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防逃逸活捕笼和灭鼠烟包对高原鼢鼠的防效研究
1
作者 何振邦 龙玉莲 +3 位作者 金桂梅 胡淑蓉 杜长志 王金贵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72-74,共3页
2024年5—6月,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选择受高原鼢鼠危害的草地,采用防逃逸活捕笼人工捕杀和灭鼠烟包防控2种方法开展高原鼢鼠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平安区防逃逸活捕笼人工捕杀和灭鼠烟包防控平均洞口减退率为89.80%,平均校正洞口减退率为... 2024年5—6月,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选择受高原鼢鼠危害的草地,采用防逃逸活捕笼人工捕杀和灭鼠烟包防控2种方法开展高原鼢鼠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平安区防逃逸活捕笼人工捕杀和灭鼠烟包防控平均洞口减退率为89.80%,平均校正洞口减退率为91.39%,防控效果明显。其中,石灰窑乡和沙沟乡防逃逸活捕笼人工捕杀校正洞口减退率分别为93.21%和95.78%,灭鼠烟包防控校正洞口减退率分别为85.91%和91.98%,防逃逸活捕笼人工捕杀对高原鼢鼠的防效略高于灭鼠烟包防控,但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鼠害防控 防逃逸活捕笼 灭鼠烟包 防效 青海海东 平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土丘空间格局及主要特征研究 被引量:40
2
作者 何俊龄 张金沙 +3 位作者 杨莹博 邓汉刚 魏进招 张卫国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107-112,共6页
通过对高原鼢鼠土丘的数量、植被、分布格局、形态演化等内容的分类研究表明,高原鼢鼠的土丘可依据其形成时间分为1年龄、2年龄和3年龄3种类型。3类土丘的面积和数量关系分别为1:0.96:1.01和1:0.97:1.10,说明近3年来鼠群数量... 通过对高原鼢鼠土丘的数量、植被、分布格局、形态演化等内容的分类研究表明,高原鼢鼠的土丘可依据其形成时间分为1年龄、2年龄和3年龄3种类型。3类土丘的面积和数量关系分别为1:0.96:1.01和1:0.97:1.10,说明近3年来鼠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通过对3类土丘比例关系的分析,可预测鼠群数量的消长趋势。由于当年8月前形成的土丘具有易于识别、代表性强、稳定性好等特点,因此作为高原鼢鼠相对密度的指标更为适宜。在正常情况下.鼠丘植被的恢复周期在3年左右。3年龄土丘的植被盖度、物种组成等指标与背景植被已无显著差异.但鼠丘地仍有较明显的凸起,平均高出背景地约7~8cm,而鼠丘占地面积则较新生土丘有显著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土丘格局 土丘性状 种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楚彬 花立民 +2 位作者 周延山 刘丽 李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9-186,共8页
本研究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原鼢鼠栖息地特征及选择因素,为合理控制草原鼠害及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4个不同放牧强度小区,调查每个小区的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 本研究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原鼢鼠栖息地特征及选择因素,为合理控制草原鼠害及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4个不同放牧强度小区,调查每个小区的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土壤紧实度和容重、植物学组成、植物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可食牧草产量及各植物功能群产量,并分析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放牧强度与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重度放牧区下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最高,禁牧区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最低;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土壤紧实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和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杂类草产量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与可食牧草产量、禾草产量和物种丰富度有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表明影响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紧实度(Y=205.36-0.145 X1,X1为土壤紧实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放牧强度 栖息地特征 栖息地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造丘活动对高寒草地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鲍根生 王宏生 +3 位作者 王玉琴 曾辉 马戈亮 洛藏昂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5-103,共9页
高原鼢鼠的造丘活动影响草地土壤营养循环、土壤结构和土壤微生物活动,造成草地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然而,有关不同形成时间的"圆锥状"鼠丘土壤养分在垂直和斜边方向变化规律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1,3及5年以上鼠丘为研究对象,探... 高原鼢鼠的造丘活动影响草地土壤营养循环、土壤结构和土壤微生物活动,造成草地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然而,有关不同形成时间的"圆锥状"鼠丘土壤养分在垂直和斜边方向变化规律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1,3及5年以上鼠丘为研究对象,探索土壤养分在鼠丘垂直和斜边方向变化趋势。结果表明,5年以上鼠丘土壤的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质随鼠丘顶点到鼠丘底部垂直高度的增加而快速降低,而1和3年鼠丘呈缓慢降低的变化。