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中埃联合考古队在巴斯特猫神庙遗址中发现猫木乃伊和人形木乃伊棺,到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热”从尼罗河一路传至中国。纸莎草纸文献与中国纸质书画相似,怎样的传承和保护让这种工艺得以沿袭,如何激励青年非遗工作者在实践中做好保护、实现创新价值值得我们讨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CiteSpace可视化热点分析法对比中埃两国在非遗技艺传承和保护中的异同,剖析国内最新政策的利好,完善国内博物馆非遗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从引、育、用人等方面擘画青年非遗工作者的未来。
作者简介
潘金晶,女,江苏苏州人,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策研究、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