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个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种(系)品比试验初报
1
作者 任丹 郭丽 +3 位作者 赵艳梅 牟子蛟 张亚楠 王淑兰 《农村实用技术》 2025年第7期60-62,共3页
为了了解不同油菜在玉溪市红塔区的适应性、丰产性及可推广性,筛选出适宜红塔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通过在红塔区开展的9个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验证各品种在红塔区适应性,结果表明:玉红油11号、编号27、玉红油8... 为了了解不同油菜在玉溪市红塔区的适应性、丰产性及可推广性,筛选出适宜红塔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通过在红塔区开展的9个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验证各品种在红塔区适应性,结果表明:玉红油11号、编号27、玉红油8号、产量分别为4136.85kg/hm^(2),3906.3kg/hm^(2),3903.9kg/hm^(2),分别比对照花油8号增产14.82%,9.79%,9.74%,产量达到极显著水平。这3个品种产量高、抗逆性好,生育期适中,田间表现整齐度好,油菜籽的产量和品质得以保障,有利于形成丰产,适宜在玉溪市红塔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 冬油菜 新品种 比较试验 红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叶片结构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史洋洋 蒲媛媛 +10 位作者 武军艳 孙万仓 刘丽君 马骊 王旺田 赵玉红 杨刚 范婷婷 边靓 路晓明 马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38,共11页
为明确我国北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响应冷冻胁迫后的生理差异,以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2016TS(G)10和弱抗寒品种天油2288为材料进行低温处理,通过观察植株形态、叶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REL),丙二醛(MDA)、可... 为明确我国北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响应冷冻胁迫后的生理差异,以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2016TS(G)10和弱抗寒品种天油2288为材料进行低温处理,通过观察植株形态、叶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REL),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含量,净光合速率(P_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2016TS(G)10和天油2288在-2℃的冷冻胁迫下植株表型和存活率差异最显著。在-2℃持续胁迫24 h的过程中,2个材料的REL,MDA、SP、SS、Pro含量,P_n、C_(i),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a/b生理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强抗寒品系2016TS(G)10叶片中的SP、SS含量较弱抗寒品种天油2288分别增加了5.10%和29.69%(P≤0.01),REL和MDA含量分别下降了4.8%和17.9%(P≤0.01)。在-2℃下,2016TS(G)10叶片叶绿体结构完整,有较多淀粉粒的积累;而天油2288叶片叶绿体破裂、降解,无淀粉粒。室温恢复48 h后,强抗寒的2016TS(G)10表型和P_n恢复能力更强。因此,鉴定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需要在0℃~-4℃的低温进行,叶片叶绿体结构和数量的稳定,尤其是淀粉粒的积累是影响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抗寒性 叶片解剖结构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纳米钙引发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抗旱性比较
3
作者 段圣省 吴妍 +2 位作者 白晨阳 王晶 周广生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28-32,57,共6页
利用8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进行不同浓度的纳米钙引发,在PEG模拟干旱条件下进行萌发试验,筛选出可提高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纳米钙引发适宜浓度。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纳米钙引发改变了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抗旱性,... 利用8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进行不同浓度的纳米钙引发,在PEG模拟干旱条件下进行萌发试验,筛选出可提高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纳米钙引发适宜浓度。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纳米钙引发改变了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抗旱性,8个甘蓝型油菜品种萌发期的指标存在差异。