其中,1和3年鼠丘顶点到鼠丘底部0~10cm土层的全氮、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未出现鼠丘区域0~10cm土层的全氮、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P〈0.05);1和3年鼠丘全氮、速效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从鼠丘顶点沿斜边方向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5年以上鼠丘的全氮、速效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从鼠丘顶点沿斜边方向距离的增加而降低;5年以上鼠丘顶点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1和3年鼠丘顶点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P〈0.05),而1年鼠丘从鼠丘顶点沿斜边方向30cm处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3年和5年以上鼠丘从鼠丘顶点沿斜边方向30cm处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P〈0.05),1,3年鼠丘边缘(不同形成时间鼠丘对照区)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高于鼠丘斜边方向各点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由此可见,鼠丘"圆锥状"几何构造造成鼠丘表面温度和雨水径流出现差异,影响土壤矿质化进程,导致鼠丘顶部和基部养分异质性,在鼠丘边缘形成养分富集地带,从而出现鼠丘边缘植被生长旺盛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鼠丘 土壤养分 异质性 边际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草原高原鼢鼠种群季节性特征与分布特点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大伟 郭永旺 +5 位作者 刘祖华 杨文超 张德勇 王福美 李宁 刘晓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4-128,共5页
高原鼢鼠近年来在川西北地区危害严重。本研究于2008年和2010年在四川省壤塘县调查了春季和秋季高原鼢鼠种群特征与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秋季土丘数量和鼢鼠密度显著高于春季,但两季节间土丘系数(鼢鼠数量/土丘数量)并无显著差异;土丘数... 高原鼢鼠近年来在川西北地区危害严重。本研究于2008年和2010年在四川省壤塘县调查了春季和秋季高原鼢鼠种群特征与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秋季土丘数量和鼢鼠密度显著高于春季,但两季节间土丘系数(鼢鼠数量/土丘数量)并无显著差异;土丘数量与海拔高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地形则不相关;与平地相比坡地土丘数量相当,但覆盖度更大;种群性比偏雌,形态指标出现性别和季节差异。这表明,虽然鼢鼠种群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但土丘数量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种群大小;高原鼢鼠对高海拔栖息地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好,其活动与栖息地植被间可能具有促进关系。总之,鼢鼠活动对草地植被的影响比较复杂,对川西北草地的保护策略应从控制鼢鼠数量与减少人类干扰两个方面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土丘系数 季节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种群间基因流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唐利洲 于龙 +3 位作者 王俊杰 朱磊 丁伟 苏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123-5124,共2页
[目的]探究高原鼢鼠种群间的基因流水平及影响因素,为草原鼠害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87只分别来自6个地理种群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试验材料,采用DNA测序的方法分析种群间的基因流动情况。[结果]高原鼢鼠6... [目的]探究高原鼢鼠种群间的基因流水平及影响因素,为草原鼠害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87只分别来自6个地理种群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试验材料,采用DNA测序的方法分析种群间的基因流动情况。[结果]高原鼢鼠6个种群间双向基因流非常弱,Nm值在0.01~0.12,即每100世代种群间迁入或迁出有效雌性个体数仅为1~12个。[结论]高原鼢鼠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严重限制性基因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地理种群 基因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尺度高原鼢鼠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丽 王贵珍 +5 位作者 周延山 楚彬 马素洁 姬程鹏 田永亮 花立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3-130,共8页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研究其种群遗传结构对于了解扩散、基因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区小尺度下4个高原鼢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4个...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研究其种群遗传结构对于了解扩散、基因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区小尺度下4个高原鼢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4个种群有效等位基因(Ne)为83.6,种群平均观测杂合度(Ho)最高为0.32,平均期望杂合度(He)最高为0.5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0,遗传多态性处于中等水平。2)种群遗传结构推导分析结果为4个种群被分成2组,MYT(马营滩种群)为一组,XNG(下南泥沟种群)、MYR(马营河东边种群)、MYL(马营河西边种群)为一组。3)试验区高原鼢鼠种群间近交系数(FST)都大于0.05,种群间的基因流值(Nm)都小于1,特殊岛状栖息地限制了高原鼢鼠种群基因流,河流和公路可能对种群内和种群间个体交流有阻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种群年龄划分及组成 被引量:7
8
作者 汪志刚 常中央 +3 位作者 刘荣堂 郭万祥 如甲 黎怀鸿 《草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61-65,共5页
