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清代对宋元明六书学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宋元明三朝关于六书学的许多问题的研究承前启后,如六书、小学与经书研究的关系,六书体用说、兼书说、假借论、引证钟鼎古文、文字子母相生说等方面都启发了清代学者的研究,一些观点实际上开清人小学研究的先河,这说明清代学入的小学研究并不是孤立的,并不是无源之水。这是学术发展的事实。
作者
党怀兴
机构地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文字研究》
2009年第1期26-35,共10页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关键词
清代
宋元明三朝
汉字
六书
分类号
H122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95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8
1
韩小荆.
杨慎的“四经二纬说”[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37-40.
被引量:3
2
赵诚.
晚清的金文研究[J]
.古汉语研究,2002(1):11-18.
被引量:14
3
李传书.
《说文释例》对汉语文字学理论构建的贡献[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4):94-97.
被引量:1
4
李运富.
论汉字职能的变化[J]
.古汉语研究,2001(4):49-55.
被引量:21
5
邹光椿.
清代语言文字学之嬗变[J]
.楚雄师专学报,2001,16(1):28-33.
被引量:2
6
陈淑梅,舟人.
试论王筠对汉字学的贡献──读王筠《说文释例》[J]
.古汉语研究,2001(1):45-49.
被引量:5
7
(汉)许慎 撰,(清)段玉裁 注.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8
(清)戴震 撰,汤志钧 校点.戴震集[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王宁.
汉字的优化与简化[J]
.中国社会科学,1991(1):69-80.
被引量:57
2
陈彭年 丘雍.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
3
[13]王筠.说文释例[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世界书局本.
4
[11]戴震.戴震全书[M].黄山书社,1996.
5
[13]丁福保.说文诂林六书总论[M].中华书局,1988.
6
潘荫.《说文释例·序》.
7
潘荫.《说文释例·后跋》.
8
王安石.《字说·自序》,见《文献通考》卷190《经籍》十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613页.
9
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第1版.
10
脓伟湛,唐钰明.《古文字纲要》,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
共引文献
95
1
王琪.
论“引申”与“引伸”及汉字规范问题[J]
.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4,20(3):58-60.
2
安兰朋.
王筠《说文句读》的词性分析[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6(2):26-28.
3
俞绍宏.
吴大澂的古文字考释成就[J]
.南开语言学刊,2009(2):138-142.
被引量:2
4
党怀兴.
文献发掘与学术史的研究问题——兼谈王宁先生有关学术史研究的一些看法[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4):1-5.
5
李慧楠.
2000-2011年异体字理论研究与整理综述[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78-78.
6
张苗.
《论语》“无所取材”的“材”为“木材”[J]
.金融教育研究,2008,22(S1):286-287.
7
侯乃峰.
由鲁国厚氏诸器谈金文“厚柲”之义[J]
.殷都学刊,2014,35(4):21-25.
被引量:1
8
王琪.
兼义造字“且”的认知研究[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73-74.
9
吴国升.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对古文字材料的利用[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2):102-105.
被引量:1
10
盛树清.
为导弹工程兵树碑——谈电视连续剧《石破天惊》的创作[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8):26-27.
同被引文献
8
1
李燕,康加深,魏励,张书岩.
现代汉语形声字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1992(1):74-83.
被引量:63
2
李运富.
“六书”性质及价值的重新认识[J]
.世界汉语教学,2012(1):94-105.
被引量:33
3
彭霞.
论形声字的来源及其产生的层次性[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1-120.
被引量:6
4
陈羿竹,傅亚庶.
关于“六书”理论应用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2):113-118.
被引量:7
5
高君.
略论“六书”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以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教学实践为例[J]
.文教资料,2016(6):31-33.
被引量:3
6
李大遂.
常用汉字表义偏旁说解与字族系联(上)[J]
.国际汉语学报,2018,9(1):1-30.
被引量:1
7
马箭飞.
强化标准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考试研讨会大会致辞[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1):4-5.
被引量:38
8
白兆麟.
传统“六书”所贯串的“虚实”理念[J]
.华夏文化论坛,2008(1):111-119.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2
1
高丽娟.
基于数据挖掘的“六书”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西安翻译学院论坛,2021,28(3):27-33.
2
高丽娟.
基于文本挖掘的“六书”理论在国际中文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汉字文化,2022(17):153-15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郭燕妮,谢雨馨.
ChatGPT应用背景下人机协同国际中文汉字教学设计实践研究[J]
.汉字文化,2024(1):158-163.
被引量:4
2
孙妍,欧阳伟.
“六书”理论中的“指事字”新探[J]
.汉字文化,2023(18):4-6.
1
曾昭聪,舟人.
市语研究的硕果──王鍈先生《宋元明市语汇释》述评[J]
.古汉语研究,2001(1):18-19.
2
党怀兴.
宋元明六书理论中的兼书说[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6):82-87.
被引量:1
3
黎千驹.
古代六书学研究综述[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5):33-38.
被引量:2
4
古敬恒,李世新.
论清代“六书”学对宋元明“六书”说的传承与超越[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1):99-103.
5
余桃桃.
“领袖”一词的历史演变研究[J]
.铜仁学院学报,2016,18(3):156-158.
6
黎千驹.
现代六书学研究综述[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2):127-131.
被引量:4
7
刘玉红.
宋元明市语与社会语言学研究[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4):63-65.
8
林寒生.
《说文通训定声》的词义研究[J]
.辞书研究,1987(2):84-92.
被引量:3
9
党怀兴,王亚元.
清代“假借”学说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2):101-110.
被引量:7
10
江蓝生.
后置词“行”考辨[J]
.语文研究,1998(1):3-12.
被引量:41
中国文字研究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