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磁流变效应的缓冲技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对近20年来我国面向冲击工况的磁流变缓冲技术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重点从结构设计与优化、力学模型、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4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目前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面向冲击工况的抗冲击装备、材料、智能控制等方面的需求,从磁流变材料、结构设计与优化、理论模型、智能控制算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展望,以期为磁流变缓冲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思路与借鉴。
The buffering technology based on magnetorheological effect is one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s.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magnetorheological buffering technology for impact conditions in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Import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major problems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from four aspects:structur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mechanical models,control technology,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Combining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impact-resistant equipment,materials,intelligent control,and other aspects,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prospects for magnetorheological materials,structur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theoretical models,and intelligent control algorithms,aiming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magnetorheological buffering technology and its related areas.
作者
王成龙
吴鲁杰
葛兴福
WANG Chenglong;WU Lujie;DR.GANIYUSUFOGLU O S(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66590 Qingdao,China;Qingdao International Academician Port,266199 Qingdao,China)
出处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1-503,共23页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19741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2274132)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资助项目(No.2020CXGC011502)。
关键词
冲击载荷
磁流变缓冲器
动力学模型
半主动控制
impact load
magnetorheological buffer
dynamical model
semi-active control
作者简介
DR.GANIYUSUFOGLU O S(葛兴福),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自动化领域的先驱之一,德国工程院院士。1954年出生于土耳其。1979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机床与制造技术专业,1980年在柏林工业大学机床与制造技术研究院担任科学助理,1984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担任Mazak公司总经理。1980-2000年期间,与Traub公司一起推出首台全自动计算机数控车床,并担任技术经理等职位。2006年在德国因代克斯与大连机床厂联办的因代克斯大连机床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2008年获得大连市政府颁发的“大连特别劳动奖”。2011年,被沈阳机床集团聘请为董事长顾问,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合作等方面帮助沈阳机床集团实现公司的全球化转型。作为沈阳机床代表,2016年当选为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CIRP)企业会员主席。2018年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中国政府友谊奖。2021年担任青岛国际院士港产业发展顾问,2022年开始与山东科技大学机电控制与智能装备研究所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为后续的“国际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信作者:王成龙,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wclly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