用体重指标将四川省若尔盖县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cyi)划分为Ⅰ、Ⅱ、Ⅲ、Ⅳ、Ⅴ、Ⅵ组。分析了体重与体长等比例同步生长的规律,并作相关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年龄组的划分是合理的。进一步探讨了各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配置格局,分... 用体重指标将四川省若尔盖县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cyi)划分为Ⅰ、Ⅱ、Ⅲ、Ⅳ、Ⅴ、Ⅵ组。分析了体重与体长等比例同步生长的规律,并作相关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年龄组的划分是合理的。进一步探讨了各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配置格局,分析了各年龄组变化的基本态势。关于啮齿动物的年龄鉴定,目前常见的方法包括:(1)依据牙齿的生长,臼齿冠的磨损程度及臼齿形态变化;(2)依据头骨形态的变化及量度;(3)依据体重、体长、皮板大小、毛色变化等;(4)依据繁殖特征、睾丸等的重量;(5)水晶体的重量;(6)胴体重等。郑生武、周立1984年曾用颅骨特征将高原鼢鼠划分为6个年龄组,具很重要科学价值。我们根据个体发育的一般规律,用1990年9、10月份的体重和体长资料,把高原鼢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虽然这种划分相对较粗,但方法简便,结果较准确,在灭鼠和预测预报生产实践中较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鼠害 高原鼢鼠 种群 年龄划分 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繁殖指数探讨 被引量:8
9
作者 汪志刚 刘荣堂 +1 位作者 陈艳宇 如甲 《草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61-68,共8页
本文通过对高原鼢鼠的性比、妊娠率、平均胎仔数的综合分析,对高原鼢鼠的繁殖指数作出了基本估计,认为高原鼢鼠的繁殖能力较强。种群密度调节问题作为阐明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方面,现已引起生态学界很大关注,并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各... 本文通过对高原鼢鼠的性比、妊娠率、平均胎仔数的综合分析,对高原鼢鼠的繁殖指数作出了基本估计,认为高原鼢鼠的繁殖能力较强。种群密度调节问题作为阐明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方面,现已引起生态学界很大关注,并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各种探讨。密度调节作用首先反映于繁殖的调节,对于高原鼢鼠来说,雌雄鼠性比、妊娠率、胚胎数及繁殖指数等又成为反映种群繁殖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并被认为是决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根据四川省若尔盖县1990~1992年的鼠情监测资料对高原鼢鼠的繁殖指数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为高原鼢鼠种群数量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指数 高原鼢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肉蛋白的木瓜蛋白酶水解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明 侯若彤 +1 位作者 王晓峰 杨志荣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8-72,共5页
为了综合开发利用高原鼢鼠肉,提高其营养价值,通过单因素探索,考察了酶种类、水解时间、温度、固液比、pH、加酶量等对鼢鼠肉蛋白水解度等的影响,木瓜蛋白酶是适宜的高原鼢鼠肉蛋白水解酶;并进一步以L16(45)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木瓜蛋白酶... 为了综合开发利用高原鼢鼠肉,提高其营养价值,通过单因素探索,考察了酶种类、水解时间、温度、固液比、pH、加酶量等对鼢鼠肉蛋白水解度等的影响,木瓜蛋白酶是适宜的高原鼢鼠肉蛋白水解酶;并进一步以L16(45)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木瓜蛋白酶水解高原鼢鼠肉蛋白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木瓜蛋白酶水解鼢鼠肉蛋白水解度大小的试验因素依温度、固液比、酶量、时间顺次降低,温度对水解度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木瓜蛋白酶水解鼢鼠肉蛋白的最适处理条件为:水解温度55℃、固液比为1∶3.5、水解时间6h、加酶量2.8%(2.8g酶/100g肉),pH为6;在最适条件下木瓜蛋白酶对鼢鼠肉蛋白的水解度不低于48%。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肉蛋白酶水解液有8种必需氨基酸在内的17种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应用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木瓜蛋白酶 水解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花立民 蔡新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10,17,共11页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地下啮齿动物,因其采食、掘洞和造丘等行为使草地放牧面积减少,草产量和草地生产力下降而被视为草地害鼠.但是,作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高原鼢鼠在土壤养分循环、维系食物网和促进植物群落演替等方面...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地下啮齿动物,因其采食、掘洞和造丘等行为使草地放牧面积减少,草产量和草地生产力下降而被视为草地害鼠.但是,作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高原鼢鼠在土壤养分循环、维系食物网和促进植物群落演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原鼢鼠对高寒草地生产和生态的多重效应受到草地管理者和科研学者的高度关注.有害生物生态防控理论认为要承认物种在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加强基础生态学研究,并利用生态学原理科学防控其危害.强化高原鼢鼠的生态学研究,对于草地鼠害防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当前高原鼢鼠个体、种群、群落等生态学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展望了将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深入开展高原鼢鼠生态学研究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生态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对低氧环境适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于红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19239-19240,共2页
