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谈高诱“注”解说受事主语句的表达功能、解释能力和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及古代汉语被动式的形成——兼质疑“(N)为(N)V”式指称说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载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原文受事主语句有多种类型,"注"文说明其表达功能、解释能力强弱有异。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有零形受事主语句、"见"字等遭遇义受事主语句和歧义结构被动式"V-于-N""为-V""为-N-V"受事主语句。后两式历阶发展为汉代完整被动式"为-N-所-V"。否定"(N)为(N)V"式指称说。
作者
孫良明
出处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09年第1期15-35,共21页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History
关键词
先秦汉语
受事主语句
被动式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63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孙良明.
据历代专书注释语法分析谈高校古汉语语法教学(上)——兼说古汉语语法四大特点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实用意义[J]
.语文研究,2008(3):24-30.
被引量:8
2
孙良明.
据历代专书注释语法分析谈高校古汉语语法教学(下)——兼说古汉语语法四大特点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实用意义[J]
.语文研究,2008(4):38-46.
被引量:6
3
刘又辛.
使动、意动说商榷[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5(2):87-94.
被引量:4
4
姚振武.
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J]
.中国语文,1999(1):43-53.
被引量:48
5
孙良明.
关于“见Vt”结构中“见”的语法、语义特征问题[J]
.古汉语研究,2007(2):50-55.
被引量:7
6
孙良明.
当今古汉语语法分析质疑——古注语法分析启示琐记[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4):100-107.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姚振武.
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J]
.中国语文,1999(1):43-53.
被引量:48
2
陈焕良.
古汉语宾语前置辨议[J]
.语文研究,1997(3):56-61.
被引量:6
3
朱德熙.
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
.方言,1983,5(1):16-31.
被引量:519
4
孙良明.
关于古汉语V—N语义关系问题——兼谈近年来的“特殊动宾意义关系”研究[J]
.语文研究,1993(4):8-15.
被引量:7
5
孙良明,舟人.
古代汉语虚词专著规模、成就最大的一部书──评介《古代汉语虚词词典》[J]
.古汉语研究,2001(1):2-5.
被引量:7
6
孙良明.
当今古汉语语法分析质疑——古注语法分析启示琐记[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4):100-107.
被引量:4
7
孙良明.
研究汉语单复句划分应当明了的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2):56-63.
被引量:18
8
孙良明.
关于“见Vt”结构中“见”的语法、语义特征问题[J]
.古汉语研究,2007(2):50-55.
被引量:7
9
孙良明.《汉魏晋人对指称、陈述转化的分析--兼评“词类活用”说、“名词化形式标记”说》[J].简帛语言文字研究,2006,(2).
10
良明.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共引文献
63
1
王红生.
遭遇义动词“见”及其来源[J]
.语言历史论丛,2022(1):216-239.
2
姜林.
试论“见_(2)V”结构中“见”的语法性质[J]
.汉字文化,2023(15):5-7.
3
孙良明.
两千年来古人语法分析说略(下)[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2):102-106.
4
张蓉,余颖.
汉语被动式研究综论[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3,5(3):67-71.
被引量:3
5
孙慧.
浅析汉语“被”字式的演进历程[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6):294-295.
6
李泰洙,江蓝生.
《老乞大》语序研究[J]
.语言研究,2000,20(3):71-82.
被引量:11
7
孙良明.
关于取消“介词省略”说以及“于”字的用法问题——答谢方平权先生[J]
.古汉语研究,2002(3):69-74.
被引量:9
8
姚振武.
指称与陈述的兼容性与引申问题[J]
.中国语文,2000(6):564-570.
被引量:26
9
袁健惠.
东汉佛典和本土传世文献的受事话题句[J]
.汉语学报,2011(3):15-28.
被引量:5
10
董秀芳.
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J]
.古汉语研究,2006(2):2-8.
被引量:42
同被引文献
9
1
唐钰明,周锡(韦复).
论上古汉语被动式的起源[J]
.学术研究,1985(5):98-100.
被引量:22
2
岳中奇.
“几乎”的句法范畴意义及功能[J]
.语言研究,2007,27(4):27-32.
被引量:9
3
麻爱民.
副词“几乎”的历时发展[J]
.古汉语研究,2010(3):63-67.
被引量:8
4
张玉金.
谈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为”[J]
.语言研究,2010,30(4):108-113.
被引量:9
5
蒋冀骋.
先秦汉语“为+戮”结构的性质和“为”成为被动标志的条件[J]
.古汉语研究,2012(4):40-49.
被引量:17
6
徐江胜.
再论古汉语“为V”式被动句[J]
.语言研究,2016,36(1):97-101.
被引量:3
7
姚振武.
试论上古汉语语法的综合性[J]
.古汉语研究,2016(1):2-21.
被引量:8
8
康国章.
被动句中介词“为”的起源和发展[J]
.殷都学刊,2002,23(2):95-98.
被引量:5
9
胡敕瑞.
主動思考“被動”——關於古漢語被動句的樸素思考[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14(2):80-94.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孙会强.
论“为”字被动式的起源[J]
.惠州学院学报,2024,44(1):111-115.
1
王明春.
高诱注中的“犹”字[J]
.枣庄学院学报,2006,23(3):91-92.
被引量:2
2
宋亚云.
高诱《淮南子注》中的动结式研究[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4):145-150.
被引量:1
3
王淑明.
“历阶”注释补正[J]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1(10):9-10.
4
江金波.
政论文翻译策略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9):131-132.
被引量:1
5
张潜.
近百年来汉语句型研究概述(下)[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4):96-102.
被引量:2
6
田冰,刘泽宇.
汉语国际推广之我见[J]
.语文建设,2012(10X):27-28.
被引量:1
7
谢质彬.
“拾级”与“历阶”[J]
.语文建设,2001(6):28-28.
8
冯广艺.
论语言生态与语言国策[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3):159-163.
被引量:23
9
熊潇.
政论文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J]
.大学教育,2014(2):149-151.
被引量:1
10
刘念.
“高枕”何以“无忧”[J]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07(5):5-5.
汉语史学报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