采用隶属函数法对甘蓝型油菜萌发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各品种的抗旱性差异较大,综合评价值(D)为0.046~0.963,其中紫杆油菜萌发期抗旱性最强,其次是华油杂50、云油杂28,中双11萌发期抗旱性最弱。以纯水引发为对照,100、200、300 mg/L纳米钙引发均可提高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除华油杂50外,200 mg/L纳米钙引发明显提高了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筛选的抗旱型品种以及纳米钙引发的最适浓度为提高干旱条件下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干旱胁迫 种子萌发 纳米钙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适宜“稻稻油”模式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评价与筛选 被引量:1
4
作者 彭菁菁 潘俊峰 +9 位作者 汪家凯 李妹娟 胡香玉 梁开明 傅友强 刘彦卓 胡锐 王昕钰 叶群欢 尹媛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6-965,共10页
【目的】评价、筛选适宜广东“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解决目前生产上轮作茬口不衔接的突出问题,促进广东粮油产能提升。【方法】试验在双季稻冬闲田实施,以25个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评价材料,调查测定各品种... 【目的】评价、筛选适宜广东“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解决目前生产上轮作茬口不衔接的突出问题,促进广东粮油产能提升。【方法】试验在双季稻冬闲田实施,以25个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评价材料,调查测定各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分析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试验品种全生育期变幅为136~151 d,播种期至初花期、初花期至盛花期、盛花期至终花期、终花期至成熟期的持续时间均值分别为88.0、7.2、21.1和30.0 d,大于0℃平均有效积温分别为1648.4、98.3、360.3和525.3℃;平均产量1832.1 kg·hm^(−2)(变幅1279.0~2288.1 kg·hm^(−2)),平均日产量12.5 kg·hm^(−2)(变幅8.6~15.5 kg·hm^(−2));每角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籽粒含油量(w)平均44.5%(变幅40.4%~48.4%),蛋白质含量(w)平均22.4%(变幅19.2%~25.4%),油酸含量(w)平均58.5%(变幅19.6%~73.3%)。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播种期至初花期的平均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含油量与播种期至初花期的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表明,11个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属于高产类型,日产量高以及每角粒数、一次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多是其主要特征。【结论】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在广东的适应性差别大,日产量高以及每角粒数、一次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多的品种能够充分利用生育前期光温资源,有利于高产和高油性状形成,适宜在粤中与丘陵稻作区“稻稻油”模式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熟制 “稻稻油”模式 水旱轮作 甘蓝型冬油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寒旱区甘蓝型冬油菜的春化特性与抗寒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海卿 李静 +6 位作者 刘海霞 王燕琴 周莹莹 张忠财 苏芸芸 孙于卜 孙万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2-71,共10页
【目的】研究甘蓝型冬油菜春化特性与抗寒性的关系,为超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选育和抗寒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冬性品种16-2444、17-2251,冬性品种天油14号、天油2238,弱冬性品种甘杂9号、秦早1号等6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 【目的】研究甘蓝型冬油菜春化特性与抗寒性的关系,为超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选育和抗寒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冬性品种16-2444、17-2251,冬性品种天油14号、天油2238,弱冬性品种甘杂9号、秦早1号等6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通过春播,测定春化率、株高标准化值,分析春化特性;秋播冬前测定株高、根长、根颈直径、生物量,并统计越冬率,同时结合低温发芽试验,利用抗寒系数和综合抗寒系数对品种抗寒性进行评价,利用相关性分析研究品种春化特性与抗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6个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为20.9%~74.4%,根颈直径为10.7~18.0 mm,根鲜质量为9.3~23.2 g/株;4℃发芽率为26.4%~56.4%,各品种发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7-2251>16-2444>天油14>天油2238>甘杂9号>秦早1号。