侠 《上海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16-18,共3页
作为京剧麒派最具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和流派传承者,陈少云文武并重、南北兼容,他以沉稳凝练的台风、苍凉铿锵的气度,以出色的天赋条件和对京剧表演传统的忠实继承,使麒派表演艺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从表演理论总结与建构的立场上看,... 作为京剧麒派最具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和流派传承者,陈少云文武并重、南北兼容,他以沉稳凝练的台风、苍凉铿锵的气度,以出色的天赋条件和对京剧表演传统的忠实继承,使麒派表演艺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从表演理论总结与建构的立场上看,陈少云的表演以“沉郁顿挫”为美学风格,赋予形式以意味感,赋予表演以文学性,同时以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为当代剧坛留下了萧何等经典的人物形象。对陈少云表演的理论总结,对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理论建构、对现代戏曲表演形态的研究、对民族艺术话语体系的总结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郁顿挫 现代戏曲 艺术创造力 表演理论 麒派 天赋条件 表演艺术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花含蓓东风里--2019年度中国戏曲发展研究报告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馗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的理论与实践领域围绕这一庆典,进行了丰富而广泛的总结、展示,共同表达对中国戏曲70年传承发展历程的礼赞与思考。中国戏曲在传统与现代的创造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多元的戏...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的理论与实践领域围绕这一庆典,进行了丰富而广泛的总结、展示,共同表达对中国戏曲70年传承发展历程的礼赞与思考。中国戏曲在传统与现代的创造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多元的戏曲艺术体系,同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指导下,也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这些成就都反映在本年度的戏曲遗产保护、戏曲展演、戏曲创作、理论总结等工作中,特别是戏曲传承发展工作走向制度化建设,对中国戏曲的长效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在繁盛的戏曲发展状貌下,中国戏曲既需要利好政策的扶持,也需要良性市场的承载,这是戏曲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发展 保护 市场 戏曲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向中国戏曲美学体系——戏曲美学范畴研究的缘起与实践 被引量:2
3
作者 安葵 《艺术学研究》 2019年第2期70-75,共6页
一"美学"一词中国古代没有,是从西方引进的。实际上,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在西方出现得也很晚。美学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认识论范畴。据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载,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才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一"美学"一词中国古代没有,是从西方引进的。实际上,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在西方出现得也很晚。美学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认识论范畴。据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载,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才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k)。这个来源于希腊文的名词有感觉或感性认识的意义。他把美学与逻辑看作是对立的。逻辑研究的是抽象的名理思维,而美学研究的是具体的感性思维或形象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美学 美学体系 姊妹艺术 戏曲创作 美学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剧排场研究 主持人语
4
作者 王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6期42-42,共1页
粤剧是近代以来在岭南地区发展成熟的大剧种。其艺术之“大”,体现在粤剧荟萃南北戏曲声腔表演,与京剧一度“分庭抗礼,俨然南方之强”,更体现在清代后期就广泛流传东南亚、美洲、欧洲等地,成为中国戏曲在世界范围内的典型代表。“排场... 粤剧是近代以来在岭南地区发展成熟的大剧种。其艺术之“大”,体现在粤剧荟萃南北戏曲声腔表演,与京剧一度“分庭抗礼,俨然南方之强”,更体现在清代后期就广泛流传东南亚、美洲、欧洲等地,成为中国戏曲在世界范围内的典型代表。“排场”是粤剧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粤剧吸收、传续南北戏曲艺术时所形成的独特概念,既保留了元明时期“排场”的基本内涵和舞台准则,又在实际创造中被赋予了岭南演剧的独特个性。因此,它承袭了清代进入岭南地区的南北声腔在舞台语言、剧目文学、唱腔音乐、行当配置、舞台表演等方面的艺术精华,以十大行的行当表演为依托,将外江班、本地班的艺术范式给予了全面的保留和再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艺术 舞台语言 外江班 舞台表演 戏曲声腔 元明时期 中国戏曲 艺术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戏曲:“文体”再辨——兼评吕效平“现代戏曲”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孙红侠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156-162,共7页
