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3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瘤菌剂的研发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加楠 毕宇 +3 位作者 田爽 张悦 于德水 甄涛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226-229,共4页
根瘤菌(Rhizobium)与豆科植物构成了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固氮系统。根瘤菌剂作为生物菌肥,在提升豆科植物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根瘤菌剂的不同剂型和载体特性,探讨了它们对豆科植物生长、产量、品质、光合... 根瘤菌(Rhizobium)与豆科植物构成了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固氮系统。根瘤菌剂作为生物菌肥,在提升豆科植物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根瘤菌剂的不同剂型和载体特性,探讨了它们对豆科植物生长、产量、品质、光合性能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根瘤菌剂能够显著提高豆科植物的根瘤形成、植株生物量和种子产量,改善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尽管根瘤菌剂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其在中国的应用面积远低于国际水平,且面临根瘤菌与宿主植物的匹配性、环境适应性等挑战。未来的研究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选育高效广谱的根瘤菌株,以提高根瘤菌剂的研发和应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Rhizobium) 豆科植物 根瘤菌剂 生物固氮 大豆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根瘤菌及其菌剂研究与应用现状
2
作者 杨晓蕾 姚拓 +2 位作者 张颖 张怡忻 张莉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是豆科植物固氮的重要方式,苜蓿作为一种优质豆科牧草,应用苜蓿根瘤菌剂可以提升豆科牧草的固氮功能,提高苜蓿产量,降低氮肥使用量,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还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进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介...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是豆科植物固氮的重要方式,苜蓿作为一种优质豆科牧草,应用苜蓿根瘤菌剂可以提升豆科牧草的固氮功能,提高苜蓿产量,降低氮肥使用量,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还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进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根瘤菌研究和应用概况,从根瘤菌、苜蓿根瘤菌剂及促生菌与根瘤菌共接种等方面对苜蓿生长影响进行综述,并对根瘤菌及相关菌剂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根瘤 促生菌 根瘤菌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生物固氮对土壤肥力及根瘤菌的响应特征
3
作者 张磊 杜锦涛 +3 位作者 范倩玉 李顺 高嵩涓 曹卫东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63,共13页
紫云英是我国最重要的豆科绿肥作物之一,高效生物固氮是其典型特征。适宜的环境条件和根瘤菌接种能增强紫云英固氮能力。选取主栽紫云英品种弋江籽、湘紫1号和闽紫7号,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 紫云英是我国最重要的豆科绿肥作物之一,高效生物固氮是其典型特征。适宜的环境条件和根瘤菌接种能增强紫云英固氮能力。选取主栽紫云英品种弋江籽、湘紫1号和闽紫7号,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接种根瘤菌(菌株7563R)后的生物固氮效应与机制。结果表明,高肥力下的紫云英平均生物量、吸氮量与生物固氮量分别比低肥力下提高了77.5%、52.6%和22.0%。高肥力下紫云英平均固氮效率为44.7%,相比低肥力下的55.1%降低了10.4%。与不接种根瘤菌相比,接种根瘤菌下紫云英平均吸氮量和固氮效率分别增加13.5%和4.3%。不同紫云英品种间生物量、固氮效率和固氮量无显著差异,弋江籽的磷、钾吸收量高于湘紫1号和闽紫7号。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有效磷、pH对紫云英固氮量具有显著影响,贡献率分别达到10.03%、9.38%和8.28%。