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恩古吉茅茅作品中的反殖民斗争历史叙事
1
作者 杨建玫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5期15-25,共11页
恩古吉是首位以茅茅运动为主题进行创作的非洲作家,他在一系列小说和剧作中勾勒了20世纪肯尼亚民众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史,作品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特征。本文采用新历史主义视角,在研究了恩古吉的茅茅历史叙事语境后,首先探讨他如何在... 恩古吉是首位以茅茅运动为主题进行创作的非洲作家,他在一系列小说和剧作中勾勒了20世纪肯尼亚民众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史,作品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特征。本文采用新历史主义视角,在研究了恩古吉的茅茅历史叙事语境后,首先探讨他如何在反殖民斗争的叙事中通过塑造反殖民英雄和背叛者的形象,重构了吉库尤族人反抗殖民的民族斗争史;进而分析他打破了历史的单一叙述,把历史人物融入作品,展现了茅茅运动中的历史真实和他们为反抗殖民压迫而英勇斗争。恩古吉重塑了肯尼亚的历史记忆,表达了政治独立诉求的内涵。他以此重构了肯尼亚的历史篇章,为肯尼亚的民族独立谱写了一曲赞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古吉 茅茅作品 反殖民斗争 历史再现 历史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郭沫若《女神》时期反殖民统治的诗歌——《胜利的死》与《狼群中一只白羊》 被引量:3
2
作者 藤田梨那 《郭沫若学刊》 2007年第4期23-32,共10页
论文分析了郭沫若《女神》时期两首诗《胜利的死》与《狼群中一只白羊》,指出这两首诗的现实性和其对世界反殖民斗争的关注与讴歌,是我们评价郭沫若《女神》时期诗歌时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 《女神》时期 邦沫若 反殖民斗争 诗歌 现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治时期台湾绘画的反殖民主义运动 被引量:1
3
作者 成乔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3,共4页
日本在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的五十年间,台湾绘画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殖民主义运动。综观历史,台湾绘画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段:1895—1908年为“真空时代”,1909—1923年为“自发时代”,1924—1945年为“自觉时代”。在“真... 日本在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的五十年间,台湾绘画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殖民主义运动。综观历史,台湾绘画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段:1895—1908年为“真空时代”,1909—1923年为“自发时代”,1924—1945年为“自觉时代”。在“真空时代”,台湾中国画运用隐名遁世来对殖民主义统治作无声的抵抗,而台湾西洋画尚不曾产生;在“自发时代”,台湾西洋画家们主要是自发地依靠手中画笔诉说殖民统治的残酷和心中的惆怅;在“自觉时代”,台湾西洋画界不仅依靠绘画作品还成立了众多的绘画组织对日本殖民统治展开了大规模的对抗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治时期 台湾省 绘画 反殖民主义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反殖民意识
4
作者 赵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53-54,共2页
作为举世闻名的政治讽喻寓言,Gulliver's Travels先后四次被搬上银幕,好评如潮。本文以1996年电影版为文本,结合爱尔兰历史上被英国殖民、被奴役的悲惨历史以及作者命运多舛的人生履历和反暴政、爱自由的创作思想,深刻剖析Gulliver... 作为举世闻名的政治讽喻寓言,Gulliver's Travels先后四次被搬上银幕,好评如潮。本文以1996年电影版为文本,结合爱尔兰历史上被英国殖民、被奴役的悲惨历史以及作者命运多舛的人生履历和反暴政、爱自由的创作思想,深刻剖析Gulliver第三次深海探险即飞岛游记部分所传达出的作者强烈的反殖民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佛 飞岛国 反殖民 爱尔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摩西的复仇论莱辛的反殖民意识
5
作者 马龙云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74-76,共3页
电影《野草在歌唱》是根据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改编而成的,该电影中的黑人摩西并非主要人物,在原作中也形象模糊、但正是这个看似模糊,实则清晰,看似软弱、实则坚强的... 电影《野草在歌唱》是根据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改编而成的,该电影中的黑人摩西并非主要人物,在原作中也形象模糊、但正是这个看似模糊,实则清晰,看似软弱、实则坚强的人物,带给我们太多的震撼、感慨和思考。摩西在奴性、忍耐、善良和宽容之后毅然复仇的表现,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多丽丝·莱辛的反殖民意识,揭露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罪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在歌唱》 莱辛 反殖民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殖民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
6