文体学是西方学术研究范式,也是传统文学批评话语。提出现代戏曲"文体"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戏曲"现代性"的系列研究,是吕效平对现代戏曲研究的理论贡献。对现代戏曲的"现代文体"做推进性的探讨,是为... 文体学是西方学术研究范式,也是传统文学批评话语。提出现代戏曲"文体"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戏曲"现代性"的系列研究,是吕效平对现代戏曲研究的理论贡献。对现代戏曲的"现代文体"做推进性的探讨,是为"再辨"。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过程中,戏曲文本的改变表现为剧本的形制变化,即写作手法、语言风格、抒情方式、表现形式的全方位变化。在贯穿20世纪的"旧剧现代化"到"戏曲现代化"的转化过程中,不同于传统戏曲文体的现代戏曲新文体随之生成。戏曲"文体"更替的首要标志——文本,发生着不同于传统的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戏曲 现代文体 戏曲文体 戏曲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美学研究的路径与走向述论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志远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4期25-33,共9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戏曲美学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研究专著、史述、美学史著作中涉及的戏曲美学研究和对戏曲美学宏观体系范畴的研究四种形态,且所建构的戏曲美学体系及书写的戏曲美学史皆是同中有异。基于对现有戏曲美学研究成果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戏曲美学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研究专著、史述、美学史著作中涉及的戏曲美学研究和对戏曲美学宏观体系范畴的研究四种形态,且所建构的戏曲美学体系及书写的戏曲美学史皆是同中有异。基于对现有戏曲美学研究成果的分析,提出戏曲美学的主体研究走向应为:探讨、明确戏曲美学学科的性质;梳理、阐释戏曲美学范畴及其构成系统;书写完整的戏曲美学史;加强对戏曲美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美学 戏曲理论 戏曲审美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当前戏曲创作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祯 《戏剧之家》 2006年第4期4-12,共9页
近年的戏曲创作尽管也不乏一些观众喜爱、认可的佳作,但就总体而言还是下滑的,其中的原因很多。在一个日益文化多元、艺术多样的时代,艺术的垄断已经不再可能,传统艺术的边缘化也是必然。在一个日益市场化的时代里,物质利益的大小... 近年的戏曲创作尽管也不乏一些观众喜爱、认可的佳作,但就总体而言还是下滑的,其中的原因很多。在一个日益文化多元、艺术多样的时代,艺术的垄断已经不再可能,传统艺术的边缘化也是必然。在一个日益市场化的时代里,物质利益的大小也决定智者与智慧的投入及投入程度。显然,一种从过去走来的传统艺术与诞生于现实流行文化土壤的艺术是不能争市场高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创作 创作研究 传统艺术 文化多元 投入程度 物质利益 文化土壤 市场化 边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生态学研究路径探析——以晚明戏曲生态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志远 《艺术学研究》 2022年第1期86-96,共11页
生态学因其理论与方法具有普适性而被借鉴到文化艺术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戏曲学界亦开始借鉴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戏曲生存状态进行研究。虽然至今仍较少有对戏曲生态学进行学科性质研究的成果,但对其体系性构成却已多有阐说。具... 生态学因其理论与方法具有普适性而被借鉴到文化艺术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戏曲学界亦开始借鉴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戏曲生存状态进行研究。虽然至今仍较少有对戏曲生态学进行学科性质研究的成果,但对其体系性构成却已多有阐说。具体到晚明戏曲生态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对晚明地域戏曲生态、具体戏曲生态因子于晚明戏曲生态的影响和晚明戏曲生态次级生态的研究三种类型。今后,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晚明戏曲生态进行研究,需要从清晰认知戏曲生态、建构相对完整的戏曲生态系统、重视关系研究、正确认识晚明戏曲生态事实四个方面着力,其结论才更具有学理性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晚明 戏曲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态艺术遗产的文化整理与研究方法——以福建“作场”为对象的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馗 《艺术学研究》 2020年第1期80-92,共13页
以福建"作场"的现场调研讨论为基础,聚焦"作场"的历史背景梳理、文化传统挖掘,针对福建戏曲研究者从戏曲学角度进行的学术判定,回应与"作场"相关的主要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原则出发对"作场... 以福建"作场"的现场调研讨论为基础,聚焦"作场"的历史背景梳理、文化传统挖掘,针对福建戏曲研究者从戏曲学角度进行的学术判定,回应与"作场"相关的主要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原则出发对"作场"所涉及的社会群体、艺术形态、文化品格等内容,进行研究方法的总结,对活态表演艺术形态的遗产定位进行理论探索。研究活态文化遗存的历史与传续时,对文献解读所涉及的特定名词,根据其内涵的历代演变,要取其下限,而慎重地定其上限;对于文献涉及的文化形态,在综合其文化要素时,要取其整体,而慎重地探讨其细节;对于文化形态的文化品格判断时,要取其活态创造,而慎重面对其静态形式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场 形态 表演 活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戏曲研究的新理念——马建华《莆仙戏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评析
10
作者 刘祯 陈建平 《福建艺术》 2006年第4期29-30,共2页
