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对17位转型为非虚构作家的前媒体人进行深入访谈,将现代类型理论与职业社会学分析相结合,探究其职业转型历程与类型工作策略。研究发现,转型主体通过边界后撤、反向边界工作与边界校准实现“非虚构作家”这一专门职业身份的边界生产,他们将新闻业视作文学梦想与禀赋的“寄托之所”,却在结构性压力触发的失落中退出,最终积极主动地“回归”非虚构领域以校准职业理想。事实上,其职业转型历程与对文本类型的控制密不可分。转型主体利用“类型工作”策略,努力穿越新闻与文学的中间地带,不仅对新闻当下的时间性进行解构,追求意义范式下的发展性与连续性价值;还在关系层面的真相下描绘了公共性与个体性,让作者-读者-当事人对话。与此同时,从记者到非虚构作家的职业转型历程本身也是一种新类型化,与文本发展的类型化遥相呼应。作为一种社会行动的类型工作,是职业群体对行业现状与社会需求的回应。从记者到非虚构作家的职业转型,是中国一代媒体人积极能动地在新闻职业历史断裂处重建连贯性的努力。
出处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5,共15页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基金
202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闻职业范式的制度性转向、影响与规制研究”(23BXW110)前期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22RXW185)。
作者简介
刘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刘蒙之,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周云林,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