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石器时代的“面具”到大众传媒的“面孔”,再发展至人工智能生产下的“合成脸”,拆解、重组与再拼贴而成的“脸”的文化史构成了一个开放性场域,数字图像的艺术实践促使当代图像与当代艺术进入一种反思式批判的场域。纵观“脸性社会”的媒介史,相较于兼具再现与生产属性的“角色脸”,“无身化”的“虚拟脸”将生产的意图推向高潮,标志着“图像”逐渐取代“脸”而成为传播主体,延伸出图像、媒介与真实之间的含混状态。“无镜生存”下的“中间性面庞”具有超界域特征,遮蔽着媒介“庸常欺骗”效果对社会认知的潜在影响。唯有在保持批判距离的前提下寻求艺术创新、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辩证统一,才能维护数字化公共领域的理性基础。
作者
杨乘虎
李佳欣
Yang Cheng-hu;Li Jia-xin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92,共10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基金
北京市社科基金规划重点项目“文娱领域综合治理背景下审美风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YTA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杨乘虎,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佳欣,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