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总结了党和国家的奋斗历史以及发展得失,迎合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环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又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总纲领,科学绘制了国家发展蓝图。该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在党和国家建设中担当如此重任,主要是由于其科学性。本文将基于其坚实哲学基础、科学构建内容结构以及科学论述三大重要问题,旨在进行深入阐述与明确定位,明晰该理论体系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作者
姜丽莉
机构地区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出处
《党史博采(下)》
2015年第3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性
具体体现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2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王思怀.
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J]
.商洛学院学报,2009,23(1):1-21.
被引量:7
2
侯远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及形成过程[J]
.山东社会科学,2005(4):5-9.
被引量:8
3
郭红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探析[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4):5-8.
被引量:4
4
郭建宁.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1):4-8.
被引量:13
二级参考文献
122
1
刘绍斌.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品质[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9(1):68-70.
被引量:2
2
刘福华,石磊.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9(1):56-58.
被引量:1
3
张安.
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21(3):44-47.
被引量:2
4
胡沫,张加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21(3):29-31.
被引量:1
5
刘云山.
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会[J]
.求是,2008(2):3-14.
被引量:33
6
牛先锋.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2):10-15.
被引量:22
7
刘振强.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
.学习月刊,2007(24):75-76.
被引量:2
8
王思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51-54.
被引量:3
9
列宁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8):111.
10
本报评论员.以和谐文化促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2006-7-19.
共引文献
25
1
孟悌清,何红,马利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1-4.
2
施维树.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一致性[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5):80-83.
被引量:4
3
孙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研究述评[J]
.当代社科视野,2009(4):26-28.
4
周淑芳,梅荣政.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101-108.
被引量:1
5
罗重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述要及其趋向[J]
.重庆社会科学,2010(1):5-13.
被引量:3
6
尚菲菲.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15):282-283.
7
杨志超.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研究述评[J]
.宁夏党校学报,2010,12(6):9-12.
8
李宗艳.
解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5):18-20.
9
项武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和创新[J]
.理论探讨,2011(1):76-78.
被引量:4
10
王思怀,刘敦俊,屈小莉.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标识性功能[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2):26-28.
1
潘燕.
将发展导入科学之轨[J]
.瞭望,2004(8):8-10.
被引量:3
2
梅荣政.
对当今世界和中国外交战略的科学论述——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9):38-41.
3
曾剑.
重读刘少奇、邓小平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论述[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5-8.
4
史亚博,杨耀东.
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创新发展[J]
.福建党史月刊,2014(22):25-28.
5
刘先义.
浅谈地方人大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作用[J]
.楚天主人,2008(5):28-28.
6
刘国春.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1,3(5):39-40.
7
李合敏.
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J]
.社会科学,1996(4):27-30.
8
书功.
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J]
.理论学刊,1985(1):49-53.
9
滕刚.
论胡锦涛同志的反腐倡廉思想[J]
.理论导刊,2009(6):53-55.
被引量:2
10
李世云.
“三个代表”与面向21世纪的党建带团建工作[J]
.青年探索,2001(3):3-5.
党史博采(下)
201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