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手机不良短信对大学生影响的应对策略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随着手机的普及,诈骗、黄色信息、垃圾信息等手机短信的负面影响已不断出现,严重毒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从手机营运商、手机制造商、政府和大学生手机用户等4个方面探讨了手机不良短信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治理策略。
作者
刘思林
机构地区
嘉应学院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年第5期46-48,共3页
Supplement to the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关键词
手机短信
大学生
负面影响
综合治理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3
参考文献
3
1
李霞.短信文化正风行[N].长沙晚报,2002-1-5(A3).
2
戴得云.
由破窗理论想到的……[J]
.文明与宣传,2002,0(6):57-57.
被引量:7
3
刘思林.
手机短信息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
.嘉应大学学报,2003,21(4):90-93.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
3
1
李霞.短信文化正风行[N].长沙晚报,2002-1-5(A3).
2
[1]国家统计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国家统计局,2003.
3
戴得云.
由破窗理论想到的……[J]
.文明与宣传,2002,0(6):57-57.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13
1
陈少松.
手机短信和大学生教育的冲突与制衡[J]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3(4):121-123.
被引量:7
2
刘思林.
手机短信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78-80.
被引量:13
3
李建华.
短信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遏制对策[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5):99-102.
被引量:5
4
黄海,刘吉发,杨溪.
解读大学校园文化新现象:手机短信[J]
.青年研究,2005(6):15-20.
被引量:10
5
吴喜涛.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在德育中的运用[J]
.新西部(理论版),2007(06X):178-179.
被引量:12
6
陈苗,李万斌.
高校短信文化:流行分析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8(4):54-57.
被引量:4
7
沈保林.
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状与对策[J]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0(12):113-115.
被引量:4
8
李杭东.
“拇指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影响分析[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7):296-296.
被引量:2
9
郭启炜,薛阳.
浅析“拇指文化”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挑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0(35):99-101.
被引量:2
10
李燕萍.
维吾尔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现状及调控——以新疆医科大学为例[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4,22(6):60-63.
同被引文献
4
1
宗诚,张孝义.
不良短信息污染的治理[J]
.情报科学,2004,22(8):910-913.
被引量:4
2
刘晓宇.
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德育沉思[J]
.教育与职业,2004(15):83-85.
被引量:21
3
http://www.ccnt.com.cn/html/duanxin/[EB/OL].
4
吴正国.
解读青年学生的心理符号——关于大学校园“短信文化”的思考[J]
.青年研究,2003(5):21-26.
被引量:26
引证文献
1
1
徐红波.
手机短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J]
.煤炭高等教育,2005,23(5):41-43.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
13
1
游力,张勇.
手机短信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作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36-36.
2
李正军,陈艳飞.
大学校园“拇指文化”的德育视角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2007(4):175-177.
被引量:2
3
陈秀妍.
试论高校拇指文化载体的隐性德育功能开发[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13(3):67-70.
被引量:3
4
郭超杰.
第五媒体的发展与高校德育工作创新[J]
.教育与职业,2008(6):120-121.
被引量:8
5
陈苗,李万斌.
高校短信文化:流行分析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8(4):54-57.
被引量:4
6
方海峰,梁金玉.
手机短信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J]
.中国成人教育,2008(14):49-50.
被引量:8
7
周怡.
手机短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2-24.
被引量:18
8
左慧琴.
手机短信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2):232-233.
9
刘学泳,岳明,戴树根.
论第五媒体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及其作用[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44-46.
被引量:6
10
李思遥,哈刚.
手机媒体盛行下的高校德育思考[J]
.知识经济,2015(6):151-151.
1
枋根.
手机“垃圾信息”使少年误入歧途[J]
.家庭与家教,2003(7):37-38.
2
清除家庭教育中的垃圾信息[J]
.人生十六七(家教指南),2015,0(2):33-33.
3
陈喆.
书原来可以这样读[J]
.家长,2008,0(4):6-6.
4
万红,邬迪.
《通信营运与服务》专业工学结合探讨[J]
.同行,2016(10):83-84.
5
垃圾食品怎么毒害你?[J]
.少先队员(知识路),2013(8):30-33.
6
田志玲.
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社会科学,2016(6):00152-00152.
7
山永芳.
警惕“文字杀手”对孩子的毒害[J]
.学周刊(中旬),2011(10):32-33.
8
装大雷.
为什么有人老是被骗[J]
.课堂内外(科学少年),2015(3):56-57.
9
黄波.
看着应试教育毒害孩子,我却无能为力[J]
.语文新圃,2009(4):32-34.
10
李琦.
谁在“高额吸费电话”事件中说谎[J]
.IT时代周刊,2008(9):34-34.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