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家校协同:儿童同理心培养的“三度”路径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同理心是人际交往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针对因家庭教育缺位而导致同理心缺失的现象,实施家校协同模式,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构建不同的培育场,增加亲子沟通渠道和家校共育机会,在家校合作中架起心与心的桥梁,促进儿童同理心的发展。
作者 陆春红
出处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第9期46-47,共2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26

  • 1李婴宁.英国的戏剧教育和剧场教育[J].戏剧艺术,1997(1):56-61. 被引量:27
  • 2张金梅.戏剧能给儿童教育带来什么——透视西方儿童戏剧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4(7):44-45. 被引量:27
  • 3吴戈.教育戏剧与中国现代话剧[J].文化艺术研究,2010,3(5):151-159. 被引量:12
  • 4陈漪.非专业戏剧教育及其育人价值[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4(2):113-117. 被引量:10
  • 5[美]杜威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6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 7Davis,J. H.,Behm,T.Terminology of drama/theatre with and for children:A redefinition [J].Children's Theatre Review, 1978, ( 1 ): 10-11.
  • 8李婴宁.关于教育戏剧[C]//孙惠柱,汤逸佩,边缘的消失:第四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论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9黄爱华.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运用[C]//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 10刘艳卉.戏剧教育、教育戏剧及其他——戏剧教育相关概念辨析[C]//孙惠柱,汤逸佩.边缘的消失:第四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论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共引文献6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