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71年Combes等[1]报道了1例膜性肾病患者肾小球内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沉积,由此引起了人们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脏病变关系的研究。1989年将该病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 glomerular nephritis,HBV-GN)[2]。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20年前HBV的感染率约高达10%~30%,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广泛接种,目前我国HBV感染率已降至7.18%。目前全球有HBV感染者约4亿。HBV感染伴发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率为6.8%~20.0%[3],并不比普通人群高。
出处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5年第6期471-474,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Nephrology
作者简介
袁发焕,男,1957年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医学博士,曾留学意大利。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肾内科前任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常委、重庆市中西结合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两届全军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结合肾病杂志》等8家杂志编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资助项目12项,总经费173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18篇,SCI论文5篇,主编专著2部,获得专利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三等奖1项。201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贡献奖、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业委员会特殊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