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明代礼乐变革与通俗文艺的关系脉络 被引量:2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form of Rites and Music and the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Ming Dynasty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明代礼乐具有重要的制度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不仅形塑了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想,亦对文艺走向产生复杂影响。以明太祖、成祖为主构建的明前期礼乐带有明显策略性,其职责在于彰显文化合法性,且其中已经蕴含世俗性成分,斟酌古今、雅俗的理念为其后的礼乐建设、文艺走向定下基调。明世宗“大礼议”的过程,使“礼乐自天子出”观念得以确立。在借助礼乐想象进行身份建构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过程中,一方面礼乐集权在民间社会形成反向效果,助力了民间文艺的自由化;另一方面也巩固了阳明心学的地位,使具有礼乐基因的阳明心学凭借“否定”的力量,夯实了民间基础。明初礼乐建设的世俗基调,明中叶以后的礼乐崩坏以及由之乘势而起的阳明心学,构成了世俗文艺蓬勃发展的合力,从而形成了“礼乐—通俗文艺”“礼乐—心学—通俗文艺”的双线结构。
作者 韩伟 Han Wei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7-45,共9页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古代乐论视域下中国美学范畴形成与建构研究”(20BZW031)。
作者简介 韩伟,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学、文学理论。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31

  • 1霍韬.《复阳明先生》.《渭厓文集》卷6.,.第142页.
  • 2杨一清.《论方献夫代任吏部何如奏对》,《杨一清集·密谕录》卷6,第1034页.
  • 3杨一清.《与王阳明司马》.《杨一清集·督府稿·柬札类》.,.第1069页.
  • 4方献夫.《祭王阳明文》,《西樵遗稿》卷7,第135,135-136页.
  • 5王阳明.《答方叔贤辛巳》,《王阳明全集》卷5,第184页.
  • 6桂萼.《复陈情乞休疏》,《桂文襄奏议》卷7第170页.
  • 7方献夫.《桂文襄公墓志铭》,《西樵遗稿》卷7,《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59册,第128页.影印中山图书馆藏康熙三十五年刻本.
  • 8桂萼.《请修明学政疏》,《桂文襄奏议》卷3,第81页.
  • 9桂萼.《论讲官疏》,《桂文襄奏议》卷6,第144页.
  • 10桂萼.《请起用旧臣通壅蔽以安天下疏》,《桂文襄公奏议》卷2,第62页.

共引文献9

同被引文献11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