南戏是我国戏曲的最早成熟形式,但由于年代久远,鲜有文人参与和资料散佚等先天性的因素,今人对南戏的研究受到了诸多限制。福建莆仙戏作为我国早期南戏的一支,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多个传统剧目、八千多册古抄本,素有宋元南戏“活化... 南戏是我国戏曲的最早成熟形式,但由于年代久远,鲜有文人参与和资料散佚等先天性的因素,今人对南戏的研究受到了诸多限制。福建莆仙戏作为我国早期南戏的一支,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多个传统剧目、八千多册古抄本,素有宋元南戏“活化石”、南戏“遗响”之美称,刘念兹先生更是把它誉为“迄今收藏世界戏剧艺术作品最丰富的一个图书馆和博物馆。”它与梨园戏同为福建南戏的代表剧种,但较之梨园戏,莆仙戏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力度均嫌不足。令人欣喜的是,福建省艺术研究所马建华同志的学术专著《莆仙戏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6月版)适时地出版了,这正是研究领域迫切需要的一部全面系统地深入研究莆仙戏的力作。该书将莆仙戏置于中原文化南移和中国戏曲发展史的宏大背景中,来确定其历史地位和文化艺术价值,是对莆仙戏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个突破。细阅此书,颇多启悟,兹不揣鄙陋,勉为评析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研究 明清传奇 莆仙戏 马建华 南戏 宋元 中国戏剧出版社 文化艺术价值 系统研究 艺术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弘扬惟敬谨——曾永义先生戏曲研究的特点和贡献
11
作者 王安葵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4-178,共5页
曾永义先生对弘扬祖国的戏曲事业确实充满热情,而且抱着严肃认真虔诚敬谨的态度,因此其研究成果是扎实的,既有益于当代,亦足以传之后人。他的贡献在于:第一,抓住构成戏曲艺术的重要因素和戏曲艺术形成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 曾永义先生对弘扬祖国的戏曲事业确实充满热情,而且抱着严肃认真虔诚敬谨的态度,因此其研究成果是扎实的,既有益于当代,亦足以传之后人。他的贡献在于:第一,抓住构成戏曲艺术的重要因素和戏曲艺术形成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多个领域有所推进;第二,重视前人和同时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又力求超越前人,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观点;第三,治史严谨,考证缜密,体现了一种良好的学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曾永义 戏曲事业 严肃虔诚 戏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京剧艺术传承研究
12
作者 谢雍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1期42-49,共8页
自2010年至2020年,国家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京剧艺术制定扶持规划,持续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京剧院团和教育机构挖掘、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京剧传承理念得到更新和深化,高水平的整体传承观念深入人心。京剧传承人谱系系统化框架得到建构... 自2010年至2020年,国家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京剧艺术制定扶持规划,持续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京剧院团和教育机构挖掘、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京剧传承理念得到更新和深化,高水平的整体传承观念深入人心。京剧传承人谱系系统化框架得到建构,不同表演流派、不同行当、不同表演领域形成有序的、有规模的传承链,促进了京剧事业的均衡发展。活态经典剧目库的内容更加多样,传统剧目构成京剧经典剧目库的基础目,净丑戏、老旦戏、武戏剧目的传承丰富了京剧剧目库的剧目种类,激活了地方京剧院团再造保留剧目的功能。京剧表演理论建设亟待加强,建议传承项目中增加对传承人表演经验进行文字记录整理、理论总结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艺术 整体传承 传承人谱系 经典剧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剧老生行当早期唱腔艺术研究——以唱片与曲谱为视点
13
作者 孔培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2期55-61,共7页
京剧老生唱腔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京剧音乐的整体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深刻影响着其他行当的唱腔发展。20世纪初期,唱片技术的传入普及和西方记谱法的广泛应用,使得京剧唱腔具有了可听可唱的历史资料。因此,以唱片与曲谱... 京剧老生唱腔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京剧音乐的整体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深刻影响着其他行当的唱腔发展。20世纪初期,唱片技术的传入普及和西方记谱法的广泛应用,使得京剧唱腔具有了可听可唱的历史资料。因此,以唱片与曲谱为视点,围绕以程长庚、孙菊仙、谭鑫培、余叔岩等为代表的京剧老生唱腔展开研究,对于进一步还原京剧老生行当早期唱腔的声音面貌、梳理其风格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更加真实生动的学术视角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唱腔 老生行当 唱片与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戏曲学话语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14
