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人工智能时代图像的“欺骗性”:从脸的历史谈起

The"Deceptiveness"of Images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the F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从石器时代的“面具”到大众传媒的“面孔”,再发展至人工智能生产下的“合成脸”,拆解、重组与再拼贴而成的“脸”的文化史构成了一个开放性场域,数字图像的艺术实践促使当代图像与当代艺术进入一种反思式批判的场域。纵观“脸性社会”的媒介史,相较于兼具再现与生产属性的“角色脸”,“无身化”的“虚拟脸”将生产的意图推向高潮,标志着“图像”逐渐取代“脸”而成为传播主体,延伸出图像、媒介与真实之间的含混状态。“无镜生存”下的“中间性面庞”具有超界域特征,遮蔽着媒介“庸常欺骗”效果对社会认知的潜在影响。唯有在保持批判距离的前提下寻求艺术创新、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辩证统一,才能维护数字化公共领域的理性基础。
作者 杨乘虎 李佳欣 Yang Cheng-hu;Li Jia-xin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92,共10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基金 北京市社科基金规划重点项目“文娱领域综合治理背景下审美风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YTA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杨乘虎,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佳欣,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28

  • 1乔冶·萨杜尔.《电影通史》,《电影的发明》1832-1897,巴黎.denoel出版,1948,第288页.
  • 2林恩·柯比著.《男性歇斯底里与早期电影》,《暗箱》17期,19988年5月,第130页.
  • 3玛德丽安妮马尔特特-梅里爱编辑.《梅里爱和电影摄影术的兴起》,巴黎.Klincksieck,1984.
  • 4汤姆·甘宁著.《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载于《广角》8/3-4.
  • 5爱森斯坦.《吸引力蒙太奇》,《电影吸引力蒙太奇》,载于爱森斯坦著.《着述集》第一卷1922-1934.
  • 6保罗·哈姆蒙德编辑.《影子和影子的影子.超现实主义者的电彤书写分》,伦敦;英国电影学会.1978.
  • 7弗里德著.《托马斯·伊肯斯的“克罗斯诊所”当中的现实主义,书写和畸形》,载于《再现》1985年冬季号第9期第71页.
  • 8《纽约邮报和特快专汛》,1897年9月25日,转引自肯普·R·尼弗.《比沃格拉夫电影名录1896-1908》,洛杉矶.罗凯尔研究集团,1971,第27页.
  • 9马克西姆·高尔基.《乏味》《独立报》,1907年8月8日,311-312.
  • 10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分心娱乐的仪式》,载于《新德国批评的》,1987年冬季号.

共引文献10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