对关于高原鼢鼠形态、生境特征及其对低氧环境适应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高原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主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原鼢鼠 低氧环境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对低氧环境适应的生理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红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3期16145-16145,16158,共2页
高原鼢鼠是终生生活于封闭洞道中的地下鼠,其洞道内氧浓度低,并且随着季节、土质、土壤含水量和洞道深度而发生波动。为了探讨高原鼢鼠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通过对其机体调节氧转运有关的生理指标变化进行研究,综述了高原鼢鼠适应低氧... 高原鼢鼠是终生生活于封闭洞道中的地下鼠,其洞道内氧浓度低,并且随着季节、土质、土壤含水量和洞道深度而发生波动。为了探讨高原鼢鼠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通过对其机体调节氧转运有关的生理指标变化进行研究,综述了高原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低氧环境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药剂防治高原鼢鼠的药效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唐俊伟 张明 马志贵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24期144-144,152,共2页
探究鼢鼠灵、0.2%C型肉毒杀鼠剂、0.2%D型肉毒杀鼠剂对青海省高原鼢鼠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投饵施药法,鼢鼠灵防治效果达82%以上,明显高于0.2%C型肉毒杀鼠剂、0.2%D型肉毒杀鼠剂防治效果(p<0.05)。鼢鼠灵杀鼠剂适宜在青海省大面... 探究鼢鼠灵、0.2%C型肉毒杀鼠剂、0.2%D型肉毒杀鼠剂对青海省高原鼢鼠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投饵施药法,鼢鼠灵防治效果达82%以上,明显高于0.2%C型肉毒杀鼠剂、0.2%D型肉毒杀鼠剂防治效果(p<0.05)。鼢鼠灵杀鼠剂适宜在青海省大面积防治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防治 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兰塞姆属线虫一新种(杆形目:圆线科)
15
作者 康明 罗建中 +1 位作者 陈刚 白忠玉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9-120,共2页
本文记述寄生于青海省祁连县的高原鼢鼠盲肠内青海兰塞姆线虫新种Ransomusqinghaiensissp.nov.的形态特征。新种与R.rodentorumHall,1916相似,但不同点在于:(1)新种雄虫有伞前乳突;(2)侧肋从共同干分出,中侧肋比其他侧肋细;(3)外背肋从... 本文记述寄生于青海省祁连县的高原鼢鼠盲肠内青海兰塞姆线虫新种Ransomusqinghaiensissp.nov.的形态特征。新种与R.rodentorumHall,1916相似,但不同点在于:(1)新种雄虫有伞前乳突;(2)侧肋从共同干分出,中侧肋比其他侧肋细;(3)外背肋从背肋基部发出;(4)背肋末端有6个指状突起;(6)交合刺末端分为二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兰塞姆属线虫 杆形目 圆线科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和夏季休牧对高原鼢鼠扰动区草地群落结构的影响
16
作者 鲍根生 王宏生 +2 位作者 王玉琴 宋梅玲 尹亚丽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0年第2期14-21,共8页
高原鼢鼠挖掘和草食家畜啃食能加速草地退化和草地群落逆向演替的进程,而施肥和夏季休牧是实现高寒草地生产力提升和草地群落正向恢复的主要手段。然而,有关应用施肥和夏季休牧措施对高原鼢鼠扰动区草地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基于此... 高原鼢鼠挖掘和草食家畜啃食能加速草地退化和草地群落逆向演替的进程,而施肥和夏季休牧是实现高寒草地生产力提升和草地群落正向恢复的主要手段。然而,有关应用施肥和夏季休牧措施对高原鼢鼠扰动区草地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高原鼢鼠活动频繁的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施肥和夏季休牧对草地功能群生物量、植物多样性、高原鼢鼠相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及植物多样性指数与高原鼢鼠种群数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肥、夏季休牧和全年放牧区草地物种数量分别为23、19和16种,施肥和夏季休牧区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值高于全年放牧区;而全年放牧和夏季休牧区内莎草科、菊科、蔷薇科植物的重要值高于施肥区。施肥、夏季休牧区的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全年放牧区(P<0.05)。同时,夏季休牧和施肥区的莎草科、禾本科和杂类草生物量显著高于全年放牧区(P<0.05)。另外,夏季休牧区和施肥区香农维纳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全年放牧区(P<0.05)。同时,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优势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性大小表现为: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香农维纳指数>丰富度指数。由此可见,施肥和夏季休牧状态下,能促使草地植被向正向演替方向进行,从而间接地影响高原鼢鼠种群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施肥 休牧 群落演替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制度对高原鼢鼠扰动区草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17
作者 王玉琴 鲍根生 +5 位作者 王宏生 尹亚丽 宋梅玲 曾辉 马戈亮 洛藏昂毛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6年第6期5-10,共6页