作者 陈国新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86-89,共4页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近现代东方国家反殖民主义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它包括对殖民主义历史作用的辩证分析,东方国家反殖民主义斗争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东方国家争取民族独立...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近现代东方国家反殖民主义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它包括对殖民主义历史作用的辩证分析,东方国家反殖民主义斗争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东方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理论等丰富内容。为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反殖民主义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不可靠性叙述看《黑暗的心》中的反殖民主题
7
作者 许欢 《蚌埠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40-42,57,共4页
运用詹姆斯·费伦和申丹教授提出的不可靠叙述修辞方法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黑暗的心》叙述的不可靠性,说明这一叙事策略服务于小说的反殖民主题。非洲土著黑人受到殖民主义的压迫,以库尔兹为代表的殖民者受到殖民宗主国的欺骗,在... 运用詹姆斯·费伦和申丹教授提出的不可靠叙述修辞方法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黑暗的心》叙述的不可靠性,说明这一叙事策略服务于小说的反殖民主题。非洲土著黑人受到殖民主义的压迫,以库尔兹为代表的殖民者受到殖民宗主国的欺骗,在远离非洲文明的非洲内地出现了人性堕落,他们都是殖民主义的受害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黑暗的心》 不可靠叙述 反殖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以反殖:叶芝的反殖民翻译实践
8
作者 胡则远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1-95,共5页
后殖民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要么是帝国殖民的工具,要么是殖民地进行反殖民的武器。叶芝以翻译为有效的反殖民工具,将古希腊戏剧《俄底浦斯王》和《俄底浦斯王在克罗诺斯》译成现代英语剧本,将一个古代被殖民民族的剧本译入英国殖民者的语... 后殖民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要么是帝国殖民的工具,要么是殖民地进行反殖民的武器。叶芝以翻译为有效的反殖民工具,将古希腊戏剧《俄底浦斯王》和《俄底浦斯王在克罗诺斯》译成现代英语剧本,将一个古代被殖民民族的剧本译入英国殖民者的语言,并加以爱尔兰化改写。本文从后殖民文化翻译理论视角对叶芝翻译这两种希腊戏剧的原因和策略进行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后殖民文化翻译,是爱尔兰后殖民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学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芝 反殖民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工业化倾向与反殖民意识觉醒——当代装置艺术下的定格动画电影《狼屋》评析
9
作者 欧阳海南 段晓蒙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8-83,共6页
由乔奎因·科西纳(Joaquín Cociña)和克里斯托弗·列昂(Cristóbal León)联合执导制作的定格动画电影《狼屋》(La casa lobo)于2018年2月22日亮相柏林国际电影节,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作品,并获... 由乔奎因·科西纳(Joaquín Cociña)和克里斯托弗·列昂(Cristóbal León)联合执导制作的定格动画电影《狼屋》(La casa lobo)于2018年2月22日亮相柏林国际电影节,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作品,并获2018年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长片动画评审特别奖”。《狼屋》以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纳粹余孽在智利建立起臭名昭著的“尊严殖民地”为背景,讲述了在这个看似自给自足、人民生活满足幸福的“乌托邦”里,一个叫玛利亚(Maria)的女孩因违背了社区的既定规则而连夜逃跑至森林小屋中,与屋里两头“小猪”生活在一起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国际电影节 国际动画 定格动画 玛利亚 克里斯托弗 当代装置艺术 反殖民意识 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胜利》中王姓的中国人的形象建构——以康拉德的反殖民意识为视角
10
作者 连建峰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7年第10期38-40,共3页
康拉德在《胜利》中,对王姓的中国人(Chinaman Wang)形象的建构虽然采用了西方主流传统的思路建构,王姓的中国人开口的机会很少,并且神秘、古怪,有偷窃行为等。但是作者还是对东方人的形象做出了大胆的反拨,建构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人形象... 康拉德在《胜利》中,对王姓的中国人(Chinaman Wang)形象的建构虽然采用了西方主流传统的思路建构,王姓的中国人开口的机会很少,并且神秘、古怪,有偷窃行为等。但是作者还是对东方人的形象做出了大胆的反拨,建构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人形象。本文就是从反殖民主义角度透析了王姓的中国人形象,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丰富了该小说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权 反殖民意识 康拉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太平洋上的反殖民之歌:论莱奥玛拉英语诗歌中的文化记忆
11
作者 段小莉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第4期25-33,共9页