综上,土壤肥力和根瘤菌对紫云英生物固氮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在合适的土壤环境下种植紫云英并接种根瘤菌,是促进紫云英生物固氮作用、提高吸氮量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土壤肥力 根瘤 互作效应 生物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地区乌拉尔甘草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梦哲 袁晓霞 +3 位作者 杨冰洁 申奥龙 李华 冀照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为探究乌拉尔甘草共生根瘤菌的微进化历程,温室条件下种植乌拉尔甘草捕捉当地土壤中根瘤菌,共分离得到根瘤菌21株,基于核心基因recA序列鉴定菌株的种属分别为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阿拉米根瘤菌(Rhizobium alamii)、阳... 为探究乌拉尔甘草共生根瘤菌的微进化历程,温室条件下种植乌拉尔甘草捕捉当地土壤中根瘤菌,共分离得到根瘤菌21株,基于核心基因recA序列鉴定菌株的种属分别为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阿拉米根瘤菌(Rhizobium alamii)、阳陵根瘤菌(Rhizobium yanglingense)、菜豆根瘤菌(Rhizobium phaseoli)、圆明园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yuanming ense)、Rhizobium sp.I和Bradyrhizobium sp.II,其中Rhizobium sp.I为第一优势菌群,Bradyrhizobium sp.II为第二优势菌群,群落结构相对单一,核苷酸多态性(π)较低(范围为0.00205~0.01791,平均值为0.010406),遗传距离(Dxy)较远(范围为0.0688~0.1935,平均值为0.1483),基因交流指数(Nm)较低(范围为0.02~17.10,平均值为3.048)。综上所述,内蒙古东部地区乌拉尔甘草根瘤菌遗传多样性较高,在进化历史上基因交流频率较低,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 乌拉尔甘草 遗传多样性 内蒙古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根瘤内生菌合成菌群对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
作者 汪芳芳 孙秀娟 +3 位作者 徐伟慧 陈文晶 胡云龙 王志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203,共12页
为了解根瘤内生菌合成菌群对大豆生长和对根系微生物的影响,利用前期分离自大豆根瘤的根瘤内生菌,通过菌株功能的互补、多样性的增加和促生效果的叠加构建了4个合成菌群。本试验研究发现,菌群Q1和Q4促生效果最佳,菌群Q1可显著增加大豆... 为了解根瘤内生菌合成菌群对大豆生长和对根系微生物的影响,利用前期分离自大豆根瘤的根瘤内生菌,通过菌株功能的互补、多样性的增加和促生效果的叠加构建了4个合成菌群。本试验研究发现,菌群Q1和Q4促生效果最佳,菌群Q1可显著增加大豆植株的茎长、茎鲜重、根鲜重和根瘤数,分别提升了19.2%、44.0%、51.7%和140.0%;菌群Q4显著增加了大豆植株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鲜重和根瘤数,分别提升了24.3%、34.0%、40.0%和200.0%。根内的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根瘤内生菌中Bacillus和Klebsiella能够侵入大豆根内,使细菌群落间正相关关系和生态功能相关编码基因丰度增加。根际土壤的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接种合成菌群后根际中富集了Nocardioides、Pseudonocardia等有益菌属,显著增加了参与氮代谢和吲哚-3-乙酸(IAA)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丰度,并促进根际细菌进行辅酶、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本项研究结果为构建大豆内生微生物组及发展高效微生物肥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瘤内生菌 合成菌群 促生机制 微生物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激素对紫花苜蓿种子内生根瘤菌增殖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杜媛媛 康文娟 +2 位作者 师尚礼 韩宜霖 何富强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93,共13页
