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仍然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血管重建策略。早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由于冠状动脉回弹和负性重构,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率较高。随着裸金属支架(BMS)及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广泛临床应用,虽降低了因冠状动脉回弹造成的狭窄发生率,但仍有较高的ISR及晚期支架内血栓(LST)发生率,其中ISR发生率高达5%[1],这制约了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NA)被定义为新生内膜组织内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ISR与LST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出现NA时,靶病变血管重建术和支架血栓形成率较高。因此,探索支架植入术后NA的发生发展机制及防治策略对预防ISR及LST,同时对改善支架植入疗效及远期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出处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12期1844-1848,共5页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 Health
作者简介
通信作者:王尚中,E-mail:wangszhong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