6个甘蓝型冬油菜春播的春化率为0~79.3%;株高标准化值为0.017~0.892,其变化趋势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秦早1号、甘杂9号>天油2238>天油14号>16-2444>17-2251。通过计算综合春化系数和综合抗寒系数对其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其中17-2251和16-2444为抗寒性品种,天油14号和天油2238为弱抗寒性品种,甘杂9号和秦早1号为不抗寒品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抗寒系数与越冬率、根颈直径、4℃发芽期抗寒系数、根鲜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根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春播综合春化系数、春化率、株高标准化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强冬性品种16-2444和17-2251可在北方寒旱区种植,越冬率、低温冻害前根颈直径大小、根鲜质量、4℃发芽率、春播春化率是北方地区强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种选育和抗寒性评价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春化特性 抗寒性 北方寒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山旱作区甘蓝型冬油菜品种比较试验
6
作者 史娟娟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4年第11期13-17,共5页
为了筛选出适宜天水市秦州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甘蓝型冬油菜品种,解决该区域甘蓝型冬油菜越冬难的瓶颈问题,2023—2024年开展了浅山旱作区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天油2444产量最高,为2711.11 kg/hm^(2),较甘杂1号(CK)增产45... 为了筛选出适宜天水市秦州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甘蓝型冬油菜品种,解决该区域甘蓝型冬油菜越冬难的瓶颈问题,2023—2024年开展了浅山旱作区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天油2444产量最高,为2711.11 kg/hm^(2),较甘杂1号(CK)增产450.00 kg/hm^(2),增产率为19.90%;天油14号产量次之,为2683.33 kg/hm^(2),较甘杂1号(CK)增产422.22 kg/hm^(2),增产率为18.67%;陇油88产量为2494.44 kg/hm^(2),较甘杂1号(CK)增产233.33 kg/hm^(2),增产率为10.32%;天油19号产量为2466.67 kg/hm^(2),较甘杂1号(CK)增产205.56 kg/hm^(2),增产率为9.09%。综合来看,天油2444、天油14号、陇油88和天油19号表现为高产、优质、抗寒,适合在秦州区海拔1680 m及以下浅山区种植,高海拔地区有待进一步试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山旱作区 甘蓝型冬油菜 品种 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处理对甘肃中部地区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武军艳 孙万仓 +4 位作者 杨杰 魏文惠 郭秀娟 张俊杰 张鹏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6-99,共4页
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土覆盖、农家肥覆盖处理对甘肃中部地区甘蓝型冬油菜的越冬率、生育期、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盖处理较露地栽培可缩短总生育期2-11 d,各生育时期也相应缩短。其中地膜覆盖效果最好,可缩短生育期11 d左右,农... 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土覆盖、农家肥覆盖处理对甘肃中部地区甘蓝型冬油菜的越冬率、生育期、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盖处理较露地栽培可缩短总生育期2-11 d,各生育时期也相应缩短。其中地膜覆盖效果最好,可缩短生育期11 d左右,农家肥覆盖与土覆盖处理分别可缩短生育期2 d与5 d。地膜覆盖、土覆盖、农家肥覆盖越冬率分别为95.45%、81.25%、80.77%,露地栽培越冬率为66.67%。覆盖处理较露地栽培的越冬率增加14.1-28.78个百分点。覆盖处理的株高、主花序长度、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以及角粒数等性状优于露地栽培。覆盖处理可提高产量,其中地膜覆盖产量达到5 358.3 kg/hm^2,土覆盖为3 854.25 kg/hm^2,农家肥覆盖产量为3 704.25 kg/hm^2,分别较对照增产50.94%、8.57%和4.34%。覆盖对提高土壤温度有良好影响,无论地膜覆盖、土覆盖还是农家肥覆盖,土壤温度均高于露地栽培的处理。根据覆盖栽培越冬保苗效果、增产效果以及农事作业的可操作性,建议甘肃中部地区甘蓝型冬油菜栽培以地膜覆盖和土覆盖为主要覆盖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覆盖 越冬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内源ABA、GA及比值对白菜型和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的响应 被引量:22