紫花苜蓿根瘤的形成发育及幼苗生长受到多重植物激素的调控。激素对外源根瘤菌的增殖和促生效应已有研究,但激素对内生根瘤菌的增殖及促生效应研究较少。因此,筛选出对根瘤菌SM12531f生长有促进作用的3-吲哚乙酸、6-苄氨基嘌呤和28-高... 紫花苜蓿根瘤的形成发育及幼苗生长受到多重植物激素的调控。激素对外源根瘤菌的增殖和促生效应已有研究,但激素对内生根瘤菌的增殖及促生效应研究较少。因此,筛选出对根瘤菌SM12531f生长有促进作用的3-吲哚乙酸、6-苄氨基嘌呤和28-高油菜素内酯的浓度,然后用这3种浓度分别浸泡含有青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内生根瘤菌SM12531f的苜蓿种子并种植,分析外源激素对苜蓿植株组织中内生根瘤菌数量、植株结瘤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吲哚乙酸、6-苄氨基嘌呤和28-高油菜素内酯这3种激素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4 mg·L^(-1)、18 mg·L^(-1)和2.97 mg·L^(-1)。幼苗期对植株内生根瘤菌增殖、结瘤及生长有益的是6-苄氨基嘌呤和28-高油菜素内酯,且前者的促进效果更明显,前者内生根瘤菌在根部的定殖数量最多,在稀释100倍时定殖数量为1167 cfu·g^(-1)、地上鲜重为1.99 g·株^(-1)。同样在分枝期对植株有益的是6-苄氨基嘌呤,且内生根瘤菌在根部研磨液稀释100倍时定殖数量为833 cfu·g^(-1)、地上鲜重为5.03 g·株^(-1)。因此,对苜蓿内生根瘤菌增殖及苜蓿生长最适的激素是18 mg·L^(-1)的6-苄氨基嘌呤,该发现对精准利用种子内生根瘤菌的结瘤固氮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为紫花苜蓿-根瘤菌共生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根瘤 增殖 促生 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 油菜素内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野生天蓝苜蓿高效共生、抗逆根瘤菌筛选鉴定
7
作者 李雪梅 姚拓 +3 位作者 李昌宁 杨晓蕾 王晚霞 张怡忻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43,共10页
为进一步挖掘高寒草地野生天蓝苜蓿根瘤菌资源,筛选与宿主植物高效共生的菌株。本研究利用YMA刚果红培养基从野生天蓝苜蓿中分离根瘤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产酸产碱反应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原宿主回接验证其促生特性... 为进一步挖掘高寒草地野生天蓝苜蓿根瘤菌资源,筛选与宿主植物高效共生的菌株。本研究利用YMA刚果红培养基从野生天蓝苜蓿中分离根瘤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产酸产碱反应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原宿主回接验证其促生特性,离体耐酸、耐碱及温度耐受性测定菌株抗逆能力。结果表明:从野生天蓝苜蓿中分离得到4株菌株,菌落形态和产酸产碱结果符合根瘤菌特性,经鉴定菌株GNT1和GNT6为苜蓿中华根瘤菌,菌株GNT2为吉氏副根瘤菌,菌株GNT4为豆根副根瘤菌。4株根瘤菌回接后植株单株结瘤数、株高、根长及植株干重分别是不接种处理的2.06~3.64倍、0.75~3.17倍、0.21~0.38倍和0.55~2.82倍,有效结瘤数和固氮酶活性分别为11.33~18.00个、5.71~10.97μmol C_(2)H_(4)·g^(-1)·h^(-1),不接种处理下根瘤为无效根瘤且不具有固氮酶活性。4株菌株均能在pH为11时生长,以菌株GNT2生长最佳;不同菌株对NaCl耐受能力不同,其中菌株GNT6耐受5%NaCl,且仅菌株GNT6在4℃低温下能够生长,具有在高寒草地应用的潜力。因此,筛选出的苜蓿中华根瘤菌GNT6可作为候选菌株为高寒草地的修复提供优良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蓝苜蓿 根瘤 抗逆 高效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质配比与根瘤菌处理对花榈木苗期生长的影响
8
作者 曹广华 陈婉颖 +4 位作者 戴敏玲 王丛丛 王洪峰 袁丛军 何春梅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2期86-95,共10页
为筛选适宜花榈木Ormosia henryi幼苗生长的育苗基质及优化根瘤菌应用技术,研究以不同基质配比(进口泥炭土、国产泥炭土、蛭石、珍珠岩、黄泥)结合根瘤菌处理为变量,测定其苗期株高、地径、叶片数、叶长叶宽、可溶性糖、硝态氮等生长及... 为筛选适宜花榈木Ormosia henryi幼苗生长的育苗基质及优化根瘤菌应用技术,研究以不同基质配比(进口泥炭土、国产泥炭土、蛭石、珍珠岩、黄泥)结合根瘤菌处理为变量,测定其苗期株高、地径、叶片数、叶长叶宽、可溶性糖、硝态氮等生长及生理指标,并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育苗效果。结果表明:未接种根瘤菌时,基质B(进口泥炭土∶蛭石∶珍珠岩=2∶1∶1)综合隶属函数值最高(0.61),14个月生株高净生长量最大(3.81 cm),叶长最长(3.64 cm);接种根瘤菌后,基质A(进口泥炭土∶黄泥=1∶1)综合隶属函数值最高(0.76),叶片数最多,可溶性糖含量最高(12.93 mg·g^(-1)),同时降低CAT与POD活性,增强抗逆性。综上,基质A(接种根瘤菌)与基质B(未接种根瘤菌)分别为花榈木高效育苗的最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榈木 基质配比 根瘤 苗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根瘤菌Y63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9
