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糖生物学领域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1997年 Sasaki 等[1]论证转染克隆策略应用低表达基因的受体细胞来分离新的糖基转移酶基因可能是开始,越来越多的同源系糖基转移酶被鉴定。研究表明[2],哺乳动物中的糖生物大多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糖链通过还原末端的 N-乙酰葡糖胺(GlcNAc)与多肽链中天冬氨酸残基上的酰氨氮(N)以β糖苷键相连,称 N-连接寡糖,又称 N-聚糖,主要存在于血浆蛋白和细胞膜、细胞质的糖蛋白中;另一类是还原末端的 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残基与多肽链中丝氨酸或苏氨酸羟基上的氧原子(O)以α-糖苷键相连,称 O-连接寡糖,又称 O-聚糖,主要见于分泌液中的糖蛋白。另外在癌细胞表面也有类似黏蛋白的糖蛋白,含有丰富的 O-糖基化结构域[3]。参与糖蛋白生物合成的绝大多数酶是糖基转移酶,它们典型的作用方式是将单糖逐个转移至糖链上,使糖链不断延长,而单糖添加的顺序决定于高尔基体中这些酶的定位分布。在 O-糖基化过程中,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家族发挥重要功能,因而这个家族可能与肿瘤关系密切。
出处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6年第8期101-105,共5页
Modern Medicine Journal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