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链珠状沙波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2

Discovery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catenary-bead subaqueous dune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提出"沙波形态-伴生底形"的命名方法,将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长江河口南北港分流口河槽床面形态测量时发现的由链状沙波和伴生底形-椭圆形凹坑组成的微地貌称为链珠状沙波.初步统计了链状沙波和椭圆形凹坑的几何参数,结果表明:链状沙波平均波高1.29 m,平均波长31.89 m,沙波指数(波长/波高)介于14~56.09,背流面常发育有次级沙波,每个沙波发育的椭圆形凹坑介于2~10个;椭圆形凹坑最大深度为1.98 m,最小深度为0.3 m,平均深度为0.98 m.对测区沙波发育环境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1)在观测的一个涨潮和落潮过程中,落潮平均流速为0.78 m s^(-1),涨潮平均流速为0.27 m s^(-1),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2)底质粒径组成较复杂,粉砂(2~63mm)含量介于21.6%~23.4%,极细砂(63~125mm)含量介于28.2%~32.2%,细砂(125~250mm)含量在39.7%~41.6%;(3)沙波发育区水深在13~17 m.本研究丰富了沙波类型,为长江河口河槽动力地貌过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在河口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出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6,共9页 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476075)资助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E—mail:hqch@sklec.ecnu.edu.c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0

二级参考文献242

共引文献219

同被引文献168

引证文献12

二级引证文献4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