作者 孙帅 冷飘 +15 位作者 杨姝琦 周顺馨 张婵娟 黄毅 单志慧 杨中路 郝青南 陈水莲 曹东 陈李淼 郭葳 杨红丽 王贤智 周新安 袁松丽 陈海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0-929,共10页
在大豆生产中充分发挥共生固氮作用,在减少氮肥的施用、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保证耕地及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大豆品种中豆63为捕获宿主,对湖北省洪湖... 在大豆生产中充分发挥共生固氮作用,在减少氮肥的施用、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保证耕地及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大豆品种中豆63为捕获宿主,对湖北省洪湖市高产示范田中的中豆63根瘤菌进行分离与鉴定。采用平板划线分离、BTB反应试验等方法筛选出符合根瘤菌表观特征的菌株,并将获得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扩增,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从中豆63的单个根瘤中分离得到的2个大豆根瘤菌菌株,分别命名为Y63-1与Y63-2。通过抗生素抗性分析表明,Y63-1具有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头孢霉素(Cefotaximesodium)、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和利福平(Rifampin)4种抗性,Y63-2具有硫酸卡那霉素(Kanamycin)、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和利福平(Rifampin)4种抗性。最后以慢生型根瘤菌113-2及快生型根瘤菌HH103作为对照,将获得的两个根瘤菌Y63-1与Y63-2按一定的比例通过盆栽回接中豆63,在接种后42天及51天分别对不同接种比例下中豆63植株地上部分鲜重、结瘤数及根瘤干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Y63-1∶Y63-2=2∶1接种中豆63时结瘤效应最佳。混合接种后根瘤中Y63-1与Y63-2的比例初步鉴定结果显示,Y63-1为主效根瘤菌。本研究丰富了我国的根瘤菌资源,研究结果为大豆根瘤菌混合接种技术在大豆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生产中通过接种高效根瘤菌提升中豆63及其它品种产量潜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中豆63 根瘤 分离与鉴定 根瘤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瘤菌剂与种衣剂拌种对大豆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艳杰 张武 +2 位作者 项鹏 李宝华 杨树 《现代化农业》 2024年第7期5-8,共4页
为探明几种根瘤菌剂与种衣剂拌种对大豆根系结瘤能力及生育和产量的影响,以黑河5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处理,包括对照(不拌种)、根瘤菌剂H拌种、根瘤菌剂K拌种、根瘤菌剂H+K拌种、种衣剂拌种、种衣剂+根瘤菌剂HK拌种,研究各处理对大豆... 为探明几种根瘤菌剂与种衣剂拌种对大豆根系结瘤能力及生育和产量的影响,以黑河5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处理,包括对照(不拌种)、根瘤菌剂H拌种、根瘤菌剂K拌种、根瘤菌剂H+K拌种、种衣剂拌种、种衣剂+根瘤菌剂HK拌种,研究各处理对大豆结瘤能力、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大豆根瘤的结瘤能力,根瘤菌剂的作用显著,种衣剂无明显作用;种衣剂与2种根瘤菌剂混合使用效果最好;2种根瘤菌剂混合使用,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此外,2种根瘤菌剂与种衣剂拌种后大豆地上部及根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且株高、株有效荚数及有效粒数、株粒重及百粒重均增加,比对照增产2.42%~9.12%。其中种衣剂与根瘤菌剂混合使用,对大豆植株根系的生长和产量的促进作用要优于单独使用种衣剂和根瘤菌剂的效果,且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瘤菌剂 戈兰牌种衣剂 拌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和根瘤菌剂互作对花生氮素吸收、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佩 熊焕烨 +6 位作者 张萍 郭凡 王彦良 韩青 赵新华 蒋春姬 于海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4-656,共13页
