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在文化乡愁中寻找中国文学的精魂——海外“中国抒情传统”学术思潮的研究范式与文学史观 被引量: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并蓬勃至今的"中国抒情传统"学术思潮,是海外华人学者对于中国文学精神与传统的文化寻根性的深刻反思,形成了一个多层面的立体的学术谱系。这一学术思潮对根本性的文学范畴进行了再诠释,运用比较文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语言学批评等研究方法深入阐述了"抒情传统"的审美机制、美学特征和中国人的生命慧觉。进而,该思潮梳理了抒情诗为主体的中国抒情艺术史的演进脉络,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了抒情传统的面貌,并展开了古老传统与现当代中国文化现实的对话。
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4期150-158,共9页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基金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海外‘中国抒情传统"’学术思潮研究"(2014SJD256) 江苏省第二批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项目
作者简介 王利平,男,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周建渝,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诗歌。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3

  • 1陈国球.“抒情传统论”以前——陈世骧与中国现代文学及政治[J].现代中文学刊,2009(6):64-74. 被引量:21
  • 2陈国球.诗意的追寻——林庚文学史论述与“抒情传统”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4):143-149. 被引量:12
  • 3王德威.现代“抒情传统”四论[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
  • 4陈世骧.陈世骧文存[M].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
  • 5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
  • 6柯庆明,萧驰.中国抒情传统的再发现[M].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
  • 7周建渝.物象向意象转化的美学原则[J].中国文学学报,2010(创刊号).
  • 8高友工 梅祖麟.唐诗的魅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 9陈世骧.对于诗刊的意见[N].大公报,1935-12-06.
  • 10吉川幸次郎.推移的悲哀台湾[J].中外文学,1977,6(4).

二级参考文献18

  • 1[26]Culler,Jonathan,The Pursuit of Signs:Semiotics,Literature,Deconstruction,New Youk:Cornell University,1981,第5页.
  • 2谢朝枢.《断竹·续竹·飞土·逐去-陈世骧教授谈-诗经·海外·楚辞·台港文学》[J].明报月刊,(1971):28-28.
  • 3杨铭塗.译本《中国的抒情传统》[J].纯文学,1972,10:4-9.
  • 4杨铭塗译本《中国的抒情传统》,收入《陈世骧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版),第31-37页.
  • 5《新诗的形式》,见《林庚诗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2卷,第91页.
  • 6《漫话诗选课》,见《林庚诗文集》,第2卷,第90页.
  • 7林清晖.《谈古典文学研究和新诗创作》,见《林庚诗文集》第9卷,第241页.
  • 8张鸣.《谈文学史研究》,《林庚诗文集》第9卷,第276页.
  • 9《中国文学史》,《林庚诗文集》,第3卷,第39页.
  • 10《漫谈中国古典诗的艺术借鉴——诗的国度与诗的语言》,见《林庚诗文集》,第7卷,第171-172页.

共引文献49

同被引文献3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