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人文环境
被引量:
5
Human Resource Environment of China's University Science Park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指出大学科技园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 ,还要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认为人文环境由人文学科、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等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 ,并对此进行了分析。
作者
孙华林
机构地区
辽宁省教育厅科技处
出处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86-88,共3页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人文环境
传统文化
社会价值
人文素养
分类号
N1 [自然科学总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52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25
参考文献
6
1
谢国华,杨松华.高科技园区发展理论探讨[J/OL].http:∥qiji.renren.com,2000-09-06.
2
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3
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六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760.
4
吴敬琏.
营造中国自己的硅谷[J]
.开放时代,2001(4):4-9.
被引量:14
5
金吾伦.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整合[J].新华文摘,2001,(10):147-147.
6
安纳利·萨克森宁.硅谷优势[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40.
共引文献
33
1
丁巨涛.
我国技术创新主体构建探析[J]
.商业研究,2002(21):7-9.
2
林竞君.
嵌入性、社会网络与产业集群——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J]
.经济经纬,2004,21(5):45-48.
被引量:46
3
林桢.
创业机制的动因和架构设计[J]
.科技创业月刊,2004(8):11-13.
被引量:5
4
桂萍,谢科范.
微软与英特尔合作的博弈分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27(4):198-201.
被引量:1
5
周志丹,杨青.
从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兴衰谈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J]
.经济问题探索,2005(8):44-46.
被引量:5
6
陈树文,聂鸣,梅述恩.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能力升级的阶段性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72-74.
被引量:11
7
温新民.
创新中的知识管理与技术管理——硅谷创新体系实践中的经验和启示[J]
.科学学研究,2005,23(B12):283-287.
8
李维胜,赵英才.
影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J]
.学术论坛,2006,29(2):99-103.
被引量:3
9
张艳,吴中,席俊杰.
区域创新系统的内部机制研究[J]
.工业工程,2006,9(3):9-14.
被引量:9
10
涂俊,李纪珍.
从三重螺旋模型看美国的小企业创新政策——对美国SBIR计划和STTR计划的比较[J]
.科学学研究,2006,24(3):411-416.
被引量:34
同被引文献
52
1
张西华.
人文环境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
.经济师,2004(8):136-137.
被引量:1
2
梅萌.
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职能与孵化体系[J]
.求是,2002(8):56-58.
被引量:33
3
陈子季.
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风险分析[J]
.浙江学刊,2001(1):40-43.
被引量:4
4
朱晓刚.
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因素[J]
.科学决策,2005(5):24-25.
被引量:4
5
阳剑兰,马军.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外部环境分析[J]
.科技成果纵横,2005(3):29-30.
被引量:3
6
范旭,韩野.
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政策问题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4):41-43.
被引量:7
7
许合先.
大学科技园创新文化及其构建[J]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9):135-138.
被引量:5
8
张扬,易显飞.
论文化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21-24.
被引量:5
9
王松梅,成良斌.
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软环境解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2):18-20.
被引量:1
10
安纳利·萨克森宁.硅谷优势[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40.
引证文献
5
1
纪延光,韩之俊.
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人文环境建设[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9):26-30.
被引量:12
2
李维胜,赵英才.
影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J]
.学术论坛,2006,29(2):99-103.
被引量:3
3
张振海,陈红喜.
基于钻石体系模型的大学科技园发展环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
.经济师,2012(1):72-73.
4
程世岳.
论我国大学科技园持续发展的文化需求[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2):66-69.
5
原长弘,贾一伟.
国内大学科技园研究文献综述:1995—2002[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3):90-95.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
25
1
贺胜军,曾艳英.
从价值链角度保持财务可持续增长初探[J]
.硅谷,2008,1(8):111-112.
被引量:1
2
原长弘,贾一伟.
国内大学科技园区技术创业企业创新网络初步研究[J]
.科研管理,2005,26(6):26-31.
被引量:9
3
徐军伟.
地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条件分析与模式选择[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4):112-116.
被引量:4
4
罗艳.
论高校校报大学生记者团的育人作用[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3):61-62.
被引量:8
5
贺祥,陆小新,蔡行健.
以创新为抓手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27-28.
被引量:3
6
孙本杰.
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7):33-34.
被引量:9
7
王鋆,陆小新,周东.
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3):279-280.
被引量:1
8
李林,曹文华.
中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问题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5):143-146.
被引量:10
9
赵慧,曾惠芳.
论大学创新团队建设[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81-84.
被引量:2
10
贺梅英,戴雪飞.
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对科研团队成长的作用[J]
.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89-91.
被引量:5
1
白春礼.
弘扬科学精神 发展科学文化[J]
.中国科技奖励,2012(5):6-7.
2
程钦东.
论传统武术社会价值的发展趋势[J]
.科技信息,2012(1):362-362.
被引量:2
3
周丽昀.
实践科学观的存在论意蕴及其特征[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3):7-10.
4
常思敏.
科技论文的质量及其构成因素[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5):479-481.
被引量:26
5
卢卫红,刘兵.
科学仪器与科学实践的地方性——基于上海市某物理实验室的人类学考察[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7):67-72.
被引量:1
6
理查德·P.萨特米尔.
21世纪的创新体系--反思中国的科学技术改革(英文)[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37(1):1-11.
被引量:1
7
许为民.
网络技术的文化价值探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z1):25-29.
8
试析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概念及构成[J]
.科学咨询(下旬),2012(12):9-9.
9
徐长山.
论工程系统[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1):69-75.
被引量:2
10
邓银城.
教师职业素质中诸因素作用的特点与表现形式[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00,27(1):37-39.
被引量:2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