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重新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意义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马克思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揭示阶级本质的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立足当前,必须完整地理解包括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马克思的思想;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作者
蒋红
廖小明
机构地区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
云南师范大学
出处
《北大中国文化研究》
2015年第1期166-182,共17页
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形态理论
唯物史观
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分类号
B036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2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8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1
吴晓明.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1995(5):198-200.
被引量:1
2
刘保国.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研究[J]
.科学社会主义,2004(5):29-32.
被引量:6
3
郁建兴.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现时代[J]
.河北学刊,2005,25(3):119-124.
被引量:3
4
杨金刚.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确立及其意义[J]
.天中学刊,2008,23(1):11-13.
被引量:2
5
王习胜,陈绪兆.
意识形态“恶名”追因与批判[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101-107.
被引量:6
6
邹诗鹏,黄学胜.
阿伦特对马克思的解读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现代性视域[J]
.思想战线,2009,35(1):107-111.
被引量:3
7
陈冬生.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15(4):15-21.
被引量:14
8
汤荣光.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跃迁的唯物史观路向[J]
.历史教学问题,2012(5):22-27.
被引量:1
9
侯惠勤.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J]
.高校理论战线,2006(3):16-24.
被引量:46
10
李远行.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政治思想述评[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38(3):90-97.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
62
1
郁建兴.
黑格尔的国家观[J]
.政治学研究,1999(3):65-72.
被引量:15
2
李瑗,刘桂芳.
解读“意识形态”的历史内涵[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50-52.
被引量:2
3
B.杰索普,艾彦.
国家理论的新进展(续)——各种探讨、争论点和议程[J]
.世界哲学,2002(2):22-26.
被引量:10
4
黄楠森.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问题[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4):23-26.
被引量:8
5
侯惠勤.
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45-51.
被引量:146
6
西多妮亚.布莱特勒,伊雷尼.马蒂,夏莹.
罗莎·卢森堡与汉娜·阿伦特:反对对政治自由的破坏[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8(4):100-106.
被引量:5
7
邹诗鹏.
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传统[J]
.学术月刊,2006,38(12):25-33.
被引量:24
8
王习胜.
意识形态及其话语权审思[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4):42-46.
被引量:30
9
丹尼尔·贝尔 张国清译.《意识形态的终结》[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4页.
10
S. Malesevic and I. MacKenzie edited. Ideology After Post - structuralism. London : Pluto Press, 2002,p.1.
共引文献
80
1
刘家俊.
现实批判与哲学批判之间的艰难较量——青年马克思早期哲学批判的黑格尔根基[J]
.宁夏社会科学,2020,0(1):44-49.
被引量:2
2
杨莘,董永庆.
不发达经济学视野中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J]
.海派经济学,2013,11(4):168-179.
3
陈宇宙,胡帆.
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及当代意义——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3):14-17.
被引量:1
4
孙来斌.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2009(7):13-22.
被引量:7
5
张红.
唯物史观下人的历史发展过程[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5(5):114-115.
6
董岗彪,韩泽栋.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转向[J]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1):81-85.
被引量:1
7
叶麒麟,曾毅.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对当代西方现代化研究的影响[J]
.唯实,2010(3):38-43.
8
关俊.
唯物史观理论确立的前提及当代意义——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3):6-6.
9
王艳.
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探讨[J]
.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10(4):39-42.
被引量:4
10
叶方兴.
政治性?抑或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论辨明[J]
.求实,2010(10):85-88.
被引量:19
1
白海若,徐东升.
弘扬沂蒙精神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
.临沂大学学报,2012,34(2):4-9.
被引量:4
2
曹和修.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4):356-358.
被引量:1
3
梁周敏,王海昌.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特征论[J]
.学术研究,2004(5):8-13.
被引量:11
4
桂大成,平文艺.
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J]
.天府新论,1996(5):42-45.
5
关兵峰.
阶级学视角下的《资本论》与其当代价值[J]
.理论建设,2016,32(5):75-77.
6
洪银兴.
防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1):9-12.
被引量:3
7
翁建定.
利用新媒体加强党对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对策思考[J]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4):71-73.
被引量:2
8
陈军科,姜家宗.
政治文明引导和谐社会的进程[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5-88.
9
刘宁宁.
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3):43-45.
被引量:3
10
潘熙宁.
宣传工作必须突出意识形态属性[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2):49-50.
北大中国文化研究
201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