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技领军企业培育省际对比及对浙江的启示
1
作者 潘婷婷 谌凯 《科技通报》 2024年第10期116-120,共5页
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原始创新能力强、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主导企业。本文以加快浙江省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为目标,梳理了国内先进省份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的政策举措,基于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二市... 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原始创新能力强、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主导企业。本文以加快浙江省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为目标,梳理了国内先进省份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的政策举措,基于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二市际的对比,分析了浙江科技领军企业存在的优势、不足,并对国内外重点科技领军企业推进科技创新的经验做法开展案例研究,最后研提了强化科技领军企业的战略科技骨干作用、加快优势科技企业培育壮大、鼓励科技领军企业成为基础研究主体、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工作等5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领军企业 科技创新 省际对比 案例分析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质量对省际出行行为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王涛 《公路与汽运》 2025年第1期27-29,39,共4页
利用陈述性偏好(SP)调查方法对省际出行行为进行分析,同时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FA)模型和条件Logit模型(CLM)研究出行方式属性特征、出行方式服务质量等对出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中加入服务质量可以大幅度提高其预测精度;服务质... 利用陈述性偏好(SP)调查方法对省际出行行为进行分析,同时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FA)模型和条件Logit模型(CLM)研究出行方式属性特征、出行方式服务质量等对出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中加入服务质量可以大幅度提高其预测精度;服务质量提高1个单位,出行者愿意多坐车0.734 h。应注重提升公路客运的舒适度、安全性和可靠性,以更好地满足乘客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省际出行行为 服务质量 偏好差异 条件Logit模型(CL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演变与省际差异研究——基于2012-2021年全国31省份的面板数据 被引量:1
3
作者 安蓉 张琦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2-38,共7页
以我国31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探讨我国高职教育投入基本情况、省际差异变化趋势与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索高职财政投入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总量逐年增加,省际差异一直存在但总体呈波... 以我国31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探讨我国高职教育投入基本情况、省际差异变化趋势与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索高职财政投入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总量逐年增加,省际差异一直存在但总体呈波动缩小趋势;高职财政投入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东、中、西地区内部差异,其中东、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是影响地区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各省份生均预算内经费不均衡、在校生规模与产业结构发展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与高职财政投入不匹配的问题。基于此,我国应加大中央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总量,优化高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发展高职教育的责任,缩小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的投入差距;结合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优化高职院校发展路径,提升院校资源筹措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财政投入 教育经费 省际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庄规划编制架构省际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嘉年 黄思骐 +1 位作者 闵杰君 刘建阳 《中外建筑》 2024年第3期97-102,共6页
紧扣村庄规划编制内容及成果形式,选取广东省、江苏省、四川省、湖南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四省编制内容简繁不一,对于成果形式的必备部分要求深度差异较大,在规划层级定位、编制内容覆盖面、村庄分类等方面各具特色,且具有目标导向明... 紧扣村庄规划编制内容及成果形式,选取广东省、江苏省、四川省、湖南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四省编制内容简繁不一,对于成果形式的必备部分要求深度差异较大,在规划层级定位、编制内容覆盖面、村庄分类等方面各具特色,且具有目标导向明确、底线思维突出、信息化趋势显著等共同特征以及规划分析不足等共同欠缺,并通过多主体视角对四省编制架构进行了评判,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编制内容 成果形式 省际 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时空分析及优化策略
5
作者 梁荆花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1期173-181,共9页
省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对地区碳排放总量以及各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地区制定碳交易方案以及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应考虑的因素。文章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省际贸易隐含碳分析框架,并基于中国2012年、2017年... 省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对地区碳排放总量以及各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地区制定碳交易方案以及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应考虑的因素。文章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省际贸易隐含碳分析框架,并基于中国2012年、201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山西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碳转移责任分担测算方法计算了山西省在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中应当承担的碳排放责任,最后通过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了山西省际贸易中影响隐含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2—2017年,山西省隐含碳排放净调出量增加了1249万t,山西省隐含碳净调出省份数量从28个下降到25个,隐含碳净调出量较少的省份仍然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2)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示规模效应是导致山西省隐含碳调出和调入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山西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排放 多区域投入产出 碳转移 省际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省际差异的地理要素透视
