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伽登美学的意义理论初探
被引量:1
Initial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Meaning of Ingarden's Aesthetics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35,共6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7
-
1英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63页,伊文斯顿,1973年.
-
2胡塞尔.《逻辑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
3《文学的艺术作品》
-
4杜夫海纳 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第601页.
-
5玛格欧纳,王岳川译.《文艺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179页.
-
6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伊文斯顿,1973年,第20页.
-
7瑞恰兹,杨自伍译.《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238-247页.
共引文献17
-
1韩连庆.现象学运动在美国的发展[J].哲学动态,2004(9):22-26. 被引量:4
-
2张永清,李鸿祥.审美深度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1(3):32-37.
-
3赵慧平.关于文学批评的“文学”品质[J].求索,2004(11):190-192. 被引量:2
-
4马大康.语言空白、空位与存在的家园——诗性语言研究之三[J].文艺理论研究,2001(2):24-31. 被引量:2
-
5倪梁康.意向性: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专题讨论)——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J].学术月刊,2006,38(6):47-50. 被引量:42
-
6钟汉川.论胡塞尔和舍勒的“质料”概念[J].哲学研究,2007(1):70-77. 被引量:8
-
7朱立元,刘阳.论审美超越[J].文艺研究,2007(4):4-14. 被引量:23
-
8曾繁仁.是“判断先于快感”,还是“判断与快感相伴”?——新世纪重新阐释康德美学命题的意义[J].文艺争鸣,2007(11):1-3. 被引量:6
-
9倪梁康.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关系问题——从唯识学和现象学的角度看“识”与“智”的关系[J].哲学研究,2008(11):80-87. 被引量:8
-
10张晶.自然进入艺术的美学反思[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3):12-18.
同被引文献4
-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
2刘若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
3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M].叶君健,译.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96.
-
4[法]加斯东·巴拉什.梦想的诗学[M].刘自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
1陶国山.英伽登艺术作品的价值论评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5):81-84.
-
2章启群.胡塞尔意向性学说与现象学美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1(2):58-65. 被引量:4
-
3钟丽茜.现象学视野中的艺术作品——杜夫海纳美学三题[J].东方丛刊,2005(1):74-84.
-
4程金海.主客统一与现象学的审美价值观[J].阴山学刊,2003,16(2):13-18. 被引量:5
-
5罗曼·英伽登,张旭曙.哲学人类学论文三篇[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5,6(1):38-45. 被引量:1
-
6尹鑫海.“时间透视”——作为英伽登现象学美学中“具体化”的结构特征[J].励耘学刊,2013(1):263-268. 被引量:1
-
7朱建君.阅读过程中的时间透视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2):31-32.
-
8许珂.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 被引量:1
-
9周吉,樊葳葳.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初探[J].外语教育,2004(1):179-184. 被引量:4
-
10朱天晶.交际教学法的言语行为理论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183-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