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方非遗作为课程资源进中小学校园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彰显办学特色,让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更优化,有助于完善校本课程体系,让校园文化内涵更丰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审美素养,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然而,不少学校在积极推进和落实包括地方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时,面临专业师资缺乏、课程体系缺失、活动重形式轻内容等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可以采用如下策略:结合政策文件,构建地方非遗传承长效机制;加强开发利用,优化地方非遗资源传承体系;打造实践场域,营造地方非遗育人环境;融合学科教学,创新地方非遗传承体验方式;借助数字技术,打造“互联网+地方非遗”教育平台。
                
                
    
    
    
    
            
                基金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高中美术表现素养本位下表达表现的教学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a\2020\08)
                    江苏省教学研究第十五期重点课题“文脉传创:本土文化艺术元素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区域育人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JY15-ZA140)
                    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美术表现素养的校本课程‘挂虎香包’工作坊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1A16YSLYG146)
                    江苏省教育学会2024年度重点课题“连云港本土石刻‘审美立人’书法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4B06YS6LYG60)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重点课题“文脉传创:本土文化赋能美术创意实践的育人行动研究”(课题编号:B-b/2024/03/30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