6
作者 孙莉霞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4期133-135,共3页
目的:生态旅游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科学测度和审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文章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视角出发,构建黄河流域生态旅... 目的:生态旅游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科学测度和审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文章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视角出发,构建黄河流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模型,分析黄河流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省际地理要素差异,进而探索其活跃动力因子。结果:一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地理要素对黄河流域各省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差异显著,区域环境基础对青海、甘肃、宁夏等欠发达省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支撑作用最强,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因子、社会因子等对山东、四川、河南、陕西等较发达省区的支撑作用更显著。二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地理要素对黄河流域各省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支撑作用从强到弱依次是山东、四川、陕西、河南、甘肃、内蒙古、山西、宁夏和青海,与各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结论:各地理要素对黄河流域各省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差异显著,各省应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针对性提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省际差异 地理要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宣州-高淳省际毗邻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研究
7
作者 杜群山 章慧明 《安徽建筑》 2024年第3期23-25,共3页
文章旨在探索宣州-高淳省际毗邻地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制定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各类建设等方面的指导策略,探索毗邻地区在产业协作、生态环保、民生共享、社会治理及交通互联等方面的合作模式... 文章旨在探索宣州-高淳省际毗邻地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制定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各类建设等方面的指导策略,探索毗邻地区在产业协作、生态环保、民生共享、社会治理及交通互联等方面的合作模式及实施保障措施,促进省际毗邻区域形成紧密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拓展毗邻区域发展空间,形成互补共赢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毗邻 一体化 协同发展 共建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森林防火省际边界联防一张图建设研究
8
作者 陈鑫 戴诗涛 +2 位作者 秦琳 黄宁辉 王英谋 《森林防火》 2024年第4期8-13,共6页
针对粤桂湘赣闽省际边界森林防火交叉管理地带存在的地理数据基础薄弱、时效性不足、集成度不高等问题,探讨了基于地形三维构建的广东省森林防火省际边界联防“一张图”建设。项目利用航空摄影测量、地形三维构建等先进技术,集成多源、... 针对粤桂湘赣闽省际边界森林防火交叉管理地带存在的地理数据基础薄弱、时效性不足、集成度不高等问题,探讨了基于地形三维构建的广东省森林防火省际边界联防“一张图”建设。项目利用航空摄影测量、地形三维构建等先进技术,集成多源、多时相、多尺度数据,构建了包含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地形三维的省际边界基础地理数据库,以及森林防火专题挂图和图集。研究结果表明:该“一张图”建设有效提升了广东省省际边界地区的森林防火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防火 省际边界 地形三维 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钟同步在省际OTN中的部署方案研究
9
作者 康帅 沈艳涛 郭艳春 《通讯世界》 2024年第5期7-9,共3页
随着传送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技术已成为省际传送网中的主要技术,原有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SDH)技术的应用已逐步减少,其设备在未来几年内面临退网问题。目前承载于省际... 随着传送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技术已成为省际传送网中的主要技术,原有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SDH)技术的应用已逐步减少,其设备在未来几年内面临退网问题。目前承载于省际SDH网络中的时钟同步地面传送链路需改由省际OTN进行承载。对OTN承载时钟同步信号的3种方案进行了介绍,对各种方案在省际OTN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并对现网方案部署进行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钟同步 OTN 省际传送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中央财政支持方式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岳素芳 肖广岭 +2 位作者 刘烨 赫运涛 卢凡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6-30,共5页
省际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政支持方式需要探索。本文从科技公共服务的视角,借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方科技平台和欧盟技术平台经验,认为中央财政是支持省际平台运行发展的... 省际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政支持方式需要探索。本文从科技公共服务的视角,借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方科技平台和欧盟技术平台经验,认为中央财政是支持省际平台运行发展的主导力量,而项目支持、运行经费后补贴以及"创新券"的财政支持方式对其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平台 省际平台 孵化器 财政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次区域合作机制有效吗?——空间结构与治理模式的联合调节效应 被引量:7
11
