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森林土壤pH和养分空间分布——以乐昌市为例
1
作者 叶洋 李莹莹 +3 位作者 张亮彪 赵志明 齐也 丁晓纲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1期77-85,共9页
为了科学管理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的土壤养分,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以韶关市乐昌市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随机布点、专题布点和林分布点相结合采集165个土壤样点,检测土壤pH、有机碳和大量元素含量,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克... 为了科学管理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的土壤养分,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以韶关市乐昌市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随机布点、专题布点和林分布点相结合采集165个土壤样点,检测土壤pH、有机碳和大量元素含量,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克里金插值法探究不同土壤层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与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有机碳与全氮(TN)、全磷(TP)含量呈正相关,全氮与全磷含量也为正相关,其中有机碳与全氮在不同土壤深度始终保持强相关性(P<0.01)。空间分布图显示,每个指标在不同土壤深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高值和低值的分布区域也相近。结果表明,乐昌市森林土壤表层大多呈强酸或酸性,pH随着土壤深度加深而升高;表层有机碳含量丰富,均在中等及以上水平,随着土壤深度加深而递减;表层全氮含量丰富,均在中等及以上水平,随着土壤深度加深递减;表层全磷含量匮乏,均在中等及以下水平,随着土壤深度加深递增;表层全钾(TK)含量丰富,绝大多数区域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 土壤PH 有机碳 大量元素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
2
作者 涂晓云 赵洋毅 +3 位作者 王克勤 欧阳田甜 李志成 和娴越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4,共12页
【目的】探究典型中亚热带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时间(年、干湿季)与空间(土层)异质性特征,分析森林群落演替进程中引起土壤不同土层体积含水量异质性的主要因素,为区域林水资源管理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提供基... 【目的】探究典型中亚热带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时间(年、干湿季)与空间(土层)异质性特征,分析森林群落演替进程中引起土壤不同土层体积含水量异质性的主要因素,为区域林水资源管理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取云南玉溪磨盘山的典型森林,包括演替初期的云南松林(PF)、演替中期的云南松阔叶混交林(PBMF)和顶级群落常绿阔叶林(EBF),应用时域反射法与经典统计学分析法,于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测量样地0~60 cm土层内每1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探析森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异质性及影响因素。【结果】1)在气候干湿分明、干旱频繁的中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储水量在时间上呈中等变异且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随演替进行,年均土壤储水量为EBF最大,MPBF次之,PF最小。EBF与PBMF全年土壤储水量较PF分别平均增加31.24%和15.22%。2)3种演替阶段森林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增大,0~1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平均比50~60 cm土层低45.22%,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异系数与土壤体积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3)土壤体积含水量与林分密度、树高、胸径、土壤密度、土壤砂粒含量均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面积指数、郁闭度、土壤孔隙度、黏粒含量、粉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面积指数、土壤孔隙度、粉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和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关联程度最高。【结论】云南玉溪磨盘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的年、干湿季和0~6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异系数均值分别为19.86%、17.31%、14.06%和20.58%,均表现出中等强度异质性,随演替进行森林土壤储水能力不断增强。叶面积指数、土壤孔隙度、砂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和有机碳含量是土壤不同土层体积含水量产生空间异质性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体积含水量 森林演替 时空异质性 磨盘山 中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划分新方法-最大受光面法 被引量:25
3
作者 庄崇洋 黄清麟 +2 位作者 马志波 郑群瑞 王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共11页