8
作者 刘海卿 方园 +10 位作者 武军艳 陈奇 孙万仓 刘自刚 方彦 米超 蒲媛媛 赵艳宁 董小云 曾秀存 许耀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29-1538,共10页
为阐明低温胁迫下激素含量对冬油菜枯叶期的调控和对抗寒性的响应,为冬油菜抗寒性研究提供依据,以8份不同抗寒等级的白菜型和甘蓝型冬油菜为材料,利用盆栽试验,待幼苗长至5~6片真叶时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低温处理(25℃、10℃、2℃、?5... 为阐明低温胁迫下激素含量对冬油菜枯叶期的调控和对抗寒性的响应,为冬油菜抗寒性研究提供依据,以8份不同抗寒等级的白菜型和甘蓝型冬油菜为材料,利用盆栽试验,待幼苗长至5~6片真叶时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低温处理(25℃、10℃、2℃、?5℃),分析低温胁迫后冬油菜内源ABA、GA含量和叶绿素的变化。回归分析表明温度与ABA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回归方程符合y=?ax+b,随着温度的降低,内源ABA含量呈先缓慢(10℃)后迅速上升(2℃、?5℃)的趋势,且温度处理间、温度与品种互作间差异极显著;由于激素间的拮抗作用GA含量变化则恰好相反。当在0℃以上低温时,品种间ABA含量无明显差异,当温度降到?5℃,白菜型冬油菜ABA含量明显高于甘蓝型,抗寒性强的品种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ABA含量的升高导致叶绿素含量的变化,随着温度降低,叶绿素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且白菜型冬油菜和甘蓝型冬油菜之间存在不同的响应机制,这种作用使白菜型冬油菜叶绿素含量低于甘蓝型冬油菜,导致白菜型冬油菜枯叶期提前,提早进入越冬期,增加了对低温冻害的御性和避性。因此,随着温度的降低冬油菜叶片ABA含量上升,叶绿素降解,白菜型冬油菜更早进入枯叶期,枯叶期较早和降温后ABA含量高是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较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 甘蓝型 冬油菜 ABA GA 叶绿素 低温胁迫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冬油菜在西北不同生态区适应性及生理生化反应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月 孙万仓 +11 位作者 刘自刚 杨宁宁 方彦 曾秀存 孔德晶 鲁美宏 王丽萍 董红业 杨刚 侯献飞 刘林波 种彦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97-205,共9页
选用50个国内外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在兰州和天水两个生态区进行大田种植,苗期进行田间植物学形态特征统计,越冬前降温期对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含量... 选用50个国内外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在兰州和天水两个生态区进行大田种植,苗期进行田间植物学形态特征统计,越冬前降温期对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含量以及相应光合参数进行测定,研究它们在不同生态区的抗寒适应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结果显示:由天水北移至兰州后,各参试品种越冬率大幅下降,证明天水是我国冬油菜分布北界;部分品种形态特征发生变化,78%的叶色加深,52%的叶柄变短,大多数品种的侧裂叶对数由1~2对增至3~4对;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下降,平均降幅为1.54%和60.53%,蒸腾速率(Tr)显著升高,平均升幅为44.27%,不同品种的光合速率(Pn)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同时,CAT、POD、SOD酶活性、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有所升高,其中POD酶活性和MDA含量升高幅度较大,分别为82.59%和48.82%。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地的越冬率与POD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生态区 酶活性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与白菜型冬油菜杂交F_1代植物学性状及自交亲和性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艳宁 米超 +6 位作者 孙万仓 刘自刚 武军艳 方彦 李学才 刘海卿 董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通过甘蓝型冬油菜与北方白菜型冬油菜及其正反交杂种F1植物学形态、生长习性、自交亲和性的比较,分析杂种抗寒性、植物学形态、生长习性、自交亲和性的变化。选择白菜型冬油菜陇油9号与甘蓝型冬油菜Vision组配的(陇油9号×Vision)、... 通过甘蓝型冬油菜与北方白菜型冬油菜及其正反交杂种F1植物学形态、生长习性、自交亲和性的比较,分析杂种抗寒性、植物学形态、生长习性、自交亲和性的变化。选择白菜型冬油菜陇油9号与甘蓝型冬油菜Vision组配的(陇油9号×Vision)、(Vision×陇油9号)甘白杂交正反交组合,通过亲本与杂种形态比较、越冬率统计、套袋自交以及花粉-柱头互作等,对杂种抗寒性、植物学形态、生长习性、自交亲和性作出评价。陇油9号与Vision杂交,杂种F1植物学形态、干物质积累特性为中间型,生长习性和生长点下凹程度均偏白菜型。F1正、反交越冬率分别为68.75%和65.00%,根长为14.83和14.30cm,根颈直径为6.08和5.67mm。