作者 叶建木 张帆 +2 位作者 熊壮 张权 张超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101,共16页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具有次区域特点的省际毗邻区,成为提高区域合作发展效率的"洼地"。通过文献梳理,本文界定了省际次区域及次区域合作的内涵并提出了理论假设,以7个典型的中部省际次区域为例,运用2个层面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省...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具有次区域特点的省际毗邻区,成为提高区域合作发展效率的"洼地"。通过文献梳理,本文界定了省际次区域及次区域合作的内涵并提出了理论假设,以7个典型的中部省际次区域为例,运用2个层面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省际次区域合作机制,通过引入相关控制变量,假设检验了省际次区域合作的演化机理。研究发现:(1)省际次区域合作机制之间互动程度不足,存在一定脱节和"真空地带";(2)省际次区域合作受空间结构、治理模式影响显著,边界效应主要为"屏蔽效应";(3)空间规模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受制于"空间交叉结点""中介效应"的强弱;(4)产业异质性与省际次区域合作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5)合作框架协议尚不能有效推进"省际次区域合作区"升级,边界重构效应不显著,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其政策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次区域 次区域合作机制 空间结构 治理模式 框架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郭沛 蒋庚华 张曙霄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7-52,共6页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GMM估计对中国1999-2010年28个省份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为负,说明目前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碳排放减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地区贸易开放度、各地区人均...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GMM估计对中国1999-2010年28个省份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为负,说明目前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碳排放减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地区贸易开放度、各地区人均GDP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均为正,各地区吸引外资力度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为负;从绝对值上看,人均GDP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系数最大,其余依次为贸易开放程度、吸引外资力度和外商直接投资;分区域检验的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为正,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为负,但中部地区的检验结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碳排放 省际面板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系统DEA模型的技术创新绩效省际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志迎 郭磊 周志翔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99,共10页
基于技术创新阶段性特征,构建了包括两系统多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概念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设计了技术效率评价模型,对技术创新系统效率、子系统效率以及各技术创新主体效率进行描述.在给出我国31个省份技术创新各阶段及不同主体技术创... 基于技术创新阶段性特征,构建了包括两系统多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概念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设计了技术效率评价模型,对技术创新系统效率、子系统效率以及各技术创新主体效率进行描述.在给出我国31个省份技术创新各阶段及不同主体技术创新效率值完全排序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效率省际差异比较、子系统效率差异比较以及研发主体效率差异比较,进一步揭示和总结了我国各省技术创新效率的地域性、阶段性、规模效益递增等特征;通过对各阶段、各主体技术创新效率值规模效益的识别,指出各省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多系统DEA 省际比较 规模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际间农畜产品虚拟水流动合理性评价与调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邹君 李红伟 +1 位作者 杨玉蓉 龚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99-1306,共8页
为探究区域虚拟水流动适宜性与流动现状之间的匹配度,提高我国水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畜产品生产空间布局,从水资源、土地资源、农业发展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各省农畜产品虚拟水资源流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 为探究区域虚拟水流动适宜性与流动现状之间的匹配度,提高我国水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畜产品生产空间布局,从水资源、土地资源、农业发展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各省农畜产品虚拟水资源流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加权求和方法,计算农畜产品虚拟水资源流动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农畜产品虚拟水流动现状,提出农畜产品虚拟水流动合理性的概念,构建定量评价模型,计算中国省际间农畜产品虚拟水资源流动合理性指数。结果表明:农畜产品虚拟水适宜输出地较适宜输入地多,且多位于内陆,西藏、黑龙江、内蒙古农畜产品虚拟水输出适宜性指数大,北京、天津、上海农畜产品虚拟水输入适宜性指数位居前三;影响各省农畜产品虚拟水流动适宜性指数大小的原因各异;全国各省农畜产品虚拟水流动合理性整体水平不高,合理性指数小于1的仅有14个省,虚拟水流动较合理的有上海、山西、吉林等省,其合理性指数分别为0.16、0.21、0.23,最不合理的为贵州,其合理性指数高达4.84,其次是河南、宁夏,其合理性指数分别为4.18、4.04;合理性的分布没有明显地域规律,不同程度的合理性杂乱分布,没有明显的南北分异或东西分异。最后,根据各省农畜产品虚拟水流动适宜性以及流动现状,提出农畜产品虚拟水流动调整策略,调整类型大致分为控制输出型、鼓励输出型、控制输入型、鼓励输入型、转换输入型和转换输出型6种。宁夏、内蒙古、新疆、黑龙江、河南和吉林属于控制输出型,西藏、青海、安徽应增加其虚拟水输出量,福建、浙江、重庆、广州应减少其虚拟水输入量。上海、北京、天津、山西、江苏和陕西6省市农畜产品虚拟水输入现状水平低于其输入适宜性水平,应该增加其虚拟水输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畜产品 虚拟水流动 适宜性 合理性 省际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水资源保护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3
15
作者 蒋英姿 江溢 成新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8-91,共4页
当前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水资源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①省界缓冲区难以发挥缓冲作用;②省际边界地区存在水污染矛盾隐患;③省际边界地区水资源保护措施不够;④省际边界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⑤省界监测还不能满足功能区管理的需要。... 当前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水资源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①省界缓冲区难以发挥缓冲作用;②省际边界地区存在水污染矛盾隐患;③省际边界地区水资源保护措施不够;④省际边界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⑤省界监测还不能满足功能区管理的需要。提出进一步推进省界水体水资源保护的主要措施:①加强省界缓冲区监督管理;②建立完善省际边界地区水资源保护协商机制和突发污染事故预警机制;③大力推进省际边界地区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④完善省界水体监测体系;⑤优化水资源调度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 水资源保护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际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地区分解与结构分解:1996—2008 被引量:24
