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世纪:中国美学的过去与现在——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及当前研究问题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3
出处
《东方丛刊》
2003年第2期1-18,共18页
The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Studies of the Orient
同被引文献12
-
1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上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4页.
-
2薛富兴.新世纪中国美学深化与拓展的三个方向[J].思想战线,2003,29(1):80-84. 被引量:3
-
3阎庆生.论孙犁崇尚自然之道的美学思想[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34-39. 被引量:7
-
4仪平策.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J].文史哲,2003(2):123-128. 被引量:46
-
5曾繁仁.美学学科的理论创新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建立[J].文艺研究,2003(2):19-22. 被引量:6
-
6刘宁.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批判[J].理论学刊,2003(3):123-125. 被引量:1
-
7曾繁仁.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J].文学评论,2003(3):57-68. 被引量:40
-
8薛富兴.生活美学——一种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思考[J].文艺研究,2003(3):22-31. 被引量:46
-
9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3):5-16. 被引量:430
-
10阎庆生.论孙犁崇尚“平淡”的审美意识——兼论孙犁文学创作的美学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5):50-58. 被引量:6
-
1吴晓明.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J].学习与探索,2016(11):1-6. 被引量:16
-
2叶浩生.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史[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21-24. 被引量:4
-
3黄克剑.我所理解的学术[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7(1):5-10. 被引量:3
-
4张海波.人文教育与个体人文精神的重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1996,18(3):5-7.
-
5邓晓芒.胡塞尔现象学对中国学术的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1995(1):57-62. 被引量:29
-
6郑宗义.唐君毅论人文学术[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3):21-29.
-
7高瑞泉.全球化与人文学术:以中国的现代性为视角[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6(1):11-17.
-
8高小康.走向文化的美学:困境与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8(4):6-8.
-
9刘梦溪.陈寅恪的学问为何有力量[J].各界,2014(9):31-31.
-
10尤西林.人文学科特性与中国当代人文学术规范[J].文史哲,1995(6):8-10.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