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侗族人民对生活地域的植物资源的认知和利用反映到侗族人民的语言中,就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侗语植物名物系统。侗语对植物的命名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植物类别词+植物专名;另一类是物种名称或专名+特征性词或词组。侗语中植物命名方法不仅具有显著的民族特性,且反映了其命名和分类的特征及文化内涵。
The knowledge about and use of diverse plant resources in the life of the Kam people have brought about a complex system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and classification to their language. Mainly there are two ways in which plants are named in the Kam : 1 ) plant classifier + plant onoma ; 2 ) plant onoma + form description word (s). In either case, Kam ethnic culture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are evincive, and the general rules for word-building and word order are well applied.
出处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第1期95-98,共4页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基金
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基地建设项目(2014)
贵州师范学院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关键词
民族名物学
侗语名物
植物分类
植物命名
ethno-onomastics
Kam onoma
Kam plant classification
Kam plant nomenclature
作者简介
王俊芳(1988-),女,侗族,贵州榕江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侗族语言与文化;
石林(1945-),侗族,贵州锦屏人,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侗台语言与文化;
龙宇晓(1966-),贵州天柱人,贵州师范学院教授,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苗瑶侗等山地民族的人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