针对花生栽培生产过程中氮肥施用不规范、生物固氮能力受抑制的现状,探究氮肥和根瘤菌剂拌种互作效应,旨在为花生绿色高效增产提供支撑。以非高效结瘤花生农花5号(NH5)和高效结瘤花生红花16(HH16)为材料,基于室外盆栽试验,于结荚期(出苗... 针对花生栽培生产过程中氮肥施用不规范、生物固氮能力受抑制的现状,探究氮肥和根瘤菌剂拌种互作效应,旨在为花生绿色高效增产提供支撑。以非高效结瘤花生农花5号(NH5)和高效结瘤花生红花16(HH16)为材料,基于室外盆栽试验,于结荚期(出苗后80天)测定花生形态指标、结瘤特性、光合特性、氮素积累、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产量,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N0、N45、N75、N105、N135、N165),蒸馏水拌种(W)和根瘤菌剂拌种(R)对花生生长发育及氮素代谢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光合相关酶活性、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施氮在一定程度抑制了花生的结瘤能力,根瘤菌剂拌种能显著缓解抑制作用,NH5和HH16的根瘤数量较蒸馏水拌种处理分别提高了28.4%~130.5%和40.5%~178.3%。在蒸馏水拌种(W)处理下,花生叶片光合酶活性和氮代谢酶活性在N135施氮处理达到最大值;根瘤菌剂拌种(R)处理下,花生叶片光合酶和氮代谢酶活性在N105施氮处理下达到最大值。相较蒸馏水拌种处理(W),根瘤菌剂拌种处理下NH5和HH16的产量在各施氮处理下分别提高了1.2%~8.3%和7.5%~11.0%,其中NH5和HH16的单株产量均在N105-R处理下达到最大。综上,氮肥和根瘤菌剂拌种配施能够显著提高花生的光合性能、氮素吸收和结瘤固氮能力,一定程度上减少花生对氮肥的依赖。因此,适宜氮肥投入配合根瘤菌剂拌种能在提高花生自身结瘤固氮能力的同时维持较高产量,是一种绿色有效的增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施氮量 根瘤菌剂 结瘤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段海霞 师茜 +3 位作者 康生萍 苟海青 罗崇亮 熊友才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6-182,共17页
丛枝菌根真菌(AMF)和根瘤菌可以影响植物生产力、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质量,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AMF和根瘤菌逐步形成了互惠互利共生关系,充分发挥AMF-根瘤菌-植物共生体的生物固氮和养分吸收等作... 丛枝菌根真菌(AMF)和根瘤菌可以影响植物生产力、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质量,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AMF和根瘤菌逐步形成了互惠互利共生关系,充分发挥AMF-根瘤菌-植物共生体的生物固氮和养分吸收等作用,对于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研究表明AMF和根瘤菌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可能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需要系统总结AMF-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以及定性比较分析,阐明了植物根系通过根系分泌物刺激根瘤菌和AMF形成结瘤因子和菌根因子,激活后续信号通路,从而使根瘤菌和AMF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的过程和机制;概述了AMF-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的协同增效和拮抗作用;总结了影响AMF和根瘤菌与植物共生及其相互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最后,本研究提出AMF-根瘤菌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的作用机理目前还不完全明确,微生物菌肥研发缓慢等问题,并从理论、技术和应用等层面对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利用AMF和根瘤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根瘤 相互作用 共生 固氮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生防菌筛选鉴定及根瘤菌DG3-1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代先兴 闫成才 +6 位作者 祖丽胡玛尔·麦提喀迪尔 王庆朋 冯俊辉 李猛 王兰 牛冬冬 郝海婷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4,共7页
