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政党类型的形成和发展与特定政治体制框架紧密相关,反映了政党在国家与社会互动中具体位置的变化。西方政党类型学的相关范式由于受到特定政治框架的影响,具有内在的局限性,对于复杂现实的解释力相对有限。尤其是在"政党—国家"体制的框架中,政党在国家与社会互动中的位置有了根本性变化,政党由此具备了新的组织特征和类型化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类型,使命型政党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是政党政治发展内在规律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典型的使命型政党,既具备使命型政党一般性的组织特征和运行逻辑,又在中国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具备了相应的特殊性。也正是这些特殊性让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始终保持着党的生机与活力。
出处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83,共10页
Theory Monthly
基金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体制的发展与改革研究”(19BKS065)。
作者简介
赵大朋(1983-),男,山东临沂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