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6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与病原学监测研究
1
作者 陈婕 张华涛 郝晓艳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7期8-10,共3页
目的:分析山东省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23年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和主动监测病原学信息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23年,潍坊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10月出现的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16.95%,食品类别以蔬... 目的:分析山东省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23年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和主动监测病原学信息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23年,潍坊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10月出现的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16.95%,食品类别以蔬菜与蔬菜制品为主,占总数的18.64%,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总数的66.00%,每起发病人数以小于10人为主,占总数的97.00%;共采集主动监测粪便标本208份,检出阳性标本70份,阳性检出率为33.65%,其中沙门氏菌检出率为20.67%,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6.25%,诺如病毒检出率为6.73%。结论:2023年,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时间以夏秋季为主,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食品类别以蔬菜与蔬菜制品为主,每起发病人数多为小于10人,病原体中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诺如病毒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建议相关部门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病原学监测 流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
作者 陈婕 张华涛 牟小平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3期140-143,共4页
对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196家医疗机构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23年潍坊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04749例,男女性别比为1.07∶1.00,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2.38... 对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196家医疗机构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23年潍坊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04749例,男女性别比为1.07∶1.00,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2.38%),病例年龄以35~74岁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9.57%),发病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9—11月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6.13%),因食用水果类及其制品而发病的占病例总数的38.40%,家庭为主要进食场所(占病例总数的95.64%)。为有效防控食源性疾病,有关部门应从公众教育、专业培训、监测预警及强化监管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时间 进食场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23年十堰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3
作者 刘澳 高海波 +3 位作者 肖玉婷 辜伟伟 王静 李倩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3期25-29,37,共6页
目的:对2014—2023年十堰市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当地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3年十堰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描述其人群、时间、暴露食品和地区特征。结果:2014—2023年十堰市共监测食源... 目的:对2014—2023年十堰市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当地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3年十堰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描述其人群、时间、暴露食品和地区特征。结果:2014—2023年十堰市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24503例,男女比例为1.07∶1.00,主要集中在1~4岁(3964例,16.18%)和45~55岁(2935例,11.98%)人群,以散居儿童(6191例,25.27%)和农民(6062例,24.74%)为主。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6—8月。暴露食品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其中粮食及其制品(如淀粉糖类、焙烤食品和主食)病例数最多,共5393例(23.80%)。暴露食品的加工和包装方式以家庭自制为主,共13213例(58.30%),可疑进食场所多为家庭,共11829例(52.19%)。病例数排名前3的地区分别为茅箭区(7154例,29.20%)、张湾区(3830例,15.63%)和郧西县(2886例,11.78%)。结论: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宣传与教育,有效预防和控制十堰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食源性疾病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3年北京市丰台区食源性疾病中沙门氏菌流行特征及耐药分析
4
作者 张志敏 余红 +2 位作者 封会茹 曹佳琪 王兆娥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7期315-322,共8页
目的了解2016—2023年北京市丰台区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流行情况、血清型分布及耐药形势。方法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粪便标本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血清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最小抑菌浓度法测定... 目的了解2016—2023年北京市丰台区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流行情况、血清型分布及耐药形势。方法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粪便标本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血清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最小抑菌浓度法测定沙门氏菌耐药性。结果沙门氏菌检出率为4.33%,2016—2023年检出率从2.11%上升至9.28%。沙门氏菌感染呈秋季高峰,0~9岁、40~49岁人群检出率较高,病例伴有发热、恶心,腹泻次数多在6次及以上,食用肉及肉制品是感染沙门氏菌的危险因素。血清型排位前5位为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汤卜逊沙门氏菌(Salmonella thompson)、单相鼠伤寒沙门氏菌(Monophasic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山夫登堡沙门氏菌(Salmonella senftenberg),其中汤卜逊沙门氏菌和单相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出率有上升趋势。