本研究旨在发掘南疆棉花内生菌种质资源来防治棉花黄萎病,探究根瘤菌对棉花生长的影响。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棉花不同组织内生细菌;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棉花黄萎病菌的内生菌,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根瘤菌对棉花生长的... 本研究旨在发掘南疆棉花内生菌种质资源来防治棉花黄萎病,探究根瘤菌对棉花生长的影响。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棉花不同组织内生细菌;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棉花黄萎病菌的内生菌,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根瘤菌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棉花不同组织内生细菌的数量具有一定差异,根部最多,其次是叶和茎;在分离获得的31株内生菌中,有11株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拮抗活性,抑菌率在35.99%~68.28%之间,经鉴定,9株为芽孢杆菌,2株为根瘤菌,其中,根瘤菌DG3-1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率为(56.63±1.82)%;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G3-1处理后棉株的地上鲜重、地上干重、地下鲜重、地下干重、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12、2.09、1.05、0.75、1.75倍。菌株DG3-1对棉花黄萎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对棉花的生长有一定的促生作用,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潜力菌株,可为微生物菌剂的研发提供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内生细菌 棉花黄萎病 拮抗 根瘤菌DG3-1 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土壤接种根瘤菌对大豆共生固氮和根际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宗祥 王军 +6 位作者 赵强 尚文鼎 金文俊 车钊 吴巩 王晓波 宋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83-1897,共15页
【目的】接种根瘤菌是提高大豆产量和降低化学氮肥用量的重要技术。不同土壤类型会影响结瘤固氮和根际氮素转化,进而影响大豆根瘤菌的接种效果。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土壤类型对这些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在中国大豆主产区淮河流... 【目的】接种根瘤菌是提高大豆产量和降低化学氮肥用量的重要技术。不同土壤类型会影响结瘤固氮和根际氮素转化,进而影响大豆根瘤菌的接种效果。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土壤类型对这些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在中国大豆主产区淮河流域选择两种主要土壤类型—黄褐土和砂姜黑土,比较两种土壤类型中接种和不接种根瘤菌处理下,大豆植株氮积累、结瘤固氮能力、根际自生固氮能力、硝化和反硝化能力以及相关微生物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arG)和固氮酶基因(nifH)群落组成的差异。【结果】在两种土壤中接种根瘤菌均显著影响大豆结瘤固氮、根际自生固氮、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及相关微生物群落组成。在黄褐土中,与对照相比,接种根瘤菌会显著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在初花期(R1)和花荚期(R4)分别提高33.6%和24.9%;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增加与根瘤数量增加、根瘤固氮能力的提高以及AOA和AOB丰度降低导致的硝化潜力下降有关。在砂姜黑土中,与对照相比,接种根瘤菌导致大豆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在R1和R4期分别显著降低了21.7%和20.7%;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植株氮素积累量的降低与根瘤内生固氮菌结构的改变、根瘤固氮能力降低以及硝化潜力增强有关。在两种类型土壤中,植株氮素积累与大豆结瘤固氮能力和根际硝化过程显著相关。【结论】不同类型土壤中根瘤菌接种效果的差异与根瘤内生固氮菌群落结构和根瘤数量以及根际硝化过程强度改变有关,对这些过程的调节是克服差异化土壤类型对接种根瘤菌效果限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 结瘤固氮 硝化 反硝化 自生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硒结合根瘤菌处理对蒙古黄芪生长及其活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保虎德 马生军 +3 位作者 陈文峰 帕尔哈提·柔孜 张润林 王慧欣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1期51-59,共9页
