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中华民族吸引力与向心力的思考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领域中,民族整体对民族个体的吸引力和民族个体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是有待深化的研究课题。其中,有必要进一步透视民族整体的吸引力与民族国家的吸引力,认知二者之间的正向关联,进而追寻中华民族吸引力与向心力的运动规律。
作者
陈剑安
机构地区
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
出处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32-35,共4页
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关键词
吸引力
向心力
运动规律
分类号
C955 [社会学—民族学]
作者简介
陈剑安(1949-),男,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副会长、教授。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719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从数据变化看改革成就[A].中国报道》(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特别报道)[C].2013.19.
3
东方杂志[J],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32(1-6):广告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共引文献
1719
1
张春姣.
社会主义的历史与邓小平理论的创生[J]
.学习与探索,2004(4):5-7.
2
刘永军.
论顾准的史学思想[J]
.学习与探索,2004(4):125-128.
被引量:1
3
黄大建.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性解析[J]
.求实,2004(8):15-17.
4
朱平.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特征[J]
.求实,2004(8):20-23.
5
邓志中.
论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现代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2(7):116-118.
被引量:6
6
吴晓东.
制度变迁视角下浮动汇率制度的建立[J]
.财经科学,2004(5):101-103.
7
李怀国.
古代东方的社会性质之我见[J]
.理论探讨,2002(4):90-92.
8
臧乃康.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J]
.理论探讨,2002(4):1-4.
被引量:2
9
石红星.
论作为人性提升两大支撑的法律与道德[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2(5):37-39.
被引量:3
10
张广兴,侯彦温,郭宝珍.
深刻认识价值的本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5):24-27.
同被引文献
9
1
丹曲.
试论嘉木样活佛系统的形成[J]
.西藏研究,1987(3):49-55.
被引量:2
2
丹曲.
藏族史料中的青海和硕特蒙古——黄河南前首旗亲王史略[J]
.西北民族研究,1989(2):183-192.
被引量:2
3
丹曲.
拉卜楞寺著名蒙古族高僧传略[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5(1):46-49.
被引量:2
4
魏建东.
俺答汗代三世达赖喇嘛求封事宜考[J]
.中国藏学,2017,0(3):143-149.
被引量:4
5
郭智强.
清代青海黄河南部地区蒙藏关系浅析[J]
.西部蒙古论坛,2022(2):30-34.
被引量:1
6
魏建东.
从瑞应寺与卫藏安多地区的联系看清代蒙藏文化交流[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6):53-61.
被引量:1
7
扎扎.
拉卜楞寺大经堂承载的藏蒙政教关系[J]
.西部蒙古论坛,2009(1):3-9.
被引量:2
8
曲又新.
蒙古和硕特部青海黄河南前首旗亲王世系述略[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0(1):13-21.
被引量:6
9
安应民.
试论喇嘛教格鲁派与和硕特蒙古相互结纳的根源[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0(4):65-79.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丹曲,吕聪.
向内凝聚:清代以来甘青川交界地带蒙藏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的向心力[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5):14-23.
1
何生海,冯学红.
社会学视角下的“民族”与“民族个体”[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6):67-70.
被引量:5
2
李智信.
论民族与民族个体产生的过程[J]
.青海社会科学,1984(6):104-108.
3
郑群.
抗震救灾彰显中华民族凝聚力[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5-8.
4
荣.苏赫.
民族心理和个体民族心理关系试析[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7(2):86-90.
被引量:1
5
郑茜.
中国民族学的再崛起──两位民族学博士眼中的1995年[J]
.中国民族,1995(1):10-11.
6
王江.
论生产力决定性与少数民族个体商业的发展[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3(1):72-76.
7
韩忠太,傅金兰.
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J]
.贵州民族研究,1992,12(2):134-140.
被引量:4
8
叶志贞.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特点与教育初探[J]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1985,12(1):111-118.
9
伍雄武.
中华民族精神——各族精神的融汇与凝聚[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4(3):7-9.
10
周苏玉.
论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华民族的凝聚功能[J]
.党政干部论坛,2007(12):38-39.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