【目的】依据林木树冠是否接受到垂直光照和林木树冠接受到垂直光照的程度提出林层划分新方法——最大受光面法,为揭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垂直结构的自然分异规律提供新方法。【方法】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将林... 【目的】依据林木树冠是否接受到垂直光照和林木树冠接受到垂直光照的程度提出林层划分新方法——最大受光面法,为揭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垂直结构的自然分异规律提供新方法。【方法】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将林分划分为受光层和非受光层;在受光层中,以林木树高为聚类因子采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法)对受光层进一步分层。【结果】通过最大受光面法将5块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标准地划分为受光层Ⅰ和非受光层Ⅱ,其中受光层包括Ⅰ_1和Ⅰ_2亚层;最大受光面法林层划分结果显示,5块标准地的受光层和非受光层的分界面高度(即第Ⅰ,Ⅱ层分界面高度)分别为17.0,16.5,17.0,17.0和16.0 m;Ⅰ_1和Ⅰ_2亚层的分界面高度分别为25.0,27.0,25.0,22.9和25.0 m;划分林层后,Ⅰ_1,Ⅰ_2和Ⅱ层的每公顷蓄积量,相邻的Ⅰ_1,Ⅰ_2和Ⅱ层间的高差和Ⅰ_1,Ⅰ_2,Ⅱ层平均胸径均符足林层划分国家标准(GBT 26424—2010)。【结论】CVPA-H曲线的变化规律证实了最大受光面的存在,在野外只需判断林木树冠是否接受到垂直光照和林木树冠是否明显突出(即接受到垂直光照的程度)即可实现林层划分,无需测量每株林木树高,野外操作简单易行;林层划分结果与剖面图判断结果的对比和各层测树因子都符合林层划分国家标准(GBT 26424—2010)等,验证了最大受光面法划分林层的科学性;最大受光面法能较好地反映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垂直结构的自然分异规律,该方法依据林木树冠是否能接受到垂直光照和接受到垂直光照的程度进行林层划分,体现了林木对垂直光照和空间资源竞争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天然阔叶林 林层划分 最大受光面 ward法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亚热带缓丘区红粘土红壤肥力的演化 Ⅱ.化学和生物学肥力的演化 被引量:93
4
作者 孙波 张桃林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3-217,共15页
本文着重探讨红粘土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在利用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评价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演化的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红粘土红壤的林草地及荒地系统由于长期受侵蚀淋溶等退化过程的影响,土壤... 本文着重探讨红粘土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在利用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评价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演化的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红粘土红壤的林草地及荒地系统由于长期受侵蚀淋溶等退化过程的影响,土壤养分水平已跌至“谷底”值。垦殖利用后,其化学肥力随着耕垦熟化过程不断提高,表现为土壤中各种速效养分及交换性Ca、Mg含量均增加,而交换性Al含量降低。同样,林草地系统红粘土红壤的生物学肥力较低;耕垦利用后,其生物学肥力也随着熟化过程而提高,表现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腐殖质品质和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交换性阳离子组成、养分全量及速效含量可作为评价红粘土红壤化学肥力演化的指标。而土壤有机质、HA、微生物总数、微生物生物量碳、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是评价红粘土红壤生物学肥力演化最重要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缓丘区 红壤 化学肥力 生物学肥力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直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被引量:16
5
作者 庄崇洋 黄清麟 +2 位作者 马志波 郑群瑞 王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27,共10页
【目的】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直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为揭示天然林结构、辅助天然林相关测树因子的调查和指导天然林经营规划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划分5块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利用Shapiro-Wilk检验(... 【目的】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直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为揭示天然林结构、辅助天然林相关测树因子的调查和指导天然林经营规划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划分5块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利用Shapiro-Wilk检验(S-W检验)对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直径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偏度和峰度描述各林层直径分布图形特征,利用Meyer负指数函数和Weibull分布函数对各林层直径分布进行拟合,根据卡方检验结果选择拟合效果较好的函数拟合各林层直径分布,分析各林层直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S-W检验表明,各标准地全林分、第Ⅲ亚层和第Ⅱ亚层直径分布均不服从正态分布;1-3号标准地第Ⅰ亚层直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4和5号标准地第Ⅰ亚层直径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各标准地内,各亚层的S-W值随亚层高度的升高而增大。从总体上看,除5号标准地第Ⅱ、Ⅲ亚层的偏度和峰度及2号标准地第Ⅰ、Ⅱ亚层的峰度外,各亚层偏度和峰度的绝对值均随林层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利用Meyer负指数函数拟合全林分(所有标准地均未通过卡方检验)和第Ⅱ亚层(2和4号标准地通过卡方检验,1、3和5号未通过)时适应性较差;而在拟合第Ⅰ亚层(所有标准地均通过卡方检验)和第Ⅲ亚层(3、4和5号标准地通过卡方检验,1和2号未通过)时有较好的适应性。