沙门氏菌对萘啶酸(nalidixic acid,NAL)、氨苄西林(ampicillin,AMP)和氨苄西林-舒巴坦(ampicillin-sulbactam,AMS)耐药率较高,对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中介率较高,对庆大霉素(gentamicin,GEN)、亚胺培南(imipenem,IMI)、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I)敏感度较高。肠炎沙门氏菌耐药情况最严重,对四环素(tetracycline,TET)、头孢他啶(ceftazidime,CAZ)耐药率有上升趋势,对CIP中介率有下降趋势。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率为44.00%,共包含31个耐药谱。结论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症状及食物暴露使沙门氏菌检出率不同。沙门氏菌以肠炎沙门氏菌为主,血清分布广泛。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严重,多重耐药形势严峻。应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加大肉类食品卫生监管、加强单相鼠伤寒等新型沙门氏菌监测、加强抗生素规范使用,优化沙门氏菌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沙门氏菌 耐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5
作者 张立军 王华丽 +1 位作者 刘广凤 徐爱民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3期38-40,44,共4页
目的:对一起食堂发生的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可疑食物、污染来源及致病因子,为预防此类事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分析事件原因,提出对策建议。结果:... 目的:对一起食堂发生的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可疑食物、污染来源及致病因子,为预防此类事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分析事件原因,提出对策建议。结果:此次事件共发病17例(5.86%),最短潜伏期6 h,最长潜伏期为30 h,平均潜伏期21 h。病例对照分析显示凉拌海带丝为可疑食物(OR=33.46,95%CI:3.92~285.5)。5名病例粪便和8月5日留样食物凉拌海带丝中副溶血性弧菌阳性,凉拌海带丝毒力基因阳性(tlh^(+)、drh^(-)、tdh^(+))。调查发现蒸煮后的海带与大虾共用了砧板和盛放器具。结论:该事件是一起由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凉拌海带丝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建议餐饮单位规范食品制作,防止交叉污染,有关部门加强监管,落实食品安全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副溶血性弧菌 流行病学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及致病菌耐药性分析
6
作者 李晨晨 孙重秀 +3 位作者 刘春甫 吴哲妍 朱建明 邱服斌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5期302-309,共8页
目的 探究上海市金山区食源性疾病病例及致病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情况。方法 2023年监测金山区15家哨点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对患者粪便样本中的阳性菌株进行复核、分型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 2023年金山区共报告食源性疾... 目的 探究上海市金山区食源性疾病病例及致病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情况。方法 2023年监测金山区15家哨点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对患者粪便样本中的阳性菌株进行复核、分型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 2023年金山区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408例,男女性别比5:4,以18~34岁者最多,职业以工人、民工、农民为主,以5—9月高发,可疑暴露食品除多种及混合食品外,以蔬菜水果类占比较高。致病菌检出率为21.46%(47/219),以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为主,诺如病毒为18.72%(41/219)。药敏结果中沙门氏菌多重耐药菌株占比达83.33%(10/12)。结论 2023年金山区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诺如病毒和致泻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病原体,致病菌中沙门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均有不同程度耐药,需继续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抗生素耐药科普和各类抗生素管理、合理使用和敏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监测 病原体 药敏实验 抗生素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3年长兴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7
作者 刘静 罗康 +2 位作者 闫福 施长苗 李胜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9期51-56,共6页
目的:探究长兴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特征,为食源性疾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9—2023年长兴县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对该县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 目的:探究长兴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特征,为食源性疾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9—2023年长兴县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对该县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监测2019—2023年长兴县食源性疾病2582例,包含男性病例1313例,女性病例1269例;18~39岁年龄组(1268例,49.11%)为高发病人群;职业以农民最多(1322例,51.20%);在2月(213例)、7月(319例)有2个发病高峰;可疑食品暴露以肉与肉制品为主(555例,21.49%);主要暴露场所为家庭(1621例,62.78%);在已查明致病因素的1078例病例中,病原微生物(1039例,96.38%)是主要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相较于冬季,秋季(OR=2.44;95%CI:1.43~4.17)、夏季(OR=3.08;95%CI:1.84~5.17)、春季(OR=3.37;95%CI:1.97~5.76)发生重症病例的可能性逐步上升;0~17岁年龄段人群发生重症病例可能性较高;食用多种食品(OR=2.66;95%CI:1.21~5.86)、混合食品(OR=2.55;95%CI:1.10~5.93)、菌类及其制品(OR=7.79;95%CI:2.84~21.32)、蛋与蛋制品(OR=2.94;95%CI:1.02~8.46)、网购食品(OR=2.11;95%CI:1.10~4.05)更易出现重症病例。结论:应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人群、发病高峰期和食品来源加强病原体检测,同步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同时加强相关监管部门通力协作、强化管理,构建完善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到就餐环节的“全链条”闭环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流行特征 致病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槐荫区2022—2024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原体种类及分布情况分析
8
作者 陈玉娟 秦伟 李秀娟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10期71-75,共5页
