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高仿真虚拟偶像的国风美学形象构建 被引量: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初音未来、洛天依等爆红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之后,不断提升的技术使个性化、情感化的数字虚拟偶像充满无限可能。虚拟形象的开发进入高仿真、超写实领域,在满足现有技术的同时,国内受众对视觉的追寻与文化内核的彰显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以中国文化为根基,打造国风美学下高仿真虚拟偶像形象,成为当下开创新国风美学范式、启迪中国风格的重要问题。
作者 王淼 杨宇鹤
机构地区 澳门科技大学
出处 《传媒》 CSSCI 2024年第19期44-46,共3页 Medi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19

  • 1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1):93-96. 被引量:352
  • 2孔明安.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J].哲学研究,2002(11):68-74. 被引量:208
  • 3黑尔德 孙周兴编 倪梁康译.《世界现象学》[M].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3页.
  • 4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A]..宗白华全集:第二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年版..
  • 6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0页.
  • 7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531页、第520页、第521-522页、第521页、第100页、第101页、第101页、第530页、第102页、第105页、第164页、第164页注释1、第164页、第183-184页注释3、第185页、第186页、第175页、第204页、第196页、第216页、第.
  • 8杜夫海纳 韩树站.《审美经验现象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15页.
  • 9鲍桑葵.《美学三讲》[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 10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74,275页.

共引文献80

同被引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