Weibull分布函数对各林层的直径分布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除了1号标准地全林分直径分布外,1号标准地剩余亚层和其他标准地各林层均通过Weibull分布的卡方检验。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典型林分各标准地直径分布后发现,随着各亚层高度的升高,各亚层直径分布由倒"J"形曲线向右偏山状曲线和正态分布曲线过渡,顶峰向右移动,同时峰值随之减小。【结论】划分林层后,Weibull分布函数在拟合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直径分布时比Meyer负指数函数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各亚层S-W检验中P值、偏度和峰度以及Weibull函数中各亚层直径分布图形波峰的变化情况说明各亚层直径分布有随亚层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度增大而逐渐向正态分布过渡的趋势;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直径分布间的差异说明分林层研究直径分布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典型天然阔叶林 分层 直径分布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两种水稻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陈防 刘冬碧 +3 位作者 熊桂云 姜丽娜 郭晓敏 郭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88-692,共5页
关键词 中亚热带 水稻土 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亚热带网纹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29
7
作者 叶玮 朱丽东 +3 位作者 李凤全 杨立辉 Shinji Kanayama Sadayo Yabuki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5-391,共7页
130个样品的粒度、黏土矿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以及Sr、Nd同位素分析表明,广泛分布在中亚热带地区并且具有一定厚度的第四纪网纹红土为加积型沉积。该类沉积粒度组成与北方风尘沉积类似,粉砂含量占优势,〉50μm含量小于5%,5~50ta... 130个样品的粒度、黏土矿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以及Sr、Nd同位素分析表明,广泛分布在中亚热带地区并且具有一定厚度的第四纪网纹红土为加积型沉积。该类沉积粒度组成与北方风尘沉积类似,粉砂含量占优势,〉50μm含量小于5%,5~50tan组分41.2%-61.5%,〈5μm黏粒26.9%-55.8%;黏土矿物组成中含有较多的石英、云母和高岭石;全土体的平均硅铝率为7.96,硅铁铝率6.11;稀土元素丰度179.6mg kg^-1,与地壳平均值(178mgkg^-1)、北京郊区1998年12月大气粉尘稀土总量(178.0mgkg^-1)以及两块中国黄土标样(178.2mgkg^-1)非常接近,并且表现为轻稀土强烈富集,重稀土淋失,Ce元素正异常;网纹红土全岩样品的^87Sr/^86Sr值界于0.725657~0.727714之间,Nd同位素0.511989~0.512098,与佳县上新世红黏土和黄土的酸不溶相性物质接近。理化特征指示,第四纪加积型网纹红土与北方黄土中的古土壤以及上新世红黏土的形成环境类似,并且具有稳定的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纹红土 稀土元素 中亚热带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更新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闫淑君 洪伟 吴承祯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5-31,共7页
 对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林隙和非林隙林分进行调查 ,分析主要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树种对林隙大小的更新反应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和非林隙林分中重要值不同。根据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外重要值位序的差异大...  对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林隙和非林隙林分进行调查 ,分析主要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树种对林隙大小的更新反应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和非林隙林分中重要值不同。根据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外重要值位序的差异大小 ,将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树种划分为 7种类型 :(1)只出现于林隙中 ;(2 )只出现于非林隙林分中 ;(3)对林隙更新反应不显著 ;(4 )对林隙有强烈正更新反应 ;(5 )对林隙有强烈负更新反应 ;(6 )对林隙有中等正更新反应 ;(7)对林隙有中等负更新反应的树种。不同树种对林隙大小的更新反应不同 ,山矾在林隙面积为 10 0m2 左右时其更新密度达到最大 ,木荷在林隙面积为 30 0~ 4 0 0m2 时 ,其更新密度达到最大 ,其他几种的更新密度都在林隙面积为 10 0~ 2 0 0m2 时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 更新反应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福建 树种 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亚热带缓丘区红粘土红壤肥力的演化 Ⅰ.物理学肥力的演化 被引量:42
9
作者 孙波 张桃林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5-47,共13页