目的:通过对2022—2024年济南市槐荫区两家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统计数据分析,了解该地区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种类和分布情况。方法:采集2022—2024年前往两所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主动监测病例的粪便、肛拭子等生物标本2069例,分... 目的:通过对2022—2024年济南市槐荫区两家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统计数据分析,了解该地区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种类和分布情况。方法:采集2022—2024年前往两所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主动监测病例的粪便、肛拭子等生物标本2069例,分别检测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季度发病情况及各病原体的检出情况。结果:2022—2024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共采集病例标本2069例,阳性检出率为24.31%,细菌性病原体检出率为14.89%,以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为主,沙门氏菌以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为优势菌种。不同季度除诺如病毒外,其他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第三季度检出率最高。各年龄组,除沙门氏菌外,其他病原体的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全部为18~35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结论:2022—2024年济南市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是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以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属为主。夏秋季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各季度都有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主动监测 哨点医院 病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市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架构、功能与成效
9
作者 赵光炜 袁焱 +1 位作者 陆凯 吕世林 《中国食品工业》 2025年第1期38-40,共3页
食源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食源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目的是:一是为了掌握食源性致病因子对... 食源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食源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目的是:一是为了掌握食源性致病因子对人群健康的实际危害证据,评价疾病负担,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标准修订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将监测关口前移,通过主动收集病例信息和检验结果 ,对监测信息的汇总分析,分别在医院就诊环节、信息核实环节和事件处理环节,早期识别病例和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同源关联性,对食源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疾病负担 关口前移 标准修订 致病因子 事件处理 人群健康 早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3年西安市碑林区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10
作者 赵泾芬 赵旭霞 +3 位作者 王珊珊 彭华 耿越利 庄贵华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4期34-37,共4页
目的:分析2019—2023年西安市碑林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发病及流行趋势,为制订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食源性疾病的时间分布、人群分布、主要临床症状和病原检测结果。结果:2019—202... 目的:分析2019—2023年西安市碑林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发病及流行趋势,为制订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食源性疾病的时间分布、人群分布、主要临床症状和病原检测结果。结果:2019—2023年西安市碑林区监测食源性疾病5052例,女性多于男性,学生病例最多,以20~29岁年龄段为主,以6—8月为高发期,主要可疑进食食品种类为混合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主要为餐饮服务业,进食场所主要发生于家庭,临床症状主要为消化系统症状,初步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病原体检出主要为诺如病毒。结论:西安市碑林区应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加强监督规范餐饮业各环节质量把控,最大限度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监测分析 流行病学特征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4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食源性疾病病原学分析
11
作者 刘琴琴 赵龙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7期80-84,88,共6页
目的:分析2020—2024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结果,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病原学监测哨点医院上报的846例病例信息,按照时间、人群、暴露场所和暴露食品分布等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20... 目的:分析2020—2024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结果,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病原学监测哨点医院上报的846例病例信息,按照时间、人群、暴露场所和暴露食品分布等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20—2024年东胜区食源性疾病病原学总体阳性检出率为21.51%,1~12月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303,P <0.05),阳性检出率较高的月份为3月和10月,分别为35.05%和30.67%。846例病例中,男性阳性检出率为20.65%,女性阳性检出率为22.57%,男女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1,P> 0.05)。各年龄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21,P <0.05)。182例阳性病例中,诺如病毒和大肠埃希氏菌双重阳性11例,诺如病毒占比最高,为66.48%,大肠埃希氏菌占比次之,沙门氏菌占比最低。可疑进食场所居前三位的是家庭、餐饮服务业和学校。可疑食品种类居前三位的是水果及其制品、混合食品和粮食类及其制品。结论:东胜区应关注诺如病毒和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防控。高危人群为25~44岁、≤4岁和5~24岁,主要发病场所为家庭,水果及其制品、混合食品和粮食类及其制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诺如病毒是引起东胜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病原学 流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肥城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12
作者 董静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6期31-33,共3页
目的:分析2023年肥城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流行特征,为开展食源性疾病精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23年肥城市监测的18869例食源性疾病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月份、人群的分布特征。结果:可疑食物以水果类及其制品为主,其次为蔬菜... 目的:分析2023年肥城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流行特征,为开展食源性疾病精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23年肥城市监测的18869例食源性疾病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月份、人群的分布特征。结果:可疑食物以水果类及其制品为主,其次为蔬菜类及其制品。3月份出现病例数最多,其次为10月份,主要影响农民群体。结论:2023年肥城市食源性疾病流行情况较为严峻,提示相关部门应持续加强农村集市及城乡接合部的食品安全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监测 流行病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食源性疾病防控有效性的策略
