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后人类主义立场来看,纪录片所秉承的“客观”正是人文主义的核心遗产:为了通往恒常的真理与“真实”世界,观看者/主体需要从世界中抽离出来,并“将观看的行为从观察者的身体切割开来,将视觉去身体”。而后人类主义开辟了另一种观看者与世界的关系:置身其中,“牢牢地定位于某处”。后人类主义并不否认对真理的追求,但拒绝那种将主体抽离、追求普遍知识的认知方式。相反,它强调知识是具身的、情境中的、嵌入的,因此必须承担责任。后人类主义视域中的“再现”影像:世界客体化“后人类”概念源于科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它挑战了传统人本主义关于“人”的定义,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在多物种共生与技术融合背景下的位置。后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与新物质主义等流派立场各异,但它们都共同怀疑人本主义对“人”的设定,试图拓展人的边界。
出处
《社会科学文摘》
2025年第8期64-66,共3页
Social Sciences Digest
作者简介
贾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