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70年,Friedenstein等[1]在豚鼠的骨髓和脾脏中发现了可以在体外形成成纤维细胞群落、在体内形成异位骨组织的骨祖细胞。对该类细胞的进一步研究显示,它们能够以未分化的状态复制,并具有分化形成多种间充质组织的潜能,包括骨、软骨、脂肪、肌腱、肌肉和骨髓,属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2]。MSCs是成体干细胞,存在于骨髓、脂肪等多种组织中。国际细胞治疗联合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ellular Therapy,ISCT)提出的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表型为:≥95%细胞表达包括CD105、CD73和CD90在内的标志物,≤2%细胞表达包括CD45、CD34、CD14、CD11b、CD19、CD79A以及HLA-DR19[3]。
出处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第5期1-4,共4页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面上项目)(81670444)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医学人才奖励项目(2018RC320001)。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龙笑,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形外科分会全国委员,北京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淋巴水肿学组副组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毕业,曾于2013年至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及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学习淋巴水肿的显微外科治疗,电子信箱:pumclongxi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