本研究以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高原鼢鼠扰动区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放牧制度的试验样区,分析比较了不同放牧区内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变化以及土壤紧实度、容重、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养分变化情况,深入探讨了不同放牧制度对高... 本研究以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高原鼢鼠扰动区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放牧制度的试验样区,分析比较了不同放牧区内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变化以及土壤紧实度、容重、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养分变化情况,深入探讨了不同放牧制度对高原鼢鼠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放牧区和自由放牧区的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显著高于禁牧区(P〈0.05);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紧实度逐渐增加,土壤紧实度大小依次为ca由放牧区〉禁牧区〉季节性放牧区;土壤容重大小在0~10cm表层依次为自由放牧区〉季节性放牧区〉禁牧区,自由放牧区的土壤容重显著高于禁牧区和季节性放牧区(P〈0.05);经过禁牧后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禁牧区的土壤全N、有机质以及速效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季节性放牧区和自由放牧区(P〈0.05)。综上所述,合理的放牧制度是保持生态稳定,维持土壤养分平衡的有效途径,也为保护草地资源和高原鼢鼠的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制度 高原鼢鼠 高寒草甸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越峰 徐富菊 +2 位作者 曹瑞 张泽国 牛江涛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6年第6期75-78,共4页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鼠种,由于其生活习性的特点,严重危害着草原和农田,人们一直视它为"害鼠",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多年研究,将它变废为宝。高原鼢鼠的去脑干燥全骨称为塞隆骨,是目前虎骨的最佳代用品,学者...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鼠种,由于其生活习性的特点,严重危害着草原和农田,人们一直视它为"害鼠",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多年研究,将它变废为宝。高原鼢鼠的去脑干燥全骨称为塞隆骨,是目前虎骨的最佳代用品,学者对它的研究也颇多。本文从高原鼢鼠的生活习性、低氧适应性、饲养与加工、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5个方面进行综述,为高原鼢鼠的充分、合理应运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生活习性 低氧适应性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高原鼢鼠和白牦牛营养生态位及其种间关系
19
作者 周睿 花立民 +4 位作者 王志鹏 唐燕青 唐燕花 邹小玉 杨志财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2期12-18,共7页
了解同域分布的高原鼢鼠和家畜的营养生态位关系,对于正确认识高原鼢鼠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位置,以及科学界定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同域分布的高原鼢鼠与白牦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稳定性同位素(13C和1... 了解同域分布的高原鼢鼠和家畜的营养生态位关系,对于正确认识高原鼢鼠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位置,以及科学界定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同域分布的高原鼢鼠与白牦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稳定性同位素(13C和15N)技术研究二者的营养生态位及其种间关系。结果表明,高原鼢鼠食物源中的15N和13C稳定同位素在其肌肉中富集的时间最短,在毛发和骨骼中富集的时间最长,而白牦牛食物源中的15N和13C稳定同位素在其毛发中富集的时间最短,在肌肉和骨骼中富集的时间最长;白牦牛各组织中,肌肉组织的营养层次(NR)、摄食来源的多样性水平(CR)、δ13C/δ15N围成的总面积(TA)和校正后的总面积(SEAC)最高,其次是骨骼组织,在毛发中最低,而在高原鼢鼠各组织中,骨骼组织的上述4种生态位指标最高,其次是肌肉组织,在毛发中最低;2种食草动物只有在肌肉组织中有生态位重叠,重叠面积为0.192‰2,分别占白牦牛和高原鼢鼠生态位面积的10.15%和31.32%,毛发和骨胶原组织中无生态位重叠。综上所述,同域分布的高原鼢鼠和白牦牛的营养生态位在短时间尺度上存在重叠,而在长时间尺度上存在明显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高原鼢鼠 白牦牛 营养生态位 稳定同位素 贝叶斯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因子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强 王玉琴 +1 位作者 鲍根生 王宏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8-194,共7页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啮齿动物种类之一,了解其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2013-2016年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典范对应分析对高原鼢鼠种...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啮齿动物种类之一,了解其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2013-2016年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典范对应分析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以及扰动区草地生物量与7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及草地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双子叶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温度和降水量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以及生物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显著相关(P<0.05),另外,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日照时数关系密切。气象因子主要通过对高原鼢鼠食物的影响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生物量 气候变化 典范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