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棕壤地区大豆窄平密栽培技术及效果
出处
《现代化农业》
2002年第8期14-14,共1页
Modernizing Agriculture
-
1孙鲜凤,王昌家,闫晓东.暗棕壤地区大豆根瘤菌田间试验效果[J].大豆通报,2004(6):4-4.
-
2焉莉,王寅,高强.不同土壤类型和降雨量对吉林省大豆产量和施钾效果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6,43(6):98-102.
-
3勇建康,战光华,张代军,栾怀海,于凤瑶.大豆新品种——红丰11号[J].现代化农业,1999(3):8-8.
-
4厉景贵.秸秆还田对暗棕壤理化性状影响调查分析[J].现代化农业,2002(8):20-21.
-
5刘东扩,段春燕,邹胜东.禾顺防除大豆田杂草效果[J].现代化农业,2007(12):5-5.
-
6段春燕,宋立臣,邹胜东.不同播种量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2010(12):20-21. 被引量:8
-
7王智然,李艳杰,于琳.黑龙江省军川农场玉米生产现状初报[J].现代化农业,2008(5):12-13.
-
8瓮庆俭,王作江,张代军.国审大豆品种红丰11号[J].种子世界,2006(5):21-21.
-
9黑龙江省军川农场[J].现代化农业,2008(8):45-45.
-
10张莹.19.5%玉杰防除玉米田杂草效果[J].现代化农业,2009(1):1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