自交亲和性为:Vision>F1(Vision×陇油9号)>F1(陇油9号×Vision)>陇油9号,其相应的自交亲和指数为20.83,1.09,1.06,0.87;杂种及其亲本的自交亲和性的大小与其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数量与萌发速度相一致。陇油9号与Vision杂交,杂种F1抗寒性强于甘蓝型冬油菜,但较白菜型冬油菜弱。同时,白菜型冬油菜与甘蓝型冬油菜杂交,杂种F1代自交亲和,但杂种的自交亲和程度远远低于甘蓝型冬油菜,而且F1杂种的自交亲和性因杂交组合方式而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白菜型冬油菜 远缘杂交 干物质积累 自交亲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生长锥与抗寒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学才 金姣姣 +6 位作者 马骊 武军艳 陈其鲜 曾瑞 曾秀存 崔小茹 孙万仓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9-750,共12页
为探究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长锥低温响应特性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以冬性不同的甘蓝型冬油菜为试验材料,通过体式显微镜解剖、石蜡切片、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生长锥形态,通过测定半致死温度(LT_(50))鉴定不同品... 为探究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长锥低温响应特性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以冬性不同的甘蓝型冬油菜为试验材料,通过体式显微镜解剖、石蜡切片、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生长锥形态,通过测定半致死温度(LT_(50))鉴定不同品种的抗寒性,并对STM等生长锥调控关键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冬前低温处理后,强冬性抗寒品种VHTSG10与VHTS309-4苗期的生长锥表面光滑,相对高度较低,弱冬性材料VH天油2288和VH新油23号苗期的生长锥表面有小突起组织,相对高度较高;不同品种间LT_(50)与生长锥相对高度极显著正相关;调控苗期生长锥分化的关键基因BnSTM,其相对表达量与生长锥相对高度显著正相关,而BnCUC2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生长锥相对高度极显著负相关;BnSTM基因存在114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82个氨基酸,包含KNOX1、KNOX2、ELK和Homeobox_KN 4个保守结构域,与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的亲缘关系较近,蛋白序列相似性为98.69%,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BnSTM蛋白在细胞核表达,参与茎尖分生组织的生长发育,与预测结果一致。因此,冬性越强的甘蓝型冬油菜,苗期生长锥相对高度越低,抗寒性越强,而冬性弱的品种苗期生长锥相对高度越高,抗寒性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强冬性 生长锥 半致死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绵土区甘蓝型冬油菜生产品质与土壤质量对不同配肥的响应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建学 王芙蓉 +3 位作者 杨志奇 雷建明 俄胜哲 王亚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21-1829,共9页
为探究黄绵土区不同肥料配施对甘蓝型冬油菜经济性状、产量品质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以2因素4水平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不施有机肥和施有机肥,副处理为不施肥、氮肥单施、氮磷肥配施、氮磷钾肥配施8个处理,即CK、N、NP、NPK、M、MN、MN... 为探究黄绵土区不同肥料配施对甘蓝型冬油菜经济性状、产量品质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以2因素4水平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不施有机肥和施有机肥,副处理为不施肥、氮肥单施、氮磷肥配施、氮磷钾肥配施8个处理,即CK、N、NP、NPK、M、MN、MNP、MNPK。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冬油菜生育期增延2~9 d,株高增加14.47~62.10 cm,单株总角果个数增多61.94~199.94个,增产507.20~2782.12kg/hm2,其中MNPK处理单株总角果数最多为268.00个,较对照增加293.77%,产量最高为3418.38kg/hm2,较对照增产437.26%,其他处理按产量排序为MNP、NPK>MN、NP>M>N,分别较对照增产2334.94kg/hm2、2229.90kg/hm2、1611.65kg/hm2、1578.64kg/hm2、939.38 kg/hm2、507.20 kg/hm2,增幅为366.98%、350.47%、253.30%、248.11%、147.64%、79.72%;M处理籽粒含油量最高达48.55%,较对照增加2.49%,蛋白质质量分数最低为18.23%,较对照降低4.14%,硫甙质量摩尔浓度仅M处理较对照显著降低10.25μmol/g,芥酸等其他籽粒品质未显著受施肥影响;冬油菜收获后各处理土壤全钾质量分数较种植前显著下降0.03%~0.24%,对照土壤有机质下降0.06%,NP处理有机质质量分数不变,其他处理有机质显著增加0.05%~0.67%。综合考虑,黄绵土区中以有机肥(7500 kg/hm2)和氮磷钾肥配施(N 150 kg/hm2,P2O575 kg/hm2,K2O 75 kg/hm2)处理对甘蓝型冬油菜的产量、经济性状、籽粒品质及土壤有机质的综合提升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绵土 甘蓝型冬油菜 产量品质 施肥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隐性核不育花叶两型系的选育 被引量:7
