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性别差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大类具有家族聚集倾向,临床上表现为恶性心律失常的原发性心电紊乱疾病.常伴晕厥或猝死而心脏结构正常,主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包括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 ,BrS)、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短QT综合征(short QT syndrome,SQTS)和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等.近年发现,遗传性心律失常在流行病学,电生理机制,临床特点以及治疗中往往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性激素水平的不同会导致不同性别患者的心脏电生理参数产生差异,如与男性相比,女性有更快的静息心率,更长的QT间期、校正的QT间期、心室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和心室不应期,但其PR间期、AH间期、心房和房室结不应期以及QRS间期均较短.在所有遗传性心律失常中,性别差异在LQTS与BrS中表现尤为显著.本文就相关遗传性心律失常在流行病学,电生理机制,临床特点以及治疗中的性别差异作一简要综述,以便将来研究寻求更为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手段,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 刘华龙 洪葵
出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58-661,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
作者简介 通信作者:洪葵,Email:hongkui88@163.com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61

共引文献64

同被引文献12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