16
作者 刘纯彬 陈冲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7-72,共6页
本文以1996-2008年全国31个省级辖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样本,运用GE指数与Ler-man&Yitzhaki(1985)扩展的Gini系数分解法对省际间农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从地区分解结果来看,东、中、西部间农民收入差距65%以上来源于三个地区之间... 本文以1996-2008年全国31个省级辖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样本,运用GE指数与Ler-man&Yitzhaki(1985)扩展的Gini系数分解法对省际间农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从地区分解结果来看,东、中、西部间农民收入差距65%以上来源于三个地区之间的不平等;对于内陆——沿海间的农民收入差距,地区间的不平等贡献度略大于地区内。基尼系数分解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是省际间农民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其贡献度在60%以上,接下来依次为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不平等弹性"的计算,推测我国现行的各项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省际间农民的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 收入差距 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红举 章杭惠 汪传刚 《水资源保护》 CAS 2010年第5期42-44,49,共4页
通过评价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水环境状况,分析区域污染源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水量水质模型核算该地区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结果表明:该区域现状COD、NH3-N污染负荷量分别为11.07万t/a7、124 t/a,而该区域COD和NH3-N的纳污能力分别为8.0... 通过评价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水环境状况,分析区域污染源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水量水质模型核算该地区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结果表明:该区域现状COD、NH3-N污染负荷量分别为11.07万t/a7、124 t/a,而该区域COD和NH3-N的纳污能力分别为8.07万t/a和4 009 t/a,现状COD和NH3-N的污染负荷分别是水域纳污能力的1.4倍和1.8倍,超过该区域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最后确定了污染物限制排污总量,提出了水资源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 水功能区 纳污能力 总量控制 省际边界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省际贸易的影响: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宏兵 赵丁然 赵春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113,共12页
贸易成本和技术创新是影响贸易行为的核心要素。从数字经济影响省际贸易的理论机制看,数字经济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增强了信息的有效性和要素的匹配效率,有助于降低贸易成本和推动知识溢... 贸易成本和技术创新是影响贸易行为的核心要素。从数字经济影响省际贸易的理论机制看,数字经济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增强了信息的有效性和要素的匹配效率,有助于降低贸易成本和推动知识溢出进而促进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本省省际贸易流出;数字经济对省际贸易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结构异质性:省际贸易流出的增加主要是由本省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贸易成本下降和知识溢出引致的,且降低贸易成本的机制更为明显;而数字经济发展会对邻近省份贸易流出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省际贸易 贸易成本 知识溢出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省际煤炭调运的格局及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华 吕涛 李爱彬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9,共6页
铁路煤炭运输在煤炭运输中占主导地位,影响着煤炭的供需平衡。在对我国铁路省际煤炭调运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铁路省际煤炭调运的优化模型,并进行优化分析。研究表明:2001—2010年我国铁路煤炭运输量增长率低于煤炭生产增长率,... 铁路煤炭运输在煤炭运输中占主导地位,影响着煤炭的供需平衡。在对我国铁路省际煤炭调运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铁路省际煤炭调运的优化模型,并进行优化分析。研究表明:2001—2010年我国铁路煤炭运输量增长率低于煤炭生产增长率,铁路运输在各省煤炭调运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优化后的铁路省际煤炭调运成本比优化前节约了82.2亿元,平均运输距离缩短了98.3 km,各供给地和需求地的铁路煤炭流向和流量进行了重新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煤炭运输 省际调运 空间格局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中心城市的省际交界地区区域合作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滕飞 申红艳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88,共8页
省际交界地区是一类特殊的区域类型,其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远离各自省份的经济中心城市,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促进交界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一般省际交界地区单个城市不足以辐射带动整个交界地区。本文以苏鲁豫皖四省交... 省际交界地区是一类特殊的区域类型,其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远离各自省份的经济中心城市,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促进交界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一般省际交界地区单个城市不足以辐射带动整个交界地区。本文以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为例,探索将"区域中心城市之争"转化为多区域中心城市互动合作,以此优化省际交界地区空间结构,最终形成几个功能互补、联系密切的"城市经济圈",对广大省际交界地区产生足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打破行政分割,实现对省际交界地区的整合与协调发展。并探讨了区域合作的模式和路径,以期对国内省际交界地区避免区域冲突、促进合作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交界地区 多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合作 苏鲁豫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