13
作者 庄静 周熙荣 +1 位作者 李树林 顾龙弟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17-19,共3页
用隐性核不育两型系内不育株和花叶自交系杂交 ,F1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 ,叶型为半花叶。F2 群体出现分离 ,花叶、半花叶、圆叶三种类型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2∶1,可育植株与不育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5∶1。在F2 群体中选花叶可育株自... 用隐性核不育两型系内不育株和花叶自交系杂交 ,F1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 ,叶型为半花叶。F2 群体出现分离 ,花叶、半花叶、圆叶三种类型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2∶1,可育植株与不育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5∶1。在F2 群体中选花叶可育株自交 ,同时与花叶不育株兄妹交 ,F3群体内所有单株均为花叶。这些可育株自交育性分离比例为 3∶1、相应兄妹交育性分离比例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brassica napusL. 隐性核不育 花叶 两型系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胁迫下甘蓝型冬油菜表达蛋白及BnGSTs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骊 白静 +10 位作者 赵玉红 孙柏林 侯献飞 方彦 王旺田 蒲媛媛 刘丽君 徐佳 陶肖蕾 孙万仓 武军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3-166,共14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反应的许多方面。本研究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分析‘16VHNTS309’在冷胁迫下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基于GO和KEGG分析鉴定出BE、APX、SOD、GST等参与...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反应的许多方面。本研究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分析‘16VHNTS309’在冷胁迫下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基于GO和KEGG分析鉴定出BE、APX、SOD、GST等参与冷胁迫反应的蛋白质。利用q RT-PCR和生理指标鉴定到响应冷胁迫的关键蛋白质GST,采用同源克隆法克隆到‘16VHNTS309’的GST基因。该基因CDS长度为642bp,编码213个氨基酸,是一个不稳定蛋白,属于GST_N_3谷胱甘肽S-转移酶家族,与甘蓝型油菜‘ZS11’序列相似性为99.22%,与‘ZS11’和‘Vision’两者的氨基酸序列相比较发现第127位亮氨酸(L)突变为脯氨酸(P)。基因家族分析表明,在甘蓝型油菜中共鉴定到153个Bn GSTs成员,按其功能主要分为Zeta、Phi、Theta、CHQ、DHAR、Lambda和Tau这七大类型,大部分的Bn GSTs属于Phi和Tau这2种类型。系统进化将Bn GSTs分为12个亚家族,亚家族Ⅰ和Ⅷ包含了较多的成员,Bn GSTs不均匀的分布在18条染色体上, C06染色体上分布Bn GSTs基因数量最多,含有10个保守的蛋白质基序。Bn GSTs基因家族中有99对基因存在共线性关系, 131个基因来自基因复制事件,片段重复事件在Bn GSTs基因的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冷胁迫下Bna A02g35760D、Bna C06g20450D、Bna C06g35490D、Bna A02g03230D和Bna A02g35980D在强抗寒品种中的显著高表达,是弱抗寒品种的7~12倍,并且强抗寒品种具有较高的生理酶活性。另外,在冷冻胁迫下鉴定到一些瞬时和持续表达的关键候选基因。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Bn GSTs基因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抗寒分子调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冷胁迫 蛋白质谱 GST基因家族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旱寒区甘蓝型冬油菜产量、品质及抗倒性的分析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辉 魏家萍 +10 位作者 董小云 郑国强 崔俊美 方彦 武泽峰 曹小东 方新玲 王莹 田海燕 王晋雄 刘自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31,共11页
