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央视纪录片《城市24小时》谈城市纪录片中城市性的解构与重建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城市24小时》作为一部城市纪录片,解构了传统城市纪录片模式,采用全新的叙事手法和创作形式,发掘出了城市骨子里的现代性。本文将以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五因"模式为理论框架,以纪录片《城市24小时》为研究对象,探析当下城市纪录片中城市性的解构与重建。
作者
郭珂静
机构地区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东南传播》
2019年第9期118-121,共4页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城市纪录片
城市性
叙事手法
分类号
J9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作者简介
郭珂静,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影视传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6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70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0
1
赵曦,秦基伟.
2018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综述[J]
.当代电视,2019,0(4):15-19.
被引量:8
2
谢卓婷.
在场、建构与“他者”伦理——从人类学视角看纪录片的“真实”[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4(2):289-301.
被引量:2
3
李忠,田崇雪.
城市性: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盲点[J]
.中国电视,2018(11):81-84.
被引量:12
4
石长顺,吴龙胜.
审美、叙事与娱乐话语:中国文化电视60年[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82-87.
被引量:5
5
刘宇凌.
繁华都市中百姓的万千气象——解读纪录片《最后的棒棒》[J]
.当代电视,2019,0(4):81-83.
被引量:4
6
巩杰,梁英建,鲁续.
纪录片对城市空间呈现的彰显与遮蔽--以近年西安城市纪录片的镜像表达为例[J]
.中国电视,2016(10):100-104.
被引量:5
7
彭桂兵.
人工智能时代科技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艺术——以央视纪录片《创新中国》为例[J]
.中国电视,2018(12):38-41.
被引量:9
8
张步中,张曦予.
场景、人物与方法:主旋律纪录片的叙事勘探——基于央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纪录片的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3):122-124.
被引量:8
9
李共伟.
主客关系再论:纪录片创作主体的自我表达性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7):115-119.
被引量:10
10
吕新雨.
“底层”的政治、伦理与美学——2011南京独立纪录片论坛上的发言与补充[J]
.电影艺术,2012(5):81-86.
被引量:18
二级参考文献
36
1
徐童:《道德底线就像咬屁股的老虎:与黎小峰的对谈》,htto://www.trendsmen.com/art/2011.0l/3044262.shtml.
2
《南京“政治、伦理_与美学”独立纪录片沦坛(下)》录音整理稿,htlpJ/www.corg/html/CN/xinwen/rdnwenHebiao/2011/1231/1774.html.
3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5494326/note/181581347/.
4
httpi//biog.sia.com.cs/blog_4385d5050i 00ZiW31html.
5
弗拉哈迪纪录电影研究[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弗拉哈迪纪录电影研究[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6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 华夏出版社, 2005.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华夏出版社,2005.
7
文学与人类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文学与人类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
Michael Renov.Introduction:The Truth about Non-fiction. Theorizing Documentary . 1993
9
No (e|¨)l Carroll.Nonfiction Film and Postmodernist Skepticism. Post-Theory:Reconstructing Film Studies . 1996
10
Gorge E Marcus."the uses of complicity in the Changing Mise-en-Scene of Anthropology Field work". the Fate of"Culture":Geertz amd Beyond . 1997
共引文献
70
1
樊淑琴.
文化传承·叙事创新·技术开拓:中国纪录片学术脉络分析(2015—2019)[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5):88-100.
被引量:3
2
何苏六,韩飞.
创作模式与制播产出:2018年中国纪录电影观察[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5):131-146.
3
赵鹿鸣.
私纪录片的概念梳理与公共性刍议[J]
.电影新作,2020(2):109-115.
被引量:10
4
金明,张恒军.
人物专题类短视频纪录片的三重采访技巧[J]
.传播与版权,2021(3):15-17.
被引量:2
5
李智,张郑武文.
重启·重构·重塑:《人生第二次》的创作新变与理念坚守[J]
.北方传媒研究,2023(5):37-40.
6
潘伟.
让红色文物“火”起来——《赢在博物馆》的创新与启示[J]
.北方传媒研究,2022(1):16-19.
被引量:1
7
罗锋,翟菁.
参与·记忆:关于中国社区影像传播效果的重新检视[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1):92-95.
被引量:7
8
胡智锋,刘俊,王锟,杨继宇,李磊,张陆园,张瑜琦,吴雪,林沛,扎西,别君红.
2012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J]
.当代电影,2013(3):151-168.
被引量:19
9
罗锋,郭静.
从“传声”到“赋权”:中国社区影像生成路径的思考——基于影像生产者角色认同变迁的视角[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5):97-101.
被引量:1
10
林进桃.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J]
.电影新作,2014(5):68-7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7
1
唐婷.
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的互联网接触情况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1):167-168.
被引量:4
2
陈宏.
纪录片+行业:跨界与反哺[J]
.当代电视,2018,0(11):1-1.
被引量:1
3
段文钰.
颠覆与重构:《城市24小时》中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J]
.当代电视,2019(9):61-64.
被引量:4
4
王蕾.
意象表征·情感联结·具身参与:论数字时代的媒体建筑光影传播[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9):102-107.
被引量:11
5
黄晓菲.
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纪录片《城市24小时》的影像叙事[J]
.传播力研究,2019,3(31):76-76.
被引量:2
6
黄桂萍,雷依洁.
协同与重构:纪实类短视频二次创作的媒介实践[J]
.当代传播,2021(2):100-102.
被引量:6
7
余俊杰,李致尧.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景观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J]
.黑龙江科学,2021,12(18):121-125.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2
1
任意.
从《城市24小时》看纪录片如何构建独特城市形象[J]
.艺术科技,2020,33(20):64-65.
2
葛鑫,王圆圆.
基于移动媒体的城市微纪录片创作研究[J]
.电视技术,2022,46(8):61-6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计青.
微纪录片在城市形象宣传片中的应用探讨[J]
.传媒论坛,2023,6(7):19-21.
被引量:4
2
王博.
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中的陕西形象建构探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1):222-225.
被引量:3
1
张经武.
电影的“城市性”理论[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0(9):39-48.
被引量:20
2
朱敬聪,朱晓光,关磊.
城市型炼厂应急系统优化及Petri网模型构建[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38(9):1315-1318.
被引量:2
3
倪青.
主流媒体现状分析与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研究[J]
.传媒论坛,2019,0(22):71-71.
被引量:1
4
乌塔.
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创作分析[J]
.环球首映,2019,0(7):44-45.
5
张振.
被跨界的舞台 ——对当代艺术家所创舞美设计的理解[J]
.艺术科技,2019,32(15):178-178.
6
禹自颛.
简析电子音乐技术在民族音乐制作上的研究[J]
.黄河之声,2019,0(20):5-5.
被引量:1
7
杨进,徐祯蔚.
“同一”理论视角下的经济论坛开幕式演讲——以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为例[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21(5):71-74.
8
王梦蝶.
文化时空观视域下中国文化创意发展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34(11):85-90.
9
张豫,汪豪,吴杨婷.
以虚拟偶像为载体创作桂林名山拟人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
.人文之友,2019,0(14):54-55.
10
郑泓,张族兴.
无字绘本《抵岸》的艺术性研究[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19(6):36-39.
被引量:2
东南传播
2019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