我国东南丘陵区有丰富的气候和生物资源,红壤肥力是限制其潜力发挥的重要因子。本文着重探讨中亚热带红粘土红壤物理学肥力在不同利用过程中的演化特征,然后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筛选出评价指标,确定各自的权重系数,最后对土壤的物理学... 我国东南丘陵区有丰富的气候和生物资源,红壤肥力是限制其潜力发挥的重要因子。本文着重探讨中亚热带红粘土红壤物理学肥力在不同利用过程中的演化特征,然后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筛选出评价指标,确定各自的权重系数,最后对土壤的物理学肥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林草地土壤相比,耕垦后表层红粘土红壤的物理学肥力在江西发生退化,表现在土壤结构遭破坏,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数量减少,土壤通气和毛管孔隙减少,毛管孔隙分布不均匀等方面;而在浙江则有一定程度的进化。耕地土壤的物理学肥力随着旱耕熟化过程而增加,但是水旱轮作过程对其有不利的影响。园地系统中茶园土壤的物理学肥力较桔园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缓丘区 红粘土红壤 物理学肥力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几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储存功能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王华 黄宇 +1 位作者 汪思龙 邹冬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6-580,共5页
采用定位研究方法,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对比研究了中亚热带区域7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储存功能。结果表明,次生常绿阔叶林碳、氮储存功能最强,杉阔混交林碳、氮储存功能比同林龄的杉木纯林强,而第1代杉木纯林碳、氮储存功能强... 采用定位研究方法,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对比研究了中亚热带区域7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储存功能。结果表明,次生常绿阔叶林碳、氮储存功能最强,杉阔混交林碳、氮储存功能比同林龄的杉木纯林强,而第1代杉木纯林碳、氮储存功能强于连栽杉木纯林。生态系统碳、氮储存功能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土壤层是主要部分,其次为乔木层,然后是根系,林下植被层和凋落层所占比例最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储存功能与林下植被生物量、森林凋落物现存量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但与地下部分生物量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森林生态系统 碳、氮储存功能 次生常绿阔叶林 杉阔混交林 杉木纯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闫淑君 洪伟 +2 位作者 吴承祯 毕晓丽 范海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8-41,共4页
对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非林隙与林隙内物种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随林隙大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万木林常绿阔叶林林隙内物种多样性高于非林隙内 ,乔木树种物种多样性随林隙大小的变化呈双峰曲线 ,其物种多样性为 2 0 0~ 30 0m2... 对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非林隙与林隙内物种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随林隙大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万木林常绿阔叶林林隙内物种多样性高于非林隙内 ,乔木树种物种多样性随林隙大小的变化呈双峰曲线 ,其物种多样性为 2 0 0~ 30 0m2 面积林隙内达最大值 ;而灌木树种多样性随林隙大小的变化呈单峰曲线 ,其物种多样性为 4 0 0~ 5 0 0m2 面积林隙内达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林隙 物种多样性 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2种原始兰科植物对变化光环境的响应与适应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志华 臧润国 +1 位作者 奇文清 余让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29,共7页
金佛山兰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个体数极少 ,仅见于南川金佛山及附近的稀疏马尾松林下 ,并只与其亲缘种金兰生长在一起。在温室内 ,模拟研究了金佛山兰和金兰对不同强度变化光环境的响应与适应。结果表明 :①在强光下利用便携式光合仪长... 金佛山兰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个体数极少 ,仅见于南川金佛山及附近的稀疏马尾松林下 ,并只与其亲缘种金兰生长在一起。在温室内 ,模拟研究了金佛山兰和金兰对不同强度变化光环境的响应与适应。结果表明 :①在强光下利用便携式光合仪长时间观测植物的光合速率时 ,由于温度的影响 ,应使用温控系统才能获得更准确结果。②对于PAR 80 0到 2 0 0 μmolphotons·m- 2 s- 1 之间任何强度的光照变化 ,金佛山兰和金兰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 浓度、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均保持相对稳定 ,表现出对大幅度变化光环境较好的适应性 ;对于逐渐遮荫至 10 0 μmolphotons·m- 2 s- 1 左右 ,金佛山兰和金兰均以降低水分利用率、提高光能利用率来适应变化的光环境。③不同强度的间断遮荫对二者光合速率等的影响程度不同。 2种原始兰花的净光合速率随间断遮荫均先迅速降至最低 ,然后逐渐回升 ,在恢复光照后 ,金兰比金佛山兰能更快地恢复光合作用 ;蒸腾速率随间断遮荫迅速降低 ,恢复光照后 ,大多能迅速恢复至遮荫前水平。恢复光照后 ,二者的气孔导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间断遮荫能导致二者胞间CO2 浓度升高约 2 0 %以上 ,恢复光照后 ,大多能迅速恢复到原有水平。所有这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原始兰科植物 变化光环境 金佛山兰 金兰 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边缘木高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闫淑君 洪伟 吴承祯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共4页
