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发性肝癌(PLC)是我国乃至全球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道肿瘤。2018年全球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肝癌在肿瘤发病率和相关死亡率方面分别位列第六位和第四位[1]。晚期诊断、术后易复发和治疗选择局限是造成肝癌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解决目前原发性肝癌高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大量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既往“被忽视的器官”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从早期的借助测序技术进行的菌群分析的描述性研究到现阶段关于肠道菌群在健康状态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探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包括炎症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将菌群相关的研究成果转为为临床应用,包括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目前研究的方向。在这里,我们对肠道菌群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阐述。
作者
王飞雪
于君
Wang Feixue;Yu Jun(Institute of Digestive Disease and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Therapeutics,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igestive Diseases,Li Ka Shing Institute of Health Sciences,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China SAR)
出处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769-772,共4页
Journal of Practical Hepatology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肠道菌群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ut microbiota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飞雪,女,27岁,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与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E-mail:fxwang93@link.cuhk.edu.hk;通讯作者:于君,香港中文大学终身讲座教授,医学院助理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消化道肿瘤实验中心主任、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胃肠病协会肿瘤常务理事、美国胃肠病协会微生态常务理事、香港科协副主席、香港免疫协会主席(2017-2018)。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肠道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Gut、Oncogene、J Gastroenterol Hepatol等10多个国际知名期刊的主编或编委。于君教授长期致力于消化系统肿瘤发生机制和防治研究,包括肠道微生态和肿瘤研究,获奖三十余项,包括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8);美国胃肠病学会肿瘤研究导师奖(2017);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2017);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国家创新团队奖(2016);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香港裘槎卓越科研奖(2016);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4);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2);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发表学术论文420余篇(SCI论文39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2部,参与编写专著12部。获得国内外专利40多项。传真:(852)21445330,E-mail:junyu@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