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竞争力
被引量:1
出处
《中国经贸导刊》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0期4-5,共2页
China Economic & Trade Herald
同被引文献19
-
1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J].社会学研究,1999(3):95-103. 被引量:230
-
2朱慧涛.结构性贫困:流动农民工的弱势处境分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2):29-31. 被引量:9
-
3周全力,田莉.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劳动科学,1996(8):30-33. 被引量:1
-
4宋连辉.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国劳动科学,1996(1):10-12. 被引量:1
-
5徐红梅.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J].浙江经济,2007(4):34-36. 被引量:2
-
6梁雄军,林云,邵丹萍.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浙、闽、津三地外来务工者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07(3):13-28. 被引量:95
-
7龚长宇.社区教育: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对长沙市开展农民工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6(4):10-13. 被引量:9
-
8旭峰.21世纪谁来支撑中国工业中.科技进步与政策,1996,(4):72-73.
-
9E. G. Ravenstein. 1967, The law of migration [J]. 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Vol 48.132-133.
-
10Harris, J. and Todaro, M., 1970,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 Sector Analysis [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0, pp. 126-142.
二级引证文献10
-
1王永崇,莫丽娟,杨海青.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重心的演变[J].柳州师专学报,2009,24(5):92-95.
-
2王永崇.社会变迁中的农村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6(6):71-74. 被引量:2
-
3陈碧钦.浅谈物流企业解决农民工流失问题的战略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79-79.
-
4王金健,林玳玳.中国现代轮胎制造企业一线员工素质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管理现代化,2011,31(3):38-40. 被引量:3
-
5孙海梅.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提升战略研究[J].理论界,2012(12):168-169.
-
6刘健西,邓翔.转型期我国劳资关系失衡格局成因及对策研究[J].天府新论,2013(5):42-46. 被引量:4
-
7范丹,李文川,吴俊.农民工职业流动和选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浙江省制造业为例[J].农村经济,2013(12):102-106. 被引量:5
-
8何乾坤.高职院校开展学历提升工程的可行性分析——以两江新区保税港笔电产业企业的产业工人为例[J].企业技术开发(下旬刊),2013,32(6):48-49.
-
9周小刚,刘晶仁,李丽清.“流工”还是“留工”:农民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5(9):149-154. 被引量:4
-
10李军红.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工人素养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8,0(8):56-58. 被引量:1
-
1孙超.就业者的“护身符”[J].今日中国,2007,56(6):50-51.
-
2王志国.浅谈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和方法[J].现代营销(下),2012(1):79-79.
-
3叶仁荪,王芳.中部地区就业情况比较及其启示[J].当代财经,2003(3):124-128. 被引量:6
-
4思齐.教育部要求: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等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5(11):11-12.
-
52007年度政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3):64-69. 被引量:1
-
6王薇.高层:我国首次对就业问题进行立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6):6-6.
-
7董国萍.人力资本理论在再就业培训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04(6):124-125.
-
8曹永萍,李文杰.创新思路和措施 努力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J].北方经济,2013(15):37-40. 被引量:2
-
9本刊编辑部.培训照耀行业[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36):18-30.
-
10白兴时,李晖.实现体面劳动的基本途径和对策建议[J].中国职工教育,2011(8):2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