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审美反映的实践论视界 被引量: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传统的反映论文艺观正确地提出文学是生活的反映,但由于受近代认识哲学的影响,把反映主体抽象为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并带有鲜明的直观论、机械论和唯智主义的倾向。德国古典哲学虽然克服了这种把人作机械分割的倾向而视人为一个知、情、意的统一体,但只是在理论领域内解决,使之对人的理解又陷入思辨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看作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而把认识论置于实践论的基础上,这就意味着作为反映主体的知、情、意统一的人也就是处身于现实关系中的心与身,心灵与行为统一的人。要深入理解审美反映论,就应该以这一认识为前提,把审美判断视作既是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评价活动,又是对自身生存意义的探寻活动,它的认识与实践的双重性质不仅要求我们把反映主体当作一个处身于现实关系中的心与身、心灵与行为的统一体,同时也决定了只有当人把全身心都调动起来、投入进去,才会有真正的审美活动。
作者 王元骧
机构地区 浙江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53,共11页 Literary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3

  • 1[英]洛克:《人类理智论》,《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450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 2[古希腊]亚里土多德:《大伦理学》,《古希腊哲学》,第22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 3[法]笛卡尔:《谈方法》,《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69页.
  • 4[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古希腊哲学》,第25页.
  • 5[英]培根:《新工具》,《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51页.
  • 6法]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第38页、第146页、第95页,陕西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7[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50页.
  • 8[德]黑格尔 贺麟译.《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 9[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第213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 10[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第20页,第237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二级参考文献10

  • 1加德纳·墨菲 约瑟夫·柯凡齐 林方 王景和译.《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页.
  • 2《心灵的激情》英译者“前言”,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 John Cottingham, Robert Stoothoff,Dugald Murdoch, tran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325.
  • 3安德鲁·科尔曼.《心理学是什么》,陈继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第163页.
  • 4Oeuvres de Descartes, Charles Adam and Paul Tannery, ed. , Vrin, 1964 - 1976, Ⅺ p. 327, Ⅺ p. 330, Ⅺ p. 351, Ⅺ p. 353, Ⅺ p. 379, Ⅺ p. 328, Ⅺ p. 328, Ⅺ p. 342, Ⅺ p. 343, Ⅺ p. 344, Ⅺ p. 345, Ⅺ p. 342, Ⅺ p. 349, Ⅺ p. 352, Ⅺ pp. 355-367, Ⅺ pp. 362-363, Ⅺ pp. 363-364, Ⅺ pp. 429-430, Ⅺ p. 431, Ⅺ pp. 35-36, Ⅶ p. 84, Ⅸ p. B2,Ⅵ p. 62, Ⅳ p. 329, Ⅶ p. 1, Ⅶ p. 17, Ⅶ p. 13.
  • 5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 John Cottingham, Robert Stoothoff, Dugald Murdoch, tran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Ⅰ p. 328, Ⅰ p. 329, Ⅰ pp. 339-340, Ⅰ p. 340, Ⅰ p. 352, Ⅰ p. 328, Ⅰ p. 328, Ⅰ p. 335, Ⅰ p. 335, Ⅰ p. 336, Ⅰ pp. 336 -337, Ⅰ pp. 337 -338, Ⅰpp. 338 -339, Ⅰ p. 340, Ⅰ pp. 341 - 342, Ⅰ p. 345, Ⅰ p. 345, Ⅰ p. 376, Ⅰ pp. 376-377, Ⅰ p. 92, Ⅱ p. 58, Ⅰ p. 179, Ⅰ p. 143, Ⅲ p. 275, Ⅱ p. 3, Ⅱ p. 12, Ⅱ p. 10.
  • 6柏拉图.《裴洞篇》,105C-D,见《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4,第273页.
  • 7柏拉图.《理想国》,439D,439E-441C,441E-442B,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第165页;第165-168页;第169页.
  • 8柏拉图.《蒂迈欧篇》,69C-71B,29C,49A、52B,谢文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49-51页;第20页;第33、36页.
  • 9《笛卡尔的宇宙图景重新确定人的地位》,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16日.
  • 10李琍.身体的权利——试论笛卡尔机械论身体观的哲学动机[J].世界哲学,2013(6):44-50. 被引量:4

共引文献236

同被引文献222

二级引证文献1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