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对建筑设计学科的影响初探——吴良镛先生新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被引量:3
Effect of Humanist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cience on Architecture Design
出处
《规划师》
2002年第10期50-52,共3页
Planners
共引文献41
-
1孙菁芬,褚英男,解丹,陈鑫星,宋晔皓.龙湖超低能耗建筑主题馆——整体思维下可持续建筑的设计表达[J].建筑技艺,2023,29(1):63-70.
-
2胡洋,王国栋.太阳热水系统与建筑整合设计初探[J].太阳能学报,2005,26(5):717-721. 被引量:4
-
3沈伊瓦.原型·象征·创新——斋浦尔博物馆和孔子研究院比较[J].南方建筑,2002(1):70-73.
-
4李泽求.屈子祠汨罗江风景名胜区的改造建设[J].南方建筑,2002(2):30-32.
-
5沈丽.生态建筑理念解析[J].国外建材科技,2002,23(1):92-96. 被引量:1
-
6冯维波,黄光宇.基于生态文明的建筑观[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2):64-67. 被引量:5
-
7徐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节能建筑设计探索[J].建筑施工,2004,26(3):254-256.
-
8周伟,赵群,刘加平.空间解析新视野[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1):52-55.
-
9林岭.透过建筑审视文化——德阳孔庙文化探析[J].四川建筑,2005,25(1):32-33. 被引量:5
-
10徐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节能建筑设计探索[J].华中建筑,2005,23(1):85-8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6
-
1陈波,杨卫丽,苏原.“3G-Box”复合型生态建筑设计——以“都市农业纳入到建筑系综合楼”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1,29(7):91-94. 被引量:6
-
2王绍增.30年来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的发展脉络[J].中国园林,2015,31(10):14-16. 被引量:12
-
3贾钎楠,张勃.人居环境中的建筑表面垂直绿化研究[J].绿色科技,2016,18(7):14-16. 被引量:1
-
4李博.从二元到共生:以景观设计为视角的新哲学思维理念[J].求索,2016(8):130-134. 被引量:10
-
5魏雨晴,朱军,马晓蕊.基于城市文脉视角下的新疆小城市景观提升[J].绿色科技,2016,18(23):102-103. 被引量:1
-
6詹国辉,张新文.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的共生性发展研究——基于江苏S县的分析[J].求实,2017(11):71-84. 被引量:55
-
7冀海鹏.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几点思考——读吴良镛先生所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J].华中建筑,2002,20(4):4-5. 被引量:3
-
8李史干,周慧杰,朱杰,吴燕婷,周强.湿热岩溶山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广西红水河流域为例[J].绿色科技,2017,19(24):87-91. 被引量:3
-
9洪功翔,顾青青,董梅生.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9(5):68-100. 被引量:42
-
10周盈,王丽娜.基于共生理论的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24):128-130. 被引量:8
-
1周干峙.吴良镛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发展研究,2002,9(3):5-7. 被引量:14
-
2冀海鹏.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几点思考——读吴良镛先生所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J].华中建筑,2002,20(4):4-5. 被引量:3
-
3郭维钧.《会场系统工程》读后感[J].智能建筑,2013(6):18-18.
-
4沈洪.“更满意的绿地”读后感[J].园林,2003,20(12):5-5.
-
5陈华文.梁思成的民族建筑梦——《梁》读后感[J].中华建设,2013(4):68-69.
-
6邹德慈.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重新认识城乡规划[J].城市规划,2002,26(7):9-10. 被引量:14
-
7肖哲涛,郝丽君.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策略研究[J].安徽建筑,2013,20(4):13-15. 被引量:3
-
8刘小琦,姜爽.浅谈城市规划中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5):191-191.
-
9新著点击[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1):67-67.
-
10新著点击[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1):45-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