瓦努阿图是南太平洋地区与我国建交的八个国家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南线的重要地理空间,但该国生产的英语文学却极少被我国学者关注。本文试图以瓦努阿图土著诗人艾伯特·莱奥玛拉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记忆为研究切入点... 瓦努阿图是南太平洋地区与我国建交的八个国家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南线的重要地理空间,但该国生产的英语文学却极少被我国学者关注。本文试图以瓦努阿图土著诗人艾伯特·莱奥玛拉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记忆为研究切入点,探究极富文化身份忧患意识的诗人在诗歌中如何为复兴土著民族文化记忆和化解族群文化身份危机进行文化记忆的反殖民建构。研究认为,诗人在诗歌中从回忆过去、审视当下和建构未来三个角度,先后唤醒了土著族群何如痛失本民族宗教信仰的过去,痛定思痛地考察了民族传统文化消亡在当下造成的种种文化身份危机,并据此大量生产承载复兴传统文化的文化文本,系统性地重构了土著民族的文化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努阿图 艾伯特·莱奥玛拉 英语诗歌 文化记忆 反殖民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这儿只有这种故事——论《这儿只有这种人:儿科肿瘤病区咿呀学语的儿童》的反医学殖民叙事
12
作者 周凌敏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27,共5页
短篇小说《这儿只有这种人:儿科肿瘤病区咿呀学语的儿童》是美国当代优秀小说家洛丽·摩尔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位母亲发现两岁儿子尿片上有血并送去医院诊断患有维姆肿瘤,从此开始在医院陪伴儿子手术、治疗并最终逃离医院的恶魇般... 短篇小说《这儿只有这种人:儿科肿瘤病区咿呀学语的儿童》是美国当代优秀小说家洛丽·摩尔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位母亲发现两岁儿子尿片上有血并送去医院诊断患有维姆肿瘤,从此开始在医院陪伴儿子手术、治疗并最终逃离医院的恶魇般经历。亚瑟·W.弗兰克在其著作中提出"医学殖民"概念,并认为在医学殖民主导叙事下,病人必然会质疑他们在医学叙事中的位置,并进行身份探寻。在《这儿只有这种人》中,母亲就建构一种反故事、反医学殖民叙事,并通过反故事颠覆医学意识形态体系中的病人的身份规定,从而为母亲建立新的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殖民叙事 医学权力话语 医学殖民文化 修复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六世纪初中国人民反抗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
13
作者 黄鸿钊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61-65,共5页
我国人民同第三世界各国人民有着遭受殖民主义侵略的共同经历。早在五百年前的所谓地理大发现时代,欧州列强开始进行全球性的殖民扩张。中国和亚、非、拉地区各国一样,也受到了殖民主义的侵略。其中,最早侵略中国的是葡萄牙殖民者。它... 我国人民同第三世界各国人民有着遭受殖民主义侵略的共同经历。早在五百年前的所谓地理大发现时代,欧州列强开始进行全球性的殖民扩张。中国和亚、非、拉地区各国一样,也受到了殖民主义的侵略。其中,最早侵略中国的是葡萄牙殖民者。它在十六世纪上半叶,一度建立东方的海洋霸权,并把侵略魔爪伸向我国,相继窜犯广东、福建和浙江沿海地区,罪行累累。中国人民忍无可忍,同葡萄牙殖民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写下了早期反殖民主义的光辉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 葡萄牙殖民 反殖民主义 侵略中国 马六甲 殖民扩张 广东 西方殖民主义 十六世纪 军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黑暗的心》中殖民意识的双重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春玲 毛红 田泽中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62-162,共1页
康拉德的《黑暗的心》是现代英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涉及海外殖民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能看到他反殖民主义的意识,但是小说中流露出的殖民话语和殖民意识为殖民主义者提供了支持。
关键词 殖民意识 殖民主义 反殖民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木圣经》中殖民意识的矛盾性解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林 邹慧玲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13,共5页
芭芭拉·金索尔弗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毒木圣经》自问世以来颇受欢迎,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关注作品中所蕴含的殖民主义意识。本文依据后殖民主义的相关理论,解读作品中的种族主义、东方主义等... 芭芭拉·金索尔弗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毒木圣经》自问世以来颇受欢迎,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关注作品中所蕴含的殖民主义意识。本文依据后殖民主义的相关理论,解读作品中的种族主义、东方主义等,阐释金索尔弗的殖民主义倾向。剖析了作者对非洲被殖民者形象的另类塑造、对非洲文化的全新阐释、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种种罪行的批判,揭露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日趋衰落的必然趋势,体现了金索尔弗的反殖民主义意识。小说将金索尔弗矛盾的殖民意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木圣经》 芭芭拉·金索尔弗 殖民意识 反殖民主义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黑暗的心》中的殖民话语
16
作者 周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89-90,共2页
围绕康拉德《黑暗的心》,多年来评论家就其是揭橥了作家的殖民主义意识还是反殖民主义意识有许多争论。本文认为,作为一名现代主义作家,其文本的意蕴不是单惟度的,乃是隐含着多重解读的空间。因此,《黑暗的心》不仅折射出作者以西方为... 围绕康拉德《黑暗的心》,多年来评论家就其是揭橥了作家的殖民主义意识还是反殖民主义意识有许多争论。本文认为,作为一名现代主义作家,其文本的意蕴不是单惟度的,乃是隐含着多重解读的空间。因此,《黑暗的心》不仅折射出作者以西方为中心的殖民主义的倾向,同时,基于康拉德独特的生活经历,也反映了作者对殖民主义残暴的反思,流露出超越其时代的反殖民主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殖民主义 反殖民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雷厄姆·格林《沉静的美国人》中矛盾的殖民意识
