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鱼类是目前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脊椎动物类群,已知的现存鱼类约28 000余种[1],超过了其他脊椎动物的总和,在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鱼类具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学特征和重要的经济价值,是人类获取动物蛋白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鱼类的性别分化会受到外部环境因子(如温度、光照和食物等)的影响[2],如高温会导致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遗传雌性发育为生理雄性。鱼类的生长和生殖关系密切[3],因此了解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对于研究其性别控制育种至关重要[4-5],例如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6]、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7]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8]等的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生长快,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9]和罗非鱼等的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生长快,因此通过调控此类鱼的性别比例可以快速改变其生长性状,在养殖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施文瑞
王磊
陈军平
吴利敏
李学军
SHI Wenrui;WANG Lei;CHEN Junping;WU Limin;LI Xuejun(College of Fisheries,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出处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2-866,共5页
Fisheries Science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602149)
河南省水产动物营养与健康养殖创新型科技团队项目(CXTD2016043)
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qd14184)
关键词
鱼类
性别
分子标记
fish
sex
molecular marker
作者简介
施文瑞(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鱼类家系选育及性别控制育种.E-mail:wenrui_0318@163.com.;通讯作者:王磊(1984-),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鱼类遗传育种.E-mail:hnnuw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