2018—2019年,以34个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品质及抗倒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挖掘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间的产量、品质及抗倒性存在较大差异,单株产量变异范围为6.50~36.67 g,平均产量为21.08 g,17NPZ240-... 2018—2019年,以34个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品质及抗倒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挖掘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间的产量、品质及抗倒性存在较大差异,单株产量变异范围为6.50~36.67 g,平均产量为21.08 g,17NPZ240-1的产量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全株角果数(r=0.897**)和每角粒数(r=0.534**)与单株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各材料倒伏系数介于153.74~359.61,17NDL20-7的倒伏系数最低,抗倒性最强;相关分析表明抗折力(r=-0.501**)、重心高度(r=502**)、茎粗(r=-0.816**)、分枝部位(r=0.472**)和主花序长度(r=-0.679**)与倒伏系数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品质性状中,含油量介于33.40%~49.54%,平均含量为43.32%,17DNL32-3的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介于16.87%~27.24%,平均含量为21.18%,16NTS309-4的含量最高;油酸含量介于23.62%~68.81%,平均含量为45.92%,17NPZ242-1的含量最高;亚油酸含量介于10.62%~18.48%,平均含量为14.87%,亚麻酸含量介于5.41%~8.97%,平均含量为7.60%,芥酸含量介于0.15%~27.51%,平均含量为10.80%,17NPZ52-3的亚油酸、亚麻酸含量最高,芥酸含量最低;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介于18.47~70.35μmol·g^(-1),平均含量为34.41μmol·g^(-1),16NTS309-7的含量最低;相关分析表明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芥酸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0.421≤r≤0.913)。9个性状的综合隶属函数值F介于0.25~0.77,相差0.52,品系间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将34份甘蓝型冬油菜材料划分为3大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7份材料,综合表现最好,但平均含油量最低;第Ⅱ类群包含4份材料,综合表现较弱,倒伏系数均值最高,其他8个性状的平均值都处于中等水平;第Ⅲ类群包含13份材料,综合表现最弱,但平均含油量最高,倒伏系数均值处于中等水平,其他7个性状的均值都处于最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产量 品质 抗倒性 综合评价 北方旱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与Brassica maurorum的异源六倍体后代及BC_2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行成 葛贤宏 李再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0,共5页
将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油821(2n=38,AACC)与芸薹属野生资源Brassica maurorum(2n=16,MM)的三倍体杂种进行染色体加倍,得到异源六倍体(2n=54,AACCMM)。该多倍体雄性高度不育,雌性育性极低。在其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平均配对... 将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油821(2n=38,AACC)与芸薹属野生资源Brassica maurorum(2n=16,MM)的三倍体杂种进行染色体加倍,得到异源六倍体(2n=54,AACCMM)。该多倍体雄性高度不育,雌性育性极低。在其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1.17Ⅰ+20.71Ⅱ+0.56Ⅲ+2.25Ⅳ+0.08Ⅴ+0.06Ⅵ。用甘蓝型油菜与该多倍体连续回交2次,均需借助幼胚培养才得到后代植株,BC1、BC2植株均雄性不育,雌性育性很低。BC2植株的形态特征接近甘蓝型油菜,但各植株形态有明显差异。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表明,BC2植株含有2~5条M基因组的染色体,甘蓝型油菜染色体多配对形成二价体,附加的染色体多以单价体形式存在,或与甘蓝型油菜染色体发生联会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brassica maurorum 多倍体 基因组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种天油18号选育报告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亚宏 张岩 +2 位作者 张桂荣 郭岷江 雷建明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1013-1016,共4页
