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中的学术传统、学术批判、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的层面
被引量:13
出处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07年第1期1-14,共14页
Xiamen University Law Review
同被引文献172
-
1林东品.刘涌案折射出法学家的悲哀[J].检察风云,2004(2):10-11. 被引量:3
-
2崔敏.经济全球化与法制现代化[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2,14(2):8-12. 被引量:1
-
3田宏杰.本土化还是国际化:中国刑法现代化的道路选择[J].金陵法律评论,2001(1):40-54. 被引量:4
-
4陈振明.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成就、问题与启示[J].学术月刊,1999,31(11):41-49. 被引量:48
-
5公丕祥.国际化与本土化:法制现代化的时代挑战[J].法学研究,1997,19(1):87-100. 被引量:88
-
6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概念架构[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8,20(4):2-11. 被引量:37
-
7季卫东.“当代法学名著译丛”评介(选登)[J].比较法研究,1994,8(1):50-76. 被引量:12
-
8周永坤.法学家与法律现代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4,16(4):3-8. 被引量:15
-
9李晚成.中国幕僚制度考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7(1):85-92. 被引量:12
-
10严存生.法制现代化的核心是合理性化[J].法学,1997(1):9-10. 被引量:7
引证文献13
-
1姚选民.出场时刻与中国法哲学理论建构——对《公共法哲学:转型中国的法治与正义》的政治哲学检视[J].法律与伦理,2020(1):259-283.
-
2苏子文.浅谈法学发展的路径——兼谈罗斯科·庞德与邓正来法学思想的比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S1):324-325. 被引量:1
-
3谢冬慧.法学家的使命[J].法学评论,2009,27(3):154-160. 被引量:1
-
4俞小海.法学研究中实用主义进路之提倡——理查德·A·波斯纳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4):106-111. 被引量:3
-
5江溯.区分制共犯体系的整体性批判[J].法学论坛,2011,26(6):71-76. 被引量:17
-
6伍德志.论法学学术批判的三个有效性维度[J].法学论坛,2011,26(6):90-95.
-
7王升平.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分化抑或整合?——评沃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2(2):104-109. 被引量:4
-
8姚选民.谁之“法学”?何种“理想图景”?——再读邓正来新版《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社会科学论坛,2012(7):239-246. 被引量:5
-
9蒋鹏飞.论法制现代化范畴能力的改善空间与提升策略[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14(4):3-11. 被引量:2
-
10杨建军.法学智库研究若干问题探析[J].法学评论,2017,35(1):53-62.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63
-
1阳李,丁素娥.“身份”、“门户”和绩效——中国法学研究影响因素的实证考察[J].制度经济学研究,2021(2):265-297. 被引量:1
-
2童云峰.我国犯罪参与体系的教义学解构[J].刑事法评论,2021(1):261-288. 被引量:1
-
3朱婷婷.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之我见——评析《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16):57-59.
-
4肖飒.共犯处罚根据论的解构与批判[J].刑法论丛,2021(4):349-377.
-
5杨秋野.论共犯论中的区分制与单一制理论——折衷说之探索[J].荆楚法学,2022(2):103-119. 被引量:2
-
6张翔宇.对话中的司法实证研究——以美国司法政治学的早期发展为例[J].法律和社会科学,2020(1):55-103.
-
7韩宝.围绕毕业论文写作的两年制法硕培养方法探索——基于民事诉讼法方向的尝试[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22(3):132-157.
-
8林涛.谈法律的螺旋式渐进[J].企业导报,2012(14):186-186.
-
9本刊编辑部.中国刑法学科发展评价(2010-2011)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J].中外法学,2013,25(1):22-42. 被引量:5
-
10周光权.“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理解——兼与刘明祥教授商榷[J].法学研究,2013,35(4):180-194. 被引量:91
-
1肖剑鸣.论犯罪学的当代学术前沿[J].公安大学学报,2000,16(5):61-64. 被引量:3
-
2柳曦.对中国公务员泛化的批判[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1):58-58.
-
3姚选民.谁之“法学”?何种“理想图景”?——再读邓正来新版《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社会科学论坛,2012(7):239-246. 被引量:5
-
4《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8(1):276-276.
-
5于鸣镝.学术批判是学科发展的推进器[J].图书馆论坛,2004,24(6):87-89. 被引量:7
-
6潘忠岐.制度与合作:新自由制度主义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与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7):37-37.
-
7孙学峰.学术批判不同于道义谴责——评《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31-34. 被引量:1
-
8汪士汉.学术批判应该有的放矢[J].历史研究,1958(9):83-84.
-
9资产阶级学术批判问题[J].历史研究,1958(9):82-82.
-
10龚育之.彭真同志与北大社教[J].神州,2008,0(3):82-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