17
作者 夏宗霞 《外语教育研究》 2016年第2期57-61,共5页
格雷厄姆·格林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沉静的美国人》因冷战的底色受到英国的欢迎、美国的谴责、苏联和中国的追捧,格林因此被视为反帝、反殖的进步作家。在此背景下,很少有人关注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殖民主义意识。本文依据后... 格雷厄姆·格林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沉静的美国人》因冷战的底色受到英国的欢迎、美国的谴责、苏联和中国的追捧,格林因此被视为反帝、反殖的进步作家。在此背景下,很少有人关注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殖民主义意识。本文依据后殖民主义的相关理论,解读格林的种族优越感和对英帝国日趋衰落的哀叹,阐释其殖民主义倾向。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种种罪行的批判,揭露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日趋衰落的必然趋势,体现了格林的反殖民主义意识。本文通过揭示作者亲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立场之间的矛盾情感,揭示作者的政治无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静的美国人》 格雷厄姆·格林 殖民意识 反殖民主义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印度之行》中的男性形象书写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克博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6期57-61,共5页
印度遭受殖民压迫数百年,其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西方殖民视角下对东方的异化描写,具有鲜明的后殖民主义特征。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讲述了殖民时代,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人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了大量的殖民与反殖民意识。本文结合已有研... 印度遭受殖民压迫数百年,其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西方殖民视角下对东方的异化描写,具有鲜明的后殖民主义特征。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讲述了殖民时代,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人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了大量的殖民与反殖民意识。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对作品中经典男性人物形象—朗尼、菲尔丁以及阿济兹进行分析。三者背后都折射出了鲜明的东方主义色彩。同时,本文通过剖析这三种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形成的原因,从而探寻福斯特的反殖民意识与后殖民主义书写,以期为《印度之行》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主义 印度之行 殖民意识 反殖民意识 男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揭开殖民面具,唤醒身份意识——后殖民批评视角下的《在我皮肤的城堡里》
19
作者 张璇 孙妮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67-71,共5页
乔治·拉明的代表作《在我皮肤的城堡里》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它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加勒比动荡不安的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G所在的克莱顿村的学校教育和村民生活的描写,揭示了无处不在的殖民统治和文化霸权影响。小说结尾通过... 乔治·拉明的代表作《在我皮肤的城堡里》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它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加勒比动荡不安的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G所在的克莱顿村的学校教育和村民生活的描写,揭示了无处不在的殖民统治和文化霸权影响。小说结尾通过描写从美国回来的特拉姆普尔让G认识到了种族身份问题并最终踏上离乡之路,展现了作家力图通过自我流放,找寻自我身份,唤醒民族身份意识。从后殖民批评视角,探讨《在我皮肤的城堡里》的反殖民和身份意识觉醒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拉明 《在我皮肤的城堡里》 反殖民 身份意识觉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 被引量:24
20
作者 陈历明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110-114,共5页
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角出发,以小说《红楼梦》中的成语为例,本着文化的平等对话这一宗旨,扼要探讨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在翻译其中文化时各自的处理方式及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分析了霍克斯译文中所凸现的那种"殖民者的凝视"及其... 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角出发,以小说《红楼梦》中的成语为例,本着文化的平等对话这一宗旨,扼要探讨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在翻译其中文化时各自的处理方式及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分析了霍克斯译文中所凸现的那种"殖民者的凝视"及其背后的成因,而杨译则呈一种非殖民化的对峙。由此提出,在后殖民视域的中西文化对话中,不应以文化身份的缺失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 非()殖民 殖民者的凝视 文化对话 文化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