作者 安葵 《艺术学研究》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中国戏曲有着丰富的话语资源,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技术话语层次、理论话语层次和美学话语层次。应以“剧诗说”美学思想为统领,以标志戏曲艺术特点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等词语为核心话语,把三个层次的话语贯通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推... 中国戏曲有着丰富的话语资源,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技术话语层次、理论话语层次和美学话语层次。应以“剧诗说”美学思想为统领,以标志戏曲艺术特点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等词语为核心话语,把三个层次的话语贯通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戏曲学话语体系建设。我们应把戏曲学话语体系建设与学术体系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研究戏曲话语的特殊性,通过戏曲评论实践加强戏曲学话语体系建设,在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中不断推进戏曲学话语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学 话语体系建设 剧诗说 戏曲技术术语 理论话语 美学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联系实际 推动艺术研究——郭汉城先生访谈
15
作者 郭汉城 李小菊 《艺术学研究》 2019年第1期113-116,共4页
李小菊(以下简称"李"):郭老您好,您一生从事戏曲事业,在戏曲研究、戏曲创作和戏曲评论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参与并经历了我国当代戏曲发展和戏曲研究的整个过程,见证了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发展历史,您的经历和思... 李小菊(以下简称"李"):郭老您好,您一生从事戏曲事业,在戏曲研究、戏曲创作和戏曲评论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参与并经历了我国当代戏曲发展和戏曲研究的整个过程,见证了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发展历史,您的经历和思想都是宝贵的财富。现在戏曲学和艺术学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汉城 中国艺术研究院 戏曲研究院 中国戏曲研究 中国戏曲通论 中国戏曲通史 戏曲创作 《中国戏曲志》 前海学派 理论联系实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戏曲民俗研究的成就与学科意义
16
作者 王学锋 《艺苑》 2011年第2期38-41,共4页
中国戏曲与民俗之关系是在20世纪的中国戏曲研究中越来越凸显的一个论域。本文初步检讨了20世纪戏曲民俗研究的主要成就,从学科层面探讨了戏曲民俗研究的可能意义,期待新型的戏曲民俗研究对未来中国戏曲研究的新推进。
关键词 戏曲 民俗研究 民俗学 学科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度中国戏曲发展态势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道 《福建艺术》 2024年第1期3-6,共4页
2023年对于中国戏曲而言,注定是一个特殊重要的年度。之前的三年疫情,严重束缚、冲击着戏曲创作演出的正常环境,虽然戏曲界保持着精进不懈的工作热情,不断地突破着创作演出、推广宣传的各种障碍,甚至借助线上平台、网络空间和新技术媒体... 2023年对于中国戏曲而言,注定是一个特殊重要的年度。之前的三年疫情,严重束缚、冲击着戏曲创作演出的正常环境,虽然戏曲界保持着精进不懈的工作热情,不断地突破着创作演出、推广宣传的各种障碍,甚至借助线上平台、网络空间和新技术媒体,创造新的业态形式;但在疫情威胁中,传统的线下艺术空间毫无疑问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戏曲创作 新技术媒体 业态形式 推广宣传 网络空间 发展态势 演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导演的作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安葵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60,40,共8页
针对近年有学者提出的戏曲不需要导演的观点,本文梳理了中国戏曲导演产生、发展的过程和他们的贡献,并论述了当前戏曲导演的功过得失。文章提出,戏曲导演应该尊重戏曲艺术的规律,努力发挥演员的创造性,从而使导演在戏曲创作中产生更多... 针对近年有学者提出的戏曲不需要导演的观点,本文梳理了中国戏曲导演产生、发展的过程和他们的贡献,并论述了当前戏曲导演的功过得失。文章提出,戏曲导演应该尊重戏曲艺术的规律,努力发挥演员的创造性,从而使导演在戏曲创作中产生更多的正能量,并同时希望导演在戏曲理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下的文艺理论界对戏曲导演问题应加以更多关注,并给予实事求是的理论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戏曲导演 戏曲导演与戏曲表演 理论建设 艺术问题 戏曲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昆曲研究概论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7-142,共6页
通过对近年来的昆曲学术理论建树的介绍与归纳,对昆曲的发展与学术视野的拓展和研究成就进行了一次提纲式的梳理。
关键词 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术理论 21世纪 戏曲艺术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昆曲文化现象之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祯 《文化艺术研究》 2008年第1期163-169,共7页
21世纪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这其中"昆曲文化现象"是特别显著的一个事例,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几年来,关于昆曲的抢救... 21世纪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这其中"昆曲文化现象"是特别显著的一个事例,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几年来,关于昆曲的抢救、保护、传承与发展成为政府与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围绕着昆曲的表演、演员、剧目、讲座、整理、研究和出版等形成"昆曲热",出现了"昆曲文化现象"。一、昆曲文化现象:现代化进程中的昆曲现象与传统文化;二、青春版《牡丹亭》:昆曲发展的实例及启示;三、继承与创新:辩证中的悖论与误区;四、昆曲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五、21世纪的昆曲定位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文化现象 青春版《牡丹亭》 继承与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