13
作者 胡博宇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1期5-7,共3页
食源性疾病对公共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要追踪食品流向,实时监控食品安全状态,在源头上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确保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和健康。本文阐述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提升食源性疾病防控... 食源性疾病对公共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要追踪食品流向,实时监控食品安全状态,在源头上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确保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和健康。本文阐述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提升食源性疾病防控有效性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餐饮行业 食品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呼和浩特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齐晓琴 李雪梅 +1 位作者 贾元睿 卓然 《中国食品工业》 2024年第3期84-86,共3页
目的:了解呼和浩特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呼和浩特市2022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数据,分别进行不同地区、年龄、职业及可疑食品的发病分析。结果:呼和浩特市2022年食源性疾病全年报告病例2957人... 目的:了解呼和浩特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呼和浩特市2022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数据,分别进行不同地区、年龄、职业及可疑食品的发病分析。结果:呼和浩特市2022年食源性疾病全年报告病例2957人,粗发病率为8.58■,超过10■的共有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和托克托县四个县,发病率分别为23.16■、22.30■、17.66■及15.95■;病例从4月份明显增加,8月份达到高峰,10月份后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高发年龄别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分别为0-3岁组、4-6岁组及7-14岁组,发病率分别为56.80■、34.24■及11.55■;14岁以下人群发病人数占到所有病例的43.32%;散居儿童、农民、学生占所有病例的构成分别为21.91%、19.07%及15.66%;暴露可疑食品主要为水果及其制品、混合食品、粮食类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结论:2022年呼和浩特市食源性疾病报告发病,农区高于城区;有明显的夏秋季节高发特点;发病年龄以14岁以下人群为主,可疑暴露食品重点为水果及其制品、混合食品、粮食类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病例监测 流行病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2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5
作者 杨小玲 黄东升 +3 位作者 钟玉娟 赵金燕 李婧 苏玮玮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9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保山市2018—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全市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2022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统计学分析。结果:2018—2022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目的:探讨保山市2018—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全市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2022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统计学分析。结果:2018—2022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59起,发病1 362人,死亡8人,罹患率13.98%。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6—8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167起(64.48%)。毒蘑菇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占总数的47.88%和75.00%。家庭、餐馆、学校和农村宴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家庭报告190起(73.36%),死亡8人(100%);农村宴席平均每起事件发病人数高于其他场所。食用毒蘑菇(99起)和有毒动植物(44起)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微生物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453例)居首。结论:2018—2022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夏季,家庭为主要暴发场所,毒蘑菇中毒是致死率最高的致病因素。应加强卫生监管,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野生菌及微生物食物中毒健康教育,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数和死亡数,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流行病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检测及同源性研究
16
作者 王燕春 《中国食品工业》 2024年第7期107-109,共3页
目的:深入研究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特征,通过全面而系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旨在全面了解该致病菌在食品中的存在情况及潜在风险。方法:采集包括厨工肛拭样、患者样本等在内的多个样本,使用了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3.0%N... 目的:深入研究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特征,通过全面而系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旨在全面了解该致病菌在食品中的存在情况及潜在风险。方法:采集包括厨工肛拭样、患者样本等在内的多个样本,使用了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3.0%NaCl碱性蛋白胨水、TCBS平板、副溶显色平板等一系列试剂进行病原学检测。其中,神奈川试验和PFGE同源性分析是研究的重点。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神奈川试验中,经过20h培养的菌落在我妻氏血平板上呈现半透明环的β溶血环,被判定为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食源性疾病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与病原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荣 陈家良 +4 位作者 王洋 杨红霞 商永超 孙珊珊 张文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9-103,共5页
