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改革开放前以强调“公平”为主的“均衡发展战略”及改革开放后以强调“效率”为主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都导致了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本文从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角度。提出要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应实行协调发展的战略,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目标及实施条件进行了分析。
作者
孙丽文
金浩
李晓珍
机构地区
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出处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共3页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基金
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
效率
公平
协调发展
非均衡发展战略
梯度发展战略
地区差距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55
同被引文献
45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20
参考文献
3
1
陈秀山,石碧华.
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J]
.教学与研究,2000(10):12-18.
被引量:44
2
覃成林.
论经济市场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经济纵横,1998(1):7-11.
被引量:13
3
张金锁.区域经济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7.
二级参考文献
3
1
陆玉麟.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A.O.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3
李欣欣.
我国对外开放十年概述[J]
.经济研究参考,2000(7):2-8.
被引量:9
共引文献
55
1
田亦尧,糜同年.
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立法协同问题研究[J]
.天津法学,2021,37(1):35-42.
被引量:2
2
王文莹.
辅导员职业能力非均衡发展策略的探析[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8):112-114.
3
陈湘满,刘君德.
论流域区与行政区的关系及其优化[J]
.人文地理,2001,16(4):67-70.
被引量:15
4
练绪宁,周建龙.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现状与对策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06(04Z):184-185.
被引量:7
5
胥嘉国.
区域经济发展的博弈分析——倒U型发展理论的应用[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80-85.
被引量:3
6
汪增洋.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J]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10-15.
被引量:9
7
李红锦.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J]
.生产力研究,2007(7):138-139.
被引量:4
8
唐松.
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区域协调内涵诠释[J]
.经济经纬,2008,25(1):70-72.
被引量:19
9
王修来,王松青,刘娜.
基于人力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模型[J]
.科技与管理,2008,10(1):124-126.
被引量:2
10
钟少华.
从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看海西建设[J]
.木工机床,2007(4):37-3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45
1
张西栓,郭嗣琮,金镭.
基于神经网络的区域经济系统因素关联分析[J]
.技术经济,2004,23(6):63-64.
被引量:2
2
李欣欣.
我国西部开发十年概述[J]
.经济研究参考,2000(1):15-22.
被引量:17
3
杨朝飞.
环境保护与环境政策创新[J]
.金融管理与研究(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8,0(11):14-18.
被引量:2
4
郑艳.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
.管理现代化,2004,24(3):32-34.
被引量:12
5
李中国.
发达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开发落后地区的重要举措及启示[J]
.函授教育(继续教育研究),2002,0(5):110-112.
被引量:2
6
周震虹,王坚强,高阳,刘潇.
区域产业评价与分类方法及应用[J]
.系统工程,2005,23(4):110-113.
被引量:6
7
陈秀山,刘红.
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互动机制[J]
.党政干部学刊,2006(1):26-28.
被引量:37
8
李杨.
污染迁徙的中国路径[J]
.中国新闻周刊,2006(4):28-29.
被引量:13
9
胡鞍钢.
分税制:评价与建议[J]
.中国软科学,1996(8):37-43.
被引量:24
10
程必定.
效率、公平与区域协调发展[J]
.财经科学,2007(5):55-61.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6
1
任剑,王坚强.
区域产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8):118-120.
2
李柱甫,唐亮星.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J]
.技术与市场,2007,14(10):83-85.
被引量:4
3
朱建飞.
杭嘉湖三角洲经济发展前景分析[J]
.新西部(理论版),2008(1):66-67.
4
郭立伟,沈满洪.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评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10(12):89-95.
被引量:11
5
华国庆.
科学发展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法探讨[J]
.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1):76-83.
6
刘健,刘春林.
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境电商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8):94-98.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20
1
沈贯力.
三线建设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启示[J]
.传承,2008(14):132-133.
被引量:2
2
段娟.
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变的历史考察[J]
.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09(6):4-7.
被引量:1
3
袁新敏.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回顾与评述[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6):94-96.
被引量:7
4
邹凡,彭靖里,谭海霞.
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及政策[J]
.云南科技管理,2013,26(5):20-22.
被引量:4
5
赵明.
新科技时代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浅析[J]
.科技视界,2014(7):339-339.
6
张朝辉,何明钰,张屹山.
我国海绵城市智慧化管理模式探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1):85-95.
被引量:10
7
林昆勇,任春晓.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重发展维度探析[J]
.桂海论丛,2014,30(6):9-14.
被引量:1
8
吴小节,洪彦玲,汪秀琼,郑荣宝.
2000―2012年广东省城市生态文明重心与经济重心演变轨迹对比[J]
.热带地理,2015,35(6):950-958.
被引量:3
9
吴小节,曾华,汪秀琼,陈修德.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重心与经济重心轨迹对比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16,30(2):34-41.
被引量:3
10
张月瀛.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4(3):61-63.
1
欧阳俊洪,谭英华.
中西部开发路在何方[J]
.重庆财会,2000(5):9-10.
2
李江萍.
新疆在我国经济布局中的历史变迁[J]
.实事求是,1997(1):50-52.
被引量:1
3
罗丹,陈令军.
试论我国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J]
.青海社会科学,1999(3):40-43.
被引量:1
4
陈丽霞.
区域反梯度发展战略的新视角[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7):128-129.
被引量:1
5
刁成宝,赵立诚.
推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几点思考[J]
.中国软科学,1999(7):73-75.
被引量:1
6
韩心灵.
打造安徽经济升级版问题探索[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90-94.
7
李清.
对广东经济梯度发展战略的浅识[J]
.统计与预测,1995(6):3-5.
被引量:1
8
阿迪力·买买提.
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战略--兼谈发展的辩证法[J]
.理论月刊,2009(5):75-78.
9
严瑞珍,郑凤田,贾文儒.
我国经济地区的经济界定及梯度发展战略[J]
.农业经济问题,1992,13(6):15-21.
被引量:3
10
杨文奇,李书明.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
.北方经贸,1998(3):66-67.
工业技术经济
2003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