为提升北方寒旱区冬油菜品质和营养价值,提高甘肃省冬油菜生产水平,丰富陇东南地区甘蓝型冬油菜品种资源,促进该区域冬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甘蓝型优质冬油菜自交系SW03-500056为母本、半冬性甘蓝型优质油菜品种... 为提升北方寒旱区冬油菜品质和营养价值,提高甘肃省冬油菜生产水平,丰富陇东南地区甘蓝型冬油菜品种资源,促进该区域冬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甘蓝型优质冬油菜自交系SW03-500056为母本、半冬性甘蓝型优质油菜品种华双3号为父本,通过品种间杂交,采用系谱法及定向选择法育成了强冬性优质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天油18号。该品种在2017—2019年甘肃省冬油菜多点联合试验中,2 a 8点(次)平均折合产量3283.05 kg/hm^(2),较对照品种甘杂1号增产12.12%;在2019—2020年度的甘肃省冬油菜生产示范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3890.25 kg/hm^(2),较对照品种甘杂1号增产5.14%。该品种抗寒性强、品质优良,籽粒含油量408.3 g/kg、硫苷含量16.27μmol/g、芥酸含量10.4 g/kg。适宜于甘肃天水及陇南干旱、半干旱、二阴山区海拔1800以下地区秋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新品种 天油18号 优质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个甘蓝型冬油菜在陇东南干旱山区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建学 雷建明 +4 位作者 裴国平 王亚宏 张亚宏 张岩 王芙蓉 《甘肃农业科技》 2019年第4期47-51,共5页
采用多点试验,对8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在陇东南干旱山区的越冬率、生育期、经济性状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抗寒性和产量差异较大,参试品种的越冬率为52.1%~98.6%,折合产量为1 205.1~4 174.2 kg/hm^2。其中天油2288越冬率... 采用多点试验,对8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在陇东南干旱山区的越冬率、生育期、经济性状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抗寒性和产量差异较大,参试品种的越冬率为52.1%~98.6%,折合产量为1 205.1~4 174.2 kg/hm^2。其中天油2288越冬率为88.2%~96.1%,折合产量为1 687.5~4 120.5 kg/hm^2,平均折合产量最高,为3 456.5 kg/hm^2。陕油2016越冬率为55.6%~96.7%,折合产量为1 205.1~4 174.2 kg/hm^2,在陇南市徽县试验点单产最高,为4 174.2kg/hm^2,平均折合产量为3 185.6 kg/hm^2。各品种经济性状差异也较明显。综合分析,天油2288、天油2255和15ML22抗寒性较强,属强冬性、中熟、丰产型油菜品种,可在甘肃中东部较高海拔干旱山区种植;陕油2016和陕油28经济性状优良,是弱冬性、早熟、丰产型油菜品种,可在陇南市及天水市低海拔的渭河流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 冬油菜 越冬率 干旱山区 产量 陇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冬油菜天油16号选育报告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亚宏 雷建明 +5 位作者 郭岷江 张岩 张建学 范提平 王亚宏 王芙蓉 《甘肃农业科技》 2020年第1期22-24,共3页
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种天油16号为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强冬性三系杂交种。在2015-2017年甘肃省冬油菜区域试验中,2 a 8点(次)平均产量3 158.85 kg/hm^2,较对照品种甘杂1号增产12.73%。该品种生长势强,抗寒耐旱,高产稳产;籽粒含油量4... 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种天油16号为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强冬性三系杂交种。在2015-2017年甘肃省冬油菜区域试验中,2 a 8点(次)平均产量3 158.85 kg/hm^2,较对照品种甘杂1号增产12.73%。该品种生长势强,抗寒耐旱,高产稳产;籽粒含油量470.3 g/kg,芥酸含量25.4 g/kg,硫苷含量74.08μmol/g。适宜于甘肃天水、陇南干旱半干旱二阴山区及同类型生态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高含油量 天油16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个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种(系)在天水市品比试验初报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莉莉 雷建明 +1 位作者 张岩 孟哲良 《甘肃农业科技》 2012年第4期28-30,共3页
在天水市山旱地条件下对6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系)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折合产量以品系0510最高,为1 573.3 kg/hm2,较对照品种甘杂1号增产50.31%;品种平甘1号居第2位,为1 426.7kg/hm2,较对照品种甘杂1号增产36.30%。且... 在天水市山旱地条件下对6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系)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折合产量以品系0510最高,为1 573.3 kg/hm2,较对照品种甘杂1号增产50.31%;品种平甘1号居第2位,为1 426.7kg/hm2,较对照品种甘杂1号增产36.30%。且0510、平甘1号这2个品种(系)越冬性强,越冬率85%以上,抗逆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新品种(系) 品比试验 天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