目的调查和分析山西省阳泉市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特征,提高对食物中毒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方法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检测、药物敏感实验和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分析25例有腹泻、腹痛... 目的调查和分析山西省阳泉市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特征,提高对食物中毒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方法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检测、药物敏感实验和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分析25例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分离出的11株分离菌株。结果11株分离菌株均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8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tdh,1株同时携带毒力基因trh和tdh,1株只携带毒力基因trh,1株只有毒力基因tlh。血清型分为3种型别,分别是O10:K4、O4:K63以及O5:unknown。根据11株副溶血性弧菌的PFGE图谱将菌株分为5种不同的群,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显示8株来自患者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相同的ST型,属于同一克隆群。副溶血性弧菌病原体毒力、耐药基因和药敏表型相同,符合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判断其为该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体。11株菌均只含有blaCARB耐药基因,且未检测到耐药质粒,对氯霉素、萘啶酸、四环素、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厄他培南、替加环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均敏感,对多黏菌素E中度敏感,均无耐药表型。结论这是一起由多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了食品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该食堂储存食物时生熟不分,副溶血性弧菌机会性繁殖在合适的含盐食物中也可以增殖,进而引起该起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食源性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 脉冲场凝胶电泳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某三甲综合医院2019—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分析
18
作者 袁从文 孙彦琪 +3 位作者 王翔宇 焦志 佘凯丽 王忠利 《现代医院》 2024年第3期460-464,共5页
目的分析山东省某三甲综合医院2019—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持续开展与改进提升提供现实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全民健康保障疾控信息系统“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业务应用平台”中2019—202... 目的分析山东省某三甲综合医院2019—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持续开展与改进提升提供现实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全民健康保障疾控信息系统“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业务应用平台”中2019—2021年山东省某三甲综合医院上报的食源性疾病哨点监测数据,按要求采集粪便/肛拭样本做病原学检测。结果2019—2021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2323例,采集样本682例,采样率为29.36%,阳性检出134例,检出率为19.65%,不同年份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检测检出率较高的依次为诺如病毒(9.53%)、副溶血性弧菌(8.94%)和沙门氏菌(1.91%),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23例监测病例中男女性别比1∶1.28,年龄分布占比较高的依次为20~29岁(29.19%)、30~39岁(27.21%)和<20岁(11.71%);时间分布6~9月病例报告最多,7~8月达高峰,10月及以后病例报告数逐渐减少;不同职业人群分布占比排序靠前的为家务及待业人群(30.18%)、农民(15.93%)、学生(13.65%)和商业服务人员(11.80%);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为主,消化系统症状主要为腹泻2093例(90.10%)、腹痛1741例(74.95%)、恶心1575例(67.8%)和呕吐1401例(60.31%),腹泻主要为水样便1954例(84.12%),全身症状主要为乏力454例(19.54%)和脱水212例(9.13%),临床诊断主要为急性胃肠炎1980例(85.23%)和感染性腹泻199例(8.57%);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5.10%)和肉与肉制品(19.37%),可疑暴露食品的主要进食场所为家庭(57.34%),其次为饭店(酒店)(21.91%)、其他场所(5.94%)和街头食品摊点(5.21%)。结论2019—2021年食源性疾病检出病原微生物主要为诺如病毒和副溶血性弧菌,主要集中在20~39岁年龄组,职业分布主要为家务及待业人群、农民、学生和商业服务人员,多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和肉与肉制品,主要进食场所为家庭、饭店(酒店)和街头食品摊点,今后应继续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上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哨点医院 食源性疾病 疾病监测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疾病防控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2
19
作者 戈永慧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12期30-33,共4页
食源性疾病是当前全球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食源性疾病不仅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会造成大量经济损失以及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防控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酒店一起沙门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分析
20
作者 潘红星 董倩 +1 位作者 吴双霞 杨红霞 《中国食品工业》 2024年第23期101-103,共3页
目的:调查某酒店一起德尔卑沙门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致病食品及致病因素,提供控制措施及建议,为德尔卑沙门菌相关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描述病例三间分布,同时开展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 目的:调查某酒店一起德尔卑沙门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致病食品及致病因素,提供控制措施及建议,为德尔卑沙门菌相关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描述病例三间分布,同时开展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本次事件波及人数29名,其中病例18名,罹患率62.07%(18/29);现场采集病例肛拭子10份、厨房工作人员肛拭子3份、留样菜品9份、环境样品4份,其中4份病人肛拭子中检出德尔卑沙门氏菌,生活饮用水经检测符合卫生标准。结论:本次事件为一起因加工、储存不当引起德尔卑沙门菌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建议餐饮行业实施全面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严格原料采购、储存条件控制、加工过程监控、员工健康与培训、食品留样、环境清洁消毒、食品温度控制、定期安全检查、应急预案制定、顾客教育、记录追踪和法规遵守,以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再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德尔卑沙门氏菌 食源性疾病 疾病暴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