通过外源硒与根瘤菌处理后,采用发芽床试验法测定蒙古黄芪种子的萌发指标,采用土培盆栽法测定蒙古黄芪幼苗生长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活性成分含量。结果显示外源硒、根瘤菌和外源硒结合根瘤菌3种处理对蒙古黄芪种子的萌发均有显著的抑... 通过外源硒与根瘤菌处理后,采用发芽床试验法测定蒙古黄芪种子的萌发指标,采用土培盆栽法测定蒙古黄芪幼苗生长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活性成分含量。结果显示外源硒、根瘤菌和外源硒结合根瘤菌3种处理对蒙古黄芪种子的萌发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对幼苗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外源硒结合根瘤菌处理,蒙古黄芪幼苗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分别增加了29.00%、27.90%、46.31%,与空白处理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外源硒与根瘤菌结合处理,蒙古黄芪中粗脂肪、硝态氮、总皂苷含量均最高,分别为4.77%、1.54%、0.51%。外源硒结合根瘤菌对蒙古黄芪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粗脂肪、硝态氮、总皂苷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该研究可为药食两用富硒蒙古黄芪的生产和品质的提高奠定基础并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 蒙古黄芪 生长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根瘤菌属模式菌株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
16
作者 龙永 李彦生 +3 位作者 韩庆庆 毛梦凡 高利正 于镇华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3期359-370,共12页
新根瘤菌属(Neorhizobium)隶属于根瘤菌科(Rhizobiaceae),目前有效发布了8个种。为了探究该属下不同模式菌株的全基因组分子机理和遗传特征,本文采用Prodigal等软件对这8个模式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基因预测、功能注释和系统发育分析... 新根瘤菌属(Neorhizobium)隶属于根瘤菌科(Rhizobiaceae),目前有效发布了8个种。为了探究该属下不同模式菌株的全基因组分子机理和遗传特征,本文采用Prodigal等软件对这8个模式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基因预测、功能注释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因组比较分析。基因组预测结果显示,这8个模式菌株的CDS(Coding Sequences)数量为4471~6669个,GC含量在60.0%至61.6%之间,rRNA数量为3至9个,tRNA数量为43至51个。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所有菌株共享的直系同源基因簇有2563个,独立拥有的基因簇数量少。通过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数字DNA-DNA杂交(dDDH)和系统发育树的分析,发现菌株CCBAU 05176^(T)和菌株T17_20^(T)具有最高的同源性,而菌株T786^(T)和NTR19^(T)的遗传距离最远。COG(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类的比较分析显示,注释的基因功能整体差异较小,但在SL-1T中,异种生物的生物降解和代谢的注释比例和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模式菌株。本研究为新根瘤菌属的系统分类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属 模式菌株 全基因组序列 比较基因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瘤菌对茎瘤芥的促生作用研究
17
作者 毛仲玉 常黎洁 王殿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2期1-6,12,共7页
[目的]研究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侵染茎瘤芥的情况以及对植株促生作用的影响。[方法]分析根瘤菌对不同品种茎瘤芥的促生作用差异、不同浓度根瘤菌对茎瘤芥栽培品种“涪杂2号”的影响、不同诱导剂对结瘤的影响。[结果]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 [目的]研究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侵染茎瘤芥的情况以及对植株促生作用的影响。[方法]分析根瘤菌对不同品种茎瘤芥的促生作用差异、不同浓度根瘤菌对茎瘤芥栽培品种“涪杂2号”的影响、不同诱导剂对结瘤的影响。[结果]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侵染的6个茎瘤芥品种中,“涪杂2号”根长和株高增加显著,促生作用明显。