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群众文艺中的“声”与“情”——以1960年代上海及其周边的“新故事活动”为例 被引量:3

“Voice” and “Emotion” in Mass Literature and Art: Taking the “New Story Campaign” in Shanghai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in the 1960s as an Example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作为群众文艺的典型形态,1960年代上海及其周边的新故事活动之所以能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脱颖而出,一是它简便和灵活的讲演方式满足了运动持续不断、见缝插针的思想教育需求,二是这种有声的艺术形式所呈现的集体性、对抗性等特征与其时的政教话语方式也保持了一致。新故事之"新"正体现在这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上,从而使自己上升为一种"声音的政治"。而声音天然具有一种亲切的感情,这又与革命所倚重的把群众组织起来的情感工作相联系。在新故事活动中,"声"与"情"具体表现为讲故事时要以是否能激发出说、听双方爱憎分明的阶级情感为关键,同时它也演化为一整套发声机制,以及在讲演时更加精微的感情运用程式。
作者 周敏 Zhou Min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83,共14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曲艺与‘人民文艺’的普及实践研究(1949—1966)”(编号:19YJC751076) “嘉兴学院‘浙江省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招标课题”(编号:JHW201908)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12

共引文献60

同被引文献8

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