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2年第2期28-29,17,共3页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Music & Performance
同被引文献45
-
1滕祯.论民族音乐学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与申克音乐分析法之间的联系及其运用[J].音乐研究,2008(2):26-39. 被引量:14
-
2杨民康.“音声”:认知与释义--对音乐民族志研究中认知人类学及阐释学方法的读解[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154-166. 被引量:18
-
3吴红非.漫谈苏州弹词开篇的核心音调[J].中国音乐,2002(3):34-36. 被引量:6
-
4蒲亨强.论民歌的基础结构——核腔[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2):42-46. 被引量:79
-
5施王伟.“核腔”两问题─—与蒲亨强先生商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3):94-96. 被引量:6
-
6蒲亨强.苗瑶畲三族民歌音调之比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1):12-17. 被引量:19
-
7李成渝.评“主宰音程关系”[J].中国音乐学,1993(1):117-121. 被引量:8
-
8杨顺适.鄂西北山地唢呐锣鼓曲“打调子”[J].中国音乐,1988(2):79-80. 被引量:4
-
9蒲亨强.论核腔对民歌调式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1(1):17-25. 被引量:4
-
10顾万超,李需民.简论达斡尔族民歌的淡化调式思维[J].音乐研究,2004(2):77-79. 被引量:6
-
1丁嫚莉,权辉.试析俄罗斯作曲家作品中的钢琴变奏曲演奏特点[J].中国音乐,2009(4):259-262. 被引量:4
-
2马也.艺术功能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在规律性[J].文艺研究,1989(6):42-51. 被引量:2
-
3陈庭星.论音乐动机的“预构”发展[J].丽水学院学报,2006,28(1):61-64.
-
4钟孺乾.借象创境[J].当代油画,2013(4):78-81.
-
5徐天硕.浅谈手风琴演奏中的音乐美学思想[J].祖国(教育版),2014(5):74-74.
-
6廖彬.从音乐美学角度浅析钢琴套曲《四季》的创作过程[J].大舞台,2012(6):20-21. 被引量:1
-
7胡远慧.湘西土家族民歌研究[J].音乐大观,2012,0(2):26-27. 被引量:1
-
8苏文婷.“核腔”理论实践应用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24(4):62-64. 被引量:10
-
9曹元平.音乐美学学科性质探析[J].音乐时空,2014(4):145-145.
-
10赵新.西方音乐进程与人类性格发展之联系[J].艺术教育,2012(8):71-7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