通过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4个林隙的559株边缘木的调查,研究其径级和高度级的结构特征,用韦布尔分布(Weibull)模型和正态分布分别拟合径级和高度级分布.结果表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边缘木径级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 通过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4个林隙的559株边缘木的调查,研究其径级和高度级的结构特征,用韦布尔分布(Weibull)模型和正态分布分别拟合径级和高度级分布.结果表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边缘木径级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而高度的分布既符合Weibull又符合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特征 边缘木 林隙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径级 高度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单优群落的林层划分--以格氏栲群落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志波 黄清麟 +3 位作者 庄崇洋 郑群瑞 王宏 陈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共7页
【目的】以格氏栲群落为例,研究中亚热带单优群落乔木层的林层划分,为进一步探讨林层特征及林层形成与发展动态提供先决条件。【方法】在福建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保护区设置2块50 m×50 m格氏栲标准地,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剖面图法和... 【目的】以格氏栲群落为例,研究中亚热带单优群落乔木层的林层划分,为进一步探讨林层特征及林层形成与发展动态提供先决条件。【方法】在福建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保护区设置2块50 m×50 m格氏栲标准地,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剖面图法和基于有限正态混合模型的聚类法研究格氏栲群落的林层划分。【结果】2块标准地均为郁闭林分,且郁闭度均不低于0.95;1号标准地林分密度为424株·hm^-2、平均胸径为39.2 cm、平均树高为26.69 m、蓄积量为588.04 m^3·hm^-2,2号标准地林分密度为542株·hm^-2、平均胸径为29.1 cm、平均树高为26.69 m、蓄积量为417.19 m^3·hm^-2;3种林层划分方法均可给出林层数和各层临界高度,其中最大受光面法外业工作量少、使用简便,且分层结果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根据最大受光面法,格氏栲群落乔木层分为受光层和非受光层,2块标准地的临界高度分别为16.00和16.90 m,符合剖面图和基于有限正态混合模型的聚类分析结果;1号标准地受光层与非受光层林木株数比约为6∶4、蓄积量比约为99∶1,2号标准地受光层与非受光层林木株数比约3∶7、蓄积量比约为97∶3;在1号标准地,分布在受光层和非受光层的格氏栲分别占标准地林木总株数的40.6%和3.8%、总蓄积量的76.9%和0.4%,在2号标准地,分布在受光层和非受光层的格氏栲分别占标准地林木总株数的27.0%和5.7%、分别占总蓄积量的84.1%和0.2%。【结论】在3种林层划分方法中,最大受光面法较适合格氏栲单优群落的林层划分。调查的2个格氏栲群落可分为受光层和非受光层,受光层以格氏栲数量和蓄积占绝对优势,非受光层格氏栲不占优势,这种垂直分布格局暗示林下更新与补充不足,不利于格氏栲种群的持续发展。应进一步研究各林层的主要特征、层与层的相互关系和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发展动态,为天然格氏栲群落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优群落 垂直结构 林层 乔木层成层性 最大受光面法 中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东部茶树(Camellia sinensis)叶片光合及呼吸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黄承才 常杰 +2 位作者 葛滢 刘柯 徐青山 《科技通报》 1999年第3期173-177,共5页
茶树(Cameliasinensis)叶片光合速率(Pn)与光照强度(L)、气温(t)多元相关呈极显著水平,其回归方程可作为光合速率估算的模型;日光合量与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呼吸速率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回归方... 茶树(Cameliasinensis)叶片光合速率(Pn)与光照强度(L)、气温(t)多元相关呈极显著水平,其回归方程可作为光合速率估算的模型;日光合量与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呼吸速率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回归方程均可作为叶片日光合量、呼吸速率的估算模型.茶树的年净光合量、年呼吸量估算结果分别为3.43×104mgCO2·dm-2·a-1和3.53×104mgCO2·d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光速速率 呼吸速率 叶片 中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4种森林类型土壤碳密度和碳贮量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强 马明东 陈暮初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2,共5页
研究了地处中亚热带的都江堰灵岩山的4种森林类型土壤的有机碳(SOC)密度、碳贮量及其相关规律。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及不同土层SOC含量和SOC密度均差异显著。随土层深度增加,SOC含量和密度逐渐减小。柳杉林、银杏林、杉木+喜树混交林... 研究了地处中亚热带的都江堰灵岩山的4种森林类型土壤的有机碳(SOC)密度、碳贮量及其相关规律。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及不同土层SOC含量和SOC密度均差异显著。随土层深度增加,SOC含量和密度逐渐减小。柳杉林、银杏林、杉木+喜树混交林和楠木林土壤的SOC含量分别为12.26、12.40、11.88和9.33 g.kg-1,SOC密度分别为15.59、15.20、15.03和8.11 kg.m-2。4种林地碳贮存较高,平均碳贮量134.83 t.hm-2,说明灵岩山土壤有机碳累积丰富,而不同林分差异较大。SOC含量与全N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线性回归拟合较好,说明土壤中碳素的贮存与氮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土壤有机碳 垂直分布 C/N 中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研究——以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闫淑君 洪伟 吴承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5-8,共4页