以不同浓度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侵染“涪杂2号”幼苗结果表明,在1.0×10^(8)个/mL浓度下,茎瘤芥的根长和株高增加最为显著,同时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根瘤菌在“涪杂2号”健康幼苗根部组织的定殖情况,在处理茎瘤芥3 d后,根瘤菌可侵入茎瘤芥根部并定殖,在接菌15 d后,在茎瘤芥根系局部组织发展成很高的群体密度。横向比较3种诱导剂诱导茎瘤芥结瘤效率差异表明,使用2,4-D、氯磺隆、豆科威后,3种诱导剂均可在30 d后于茎瘤芥根部形成类根瘤,60 d后类根瘤数量明显增多,其中,2,4-D结瘤效率最好,高达93%,显著高于其他2种诱导剂结瘤效率。[结论]该研究为更好地利用根瘤菌促进茎瘤芥生长的共生体系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瘤芥 田菁茎瘤固氮根瘤 诱导结瘤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根瘤菌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维青 《世界农业》 1986年第10期23-25,共3页
一、根瘤菌应用的研究 1919年日本东京大学农学部开始了根瘤菌的研究,但是直到五十年代中期才开始较大面积应用,1957年为5500公顷,以后略有下降。从1965年起,由于在牧草上应用根瘤菌国家给以补助,应用面积开始增加,1982年达到了7.3万公... 一、根瘤菌应用的研究 1919年日本东京大学农学部开始了根瘤菌的研究,但是直到五十年代中期才开始较大面积应用,1957年为5500公顷,以后略有下降。从1965年起,由于在牧草上应用根瘤菌国家给以补助,应用面积开始增加,1982年达到了7.3万公顷,其中豆类应用面积为2.7万公顷,占日本豆类播种面积的10%左右,牧草应用面积为4.6万公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瘤 研究概况 土著根瘤 根瘤固氮活性 大豆品种 固氮量 凝集反应 营养生长 接种根瘤 尿囊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根瘤菌的分离鉴定及对重金属的抗性研究
19
作者 宋丹萍 吴航玉 +6 位作者 王亚婷 杜焰玲 胡骥 陈镜霖 余秀梅 张玉婷 崔永亮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17-22,30,共7页
为筛选对多种重金属具有较强抗性的根瘤菌,通过从重金属污染农田采集的花生根瘤中分离纯化,得到34株根瘤菌,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并构建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以及对重金属(Cu^(2+)、Ni^(2+)、Cr^(6+)、Zn^(2+))的抗性分析。结果显示... 为筛选对多种重金属具有较强抗性的根瘤菌,通过从重金属污染农田采集的花生根瘤中分离纯化,得到34株根瘤菌,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并构建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以及对重金属(Cu^(2+)、Ni^(2+)、Cr^(6+)、Zn^(2+))的抗性分析。结果显示,34株根瘤菌中有33株属于根瘤菌属(Rhizobium),1株属于中华根瘤菌属(Ensifer);对Cu^(2+)具有较强抗性的菌株为HG6、HG13、HM13、HM23、HM52,对Ni^(2+)具有较强抗性的菌株为HM13、HW23、HW45,对Cr^(6+)具有较强抗性的菌株为HM14、HM21、HM23、HW2,对Zn^(2+)的抗性较强的菌株为HG6、HM1、HM52、HW20;HG13对4种重金属均具有较好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根瘤 重金属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根瘤菌与菌根真菌的协作对盆栽大豆生长的影响
20
作者 颜尘栋 吴书凤 +3 位作者 张鑫鹏 黄德龙 魏浩 车欣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133-135,139,共4页
以大豆为原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接菌根真菌、单接大豆根瘤菌和同时接种菌根真菌和大豆根瘤菌处理,以都不接为对照。研究不同接种对植株株高、茎粗、根长、结瘤数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灭菌的发芽率高于未灭菌的发芽率。大豆根... 以大豆为原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接菌根真菌、单接大豆根瘤菌和同时接种菌根真菌和大豆根瘤菌处理,以都不接为对照。研究不同接种对植株株高、茎粗、根长、结瘤数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灭菌的发芽率高于未灭菌的发芽率。大豆根瘤菌的每盆中大豆苗的株数最多,所结根瘤数量最多,说明大豆根瘤菌能够促进大豆苗的生长,菌根真菌与大豆根瘤菌混合处理植株茎粗最高,所结的根瘤单个重量为0.007 g,添加菌根真菌的处理,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氮含量最低,大豆的发芽率最低,但单株所结根瘤数最多,说明菌根真菌与大豆根瘤菌混合施用可以促进根瘤的形成和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大豆根瘤 盆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