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隙的不断发展,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不规则性增强,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破碎化程度加深,而林隙冠空隙斑块的分形维数... 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隙的不断发展,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不规则性增强,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破碎化程度加深,而林隙冠空隙斑块的分形维数减小。林隙冠空隙的斑块分形维数小于扩展林隙的斑块分形维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林隙动态 景观格局 林隙冠空隙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丝栗栲群落物种-个体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钱莲文 吴承祯 +2 位作者 洪伟 宋萍 范海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70-173,共4页
对中亚热带丝栗栲群落物种 个体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剩余标准差 (RSE)、偏差绝对值平均值 (AAD)和相对偏差绝对值平均值 (AARD) 3个评价指标之间存在极强正秩相关 ,表明它们对物种 个体关系模型评价结果具很强一致性 ,乔木层 5种曲线拟... 对中亚热带丝栗栲群落物种 个体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剩余标准差 (RSE)、偏差绝对值平均值 (AAD)和相对偏差绝对值平均值 (AARD) 3个评价指标之间存在极强正秩相关 ,表明它们对物种 个体关系模型评价结果具很强一致性 ,乔木层 5种曲线拟合效果最佳为y =1.85 18x2 - 7.84 86x +14 .5 ,灌木层 5种曲线拟合效果最佳为y =12 4 84e0 .1572x;群落中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多度分布均遵从对数正态分布 ,表明该丝栗栲群落发展较成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 中亚热带 乔木层 灌木层 物种 成熟 个体 生物多样性 平均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群落各乔木亚层的空间格局与关联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志波 黄清麟 +2 位作者 庄崇洋 郑群瑞 王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19,共8页
【目的】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群落的空间格局和关联性,以期更深入地了解群落构建机制和空间结构与群落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以典型群落为样板的近自然经营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在福建省万木林保护区内近原始林... 【目的】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群落的空间格局和关联性,以期更深入地了解群落构建机制和空间结构与群落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以典型群落为样板的近自然经营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在福建省万木林保护区内近原始林群落地段设5块50 m×50 m样地,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划分乔木层,使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乔木层及其各亚层的空间格局和关联性。【结果】调查样地的乔木层都可以划分为受光层和非受光层2个亚层,即第Ⅰ,Ⅱ亚层;各样地乔木层的第Ⅰ,Ⅱ亚层在0~25 m尺度内都主要为随机格局,在不服从随机格局的个别尺度上,第Ⅰ亚层主要为均匀格局,与同层林木间竞争较为激烈有关,第Ⅱ亚层主要为聚集格局,与该层林木在个别地段的聚集生长有关;第Ⅰ,Ⅱ亚层之间总体表现为无显著关联,只在个别尺度上偏离零模型。【结论】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群落主要受中性作用控制;群落内部的各种生态学过程处于平衡状态,因此群落具有稳定性,可以长期维持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天然阔叶林 万木林 空间格局 关联性 乔木层的成层性 中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层的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的种间关联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志波 黄清麟 +2 位作者 庄崇洋 郑群瑞 王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16,共7页
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乔木层普遍具有自然成层特征,通过划分林层,研究了两个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群落各层组成种间的种间联结,以揭示各层林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群落树种丰富,乔木层分别有65和53个树种;乔木层都可划分为... 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乔木层普遍具有自然成层特征,通过划分林层,研究了两个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群落各层组成种间的种间联结,以揭示各层林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群落树种丰富,乔木层分别有65和53个树种;乔木层都可划分为受光层和非受光层两个亚层,受光层对群落起控制作用;两个群落的受光层所有树种都是总体负关联,导致了乔木层的总体负关联;无论是乔木层还是两个亚层,各层林木均可结成数量可观的成对组合,但大多数树种两两之间关系松散或相互独立,只有个别树种与其他树种有显著的正或负关联,表明调查群落主要受随机过程控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中需要关注猴欢喜和新木姜子,因为在包含这两个种的显著关联的种对中,前者与其他树种的均为负关联,后者则以正关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天然阔叶林 乔木层 成层性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